□戴紅生 甘肅省靜寧縣平涼機電工程學校
中國山水畫最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是以人物畫為背景,將山水嵌入人物畫中,至北宋時期發展成熟。中國山水畫主要是描寫自然景觀中泉、林、川、山等,其創作風格有無骨山水、小青山水、淡紫色山水、水墨山水、金碧山水、青綠山水等。
在中國5000 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從早期的仰韶文化,到商周的青銅器,再到漢代墓葬畫像磚、絹畫、壁畫等,人物造型隨著時代的不同,所體現出的藝術特征也有較大的差異。在晉代時期,山水畫這一藝術形式才逐漸顯現。隨著晉代經濟的發展,當時的文人墨客與自然十分親近,畫中的人物場景開始與自然景觀融為一體。但這一時期的山水畫作表現得較為簡單,仍然是以人為基礎,以山水為輔[1]。
例如,顧愷之的《洛神賦圖》是這一時期山水畫的主要代表,畫作中的人物偏多,比例也偏大,而山水以線條為基礎進行勾勒,整體上給人的感覺是山水是為人物作映襯的,人物造型的多變凸顯了山水畫質感的缺乏,直到隋唐時期,這種局面才真正扭轉。
隋唐時期的山水畫創作表現出華貴和富裕的特點,如李思訓的《江帆樓閣圖》描繪的是貴族文人出游的場景,畫作中雖然有山水景觀,但仍然是以人物為主體,而且人物的比例變小了,這對于畫作整體來講,意義非凡。李思訓山水畫的風格朦朧、激蕩、濃烈,而他兒子李昭道的畫作風格則是“變父權、妙而過”。后人所共知的《海圖》就是出自李昭道之手,畫中的山水青綠景觀被后人視為楷模。另外,在山水畫上也有突出貢獻的吳道子是以畫人物馳名的,他曾以一天的時間描繪了四川嘉陵江的山水景致,其畫作氣勢雖與李思訓的細致風格有些差異,但二者均畫工了得,所著的畫作精美、妙哉。因此,唐代張彥遠認為“山水之變始于吳,成與二李”。
五代時期的山水畫以唐代的山水畫為基礎,并受到了當時社會格局的影響,在繪畫的形式和內容上各異,整體來看,山水畫作熠熠生輝,主要受到貴族階層的重視和熱愛。五代時期的山水畫,地域特色十分明顯。相比于唐代的山水畫,在審美、情趣、意境上所表現出的深意十分獨特,在自然景觀風貌的表現上也是千差萬別。比如,關仝、荊浩所描繪的北方山水山頂入云中、大氣磅礴;巨然、董源所描繪的南方山水清澈濕潤、洲渚掩映、浩瀚無邊。在關仝的代表作中,《關山之旅》描繪的是絡繹不絕的商人和游客,遠處山巒雄偉壯觀、峰巒疊嶂,畫中的茅草屋、綠樹、古剎、群山,無論遠景還是近景,整體情勢交融,跌宕起伏,層次分明,平遠與高遠的布景手法是這幅畫作的高明之處。此外,畫中的人物造型各異,生活氣息濃郁,但比例很小,襯托出了巍峨的群山,使得畫作中的人物、景觀融為一體,描繪得很生動,意境非凡[2]。
宋代是中國山水畫發展的鼎盛時期,這一時期,繪畫名家眾多,文人畫與皇家畫齊頭并進,繪畫技法多樣且精湛,作品形式極具特色,語言形式豐富。其中,北宋山水畫的代表人物范寬和李成,他們所畫的山水畫以北方的自然景觀為主,繼承了荊浩的景致特色,與關仝并稱“三家鼎峙”。范寬所畫的《溪山行旅圖》,是北宋時期最為著名的一幅絹本墨筆畫,所描繪的山體巍峨高聳,森林茂密,山谷深處瀑布飛流百丈,山下林木筆直,巨石突兀,前景溪水潺潺,一批商旅人員運載貨物沿著山路前行,為靜謐的山林增添了勃勃生機。范寬的這幅墨筆畫,墨跡堆積、雨滴紋理的手法運用自如,山林陰郁的效果營造凸顯了山勢的險峻壯麗。商隊由兩人與四頭騾子組成,兩人位列前后,四頭騾子滿載貨物,儼然筋疲力盡,而運貨人也是垂頭喪氣,不時地回頭觀看身后情況,也許是確定同伴位置,也許是擔心貨物丟失或損壞,后者背著重物也是步履緩慢。這幅畫作對人物的描寫十分生動細致,也反映了畫家高超的表現力和敏銳的洞察力[3]。
