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寧 聊城大學東昌學院
合唱是音樂、文學、表演等多學科綜合的音樂集體活動,是集體協作創作美的藝術形式。其要求學生根據嚴謹的音樂規則,以高度自律性、自覺性、自控力,在指揮的帶領下,通過對歌曲多聲部、多層次、多手段的處理,達到聲音的和諧、思想感情的統一及音樂形象的生動。這個過程能夠全面體現學生的基本素養,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其高尚的情操[1]。
生本教育是為學生好學而設計的教育,也是以生命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種方式,又是一種理念,旨在更好地完成素質教育,是在不斷地實踐、探索和創新中產生并發展的一種教育理念[2]。
教育是一個復雜多變的過程,存在許多的變數和不確定因素。探索出教師少教,學生卻可以學到更多知識的教育方法,是教育的發展趨勢。這種方法能夠減少學生對學校傳統教學體制的厭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教學實效。這就要求教師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熱情,挖掘學生的智慧潛能,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促使學生主動學習。
教育是一種方式,教師應尊重教育的自然屬性。但是,在當前的教育中,教師更注重給學生營造外在學習環境,建立外部學習機制,以提升教學質量。事實上,這忽視了學習者內在特征、規律和要求。生本教育理論可以說是對這種忽視的警告,是“教本教育”的轉變。
由于生本教育理念非常重視學生的主體性、認知發展規律和個體的發展與創造,所以在合唱教學中,教師必須圍繞學生采取教學策略,既要尊重學生對音樂的認知心理和規律,又要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從而實現提高學生素質和人文精神的教育目標[3]。因此,合唱教學必須讓音樂之溪流經學生的心靈,滋養學生的靈魂與思想。教師要運用提示、啟發、激勵和評價等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不是采用“灌輸”的方式強迫學生學習。
欣賞是一種審美能力,是判斷音樂藝術美的過程。合唱教學中,教師要合理計劃,科學訓練,通過完成不同的合唱作品,使學生逐漸體會從最初的感受、體驗、欣賞音樂作品,到演唱、塑造形象、表達思想感情的高級階段。無論從藝術活動的開展來看,還是從音樂教學的目的來看,合唱都是音樂教學更高的目標[4]。
想要深入地理解音樂,最好的方式就是用心去聽、去感受,用心聽能夠激發情感,這是理解音樂的前提和基礎。傾聽是人類聽覺在外界聲音刺激下的一種功能反射和生理發生反應的過程,但這不代表生理反應可以直觀反映各種情感。用心靈去傾聽,學生的記憶、閱歷、學識、經驗、情感和思維會受到刺激下,從而激發大腦進行想象,進而調動曾經有過的情感體驗,或是啟發形成新的情感體驗。所以,合唱活動的兩個最關鍵要素是音樂表現力和人類思維的碰撞和融合。
音樂欣賞是人們傾聽和理解音樂的過程,聆聽音樂除了聽之外,也是生理和心理接受感應的過程。理解是大腦對音樂、音調、節奏和音色想象體驗和思維的過程[5]。從合唱活動來看,其要求學生掌握與合唱相關的音樂理論知識,這是音樂鑒賞的基本素養,但包括音樂專業學生在內的許多人恰恰缺乏這種綜合素養。而提高這種素養的主要途徑是整合與合唱相關的學科,包括專業基本知識和文學文化修養。
隨著藝術朝著商業化和世俗化的趨勢發展,生活中充斥著各種類型的音樂。年輕學生意識不足,鑒賞能力不強,不能自覺分辨音樂作品的美丑,因此,教師要重視對合唱教材的選擇,并堅持以下原則:第一,選擇具有正確音樂意識形態特征和一定人文主義色彩的作品;第二,選擇藝術性高的音樂作品和能夠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實訓材料;第三,要求學生必須學習演唱一定數量的傳統及民族民間風格的作品,這是根本、是營養;第四,選取現代或者用現代手法創新編配的合唱作品;第五,為自己的合唱團量身打造新作品。
“傾聽”包含三個含義:一是仔細聽;二是用心聽;三是反復聽。學生感官上的自主獲得是合唱的一種初體驗。首先,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視聽優秀合唱團的資料,讓其感受合唱的魅力;其次,可以增加學生視聽的數量,包含不同風格、不同形式、不同題材的合唱,讓學生拓展了解合唱藝術的廣度和深度;最后,在引導和啟發中,提高學生聽的質量。這樣,教師的出發點不再是單純發布“講與說”的指令,而是在學生自主感悟的基礎上加以引導。
“傾聽”有兩個步驟:第一步是通過音樂語言的高低音調、緩慢節奏、良好音質來品味音樂的感情;第二步是通過音樂標題、描述等文本內容,表達音樂想象和內涵,增強表達音樂思維方式的情感體驗和理解能力,培養與音樂流暢一致的思維能力。
音樂可以完全再現和表達世界,合唱亦是如此。但是合唱表達世界的方式不是音樂、語言,也不是圖片、顏色,而是賦予人類更多的想象空間,這是語言、文字、繪畫色彩都無法與之相比的。傳統的音視頻播放等欣賞音樂或者合唱的