另外,南宋馬遠的《踏歌圖》是以春天為場景,描繪了幾位農民在散步。遠處山巒如畫,筆觸細膩,空間深遠,石頭和樹木相映成趣,人物線條生動且有力,呈現出宜人的春天山巒的美景,這也是隱喻當時的政局太平清明、光風霽月。馬遠以此幅畫作來反映人民幸福、國泰民安的景象。馬遠所描繪的人物主要在近景區,走在前面的那位白胡子老人拄著手杖,邊走邊舞,轉過身去招呼正要過橋者,或開個玩笑,或說幾句戲謔的話;剛上橋頭的這位老人不知是身體狀況欠佳,還是喝酒太多,以致還需旁邊的老人對他進行攙扶;落在最后的那位老人肩挑著酒葫蘆,迷迷糊糊地挎著腳步。四人的動作雖不盡相同,但節奏和諧,盡顯幸福歲月的氣息。
宋代的畫家對生活細節十分關注,將生活的感受與自然景觀相結合,而且受到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共同影響,淡泊名利,以耕田養修行,這使得宋代的山水人物成為抒發情感的重要方式。
元代時期,文人畫是主流,大多繪畫所表現的是作者自身的理想、情趣和生活環境。這一時期出現了大量以蘭花、竹子、枯木、山水等為題材的作品,這些作品強調筆墨的魅力和文學性。畫家們重視主觀情趣的書法,繼承了北宋時期米芾、蘇軾的文人畫思想,與宋代的宮廷畫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該時期出現了王蒙、倪瓚、吳鎮、黃公望、王淵、錢選、趙夢頫等著名的畫家。其中,王蒙的繪畫對明清的山水畫影響巨大。后人將王蒙、倪瓚、吳鎮、黃公望稱為“元四家”,也就是代表了元代的四大流派。王蒙的畫法多變,獨具匠心,除了山水畫,在畫人物方面也是手到擒來,他喜歡畫復雜的山水,經常用角墨等來點綴苔蘚,其所繪的山林郁郁蔥蔥,空間感十足。
王蒙的《秋山草堂圖》描繪的是秋天的場景,秋天的紅葉絢麗、山巒起伏、樹林茂密,林中有茅草屋,孩子們在屋內玩耍,婦女在勞作,高個子的人在坐榻上看書。浩瀚的水面,郁郁蔥蔥的樹木,山腳下的草堂,堂內人們的歡樂,都表達了畫家對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對自然的熱愛。這幅作品的畫面充滿生活氣息,也象征著人們與自然的和諧共處,畫中人質樸,與景物和諧,給人以高雅、清秀之感。
宋元時期是中國山水畫的鼎盛時期,而明清山水畫飽受爭議的原因是其仿古性。一般認為,明清的山水畫分為吳派、浙派、院派三類,其描繪的內容是對前朝人物的總結和歸納,在形式上和風格上很難超越前朝的廣度和高度。院派繼承了宋代院體畫的風格,在人物、風景的描繪上十分生動細致,如倪端的《捕魚圖》,畫中對各種細節描繪得十分精細,人物線條也很清晰。而浙派受到南宋馬遠和夏圭的影響,在風格上博大精深、筆法濃烈、人物鮮明。比如,朱端的《弘農渡虎圖》描繪的是東漢時期劉昆任弘農太守的故事,劉昆由于政績突出,備受人民愛戴,以至老虎都不忍心作惡,馱著小虎過河。畫家用寫意的筆法、簡單的線條和水平的筆觸勾勒出山石的輪廓,畫筆是自由和動態的,人物的服裝簡潔得體,線條粗獷有力,準確表達了人物身體特征的差別。吳派的畫作主要以文人雅集題材為主,注重意境的表現,風格多樣,不太注重人物的線條和比例的美感。比如,明代畫家文徵明的《綠茵草堂圖》描繪的是景山的村莊,四周是崇山和中銀瀑布,池塘邊的村舍藏在綠蔭之下,人們悠閑地生活在山里,畫中人物不拘泥于一種形式,人物粗獷隨意,但濃厚的畫意凸顯了十足的畫勁,趣味盎然[4]。
中國山水畫蘊含著古人的智慧,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以山為德、以水為自然的內在修養。在歷史的發展中,山水畫中的人物風格、技法、比例、形態也是不斷變化著的,一方面受到了社會文化和經濟影響,另一方面體現了畫家對生活的向往和對自然的感受,這也是畫家的情感寄托。中國山水畫所創造的意境,是人們所追求和向往的。在當下文化無國界的背景下,我們要充分認識到發展山水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從而實現藝術形式的創新,推動中國山水畫的繼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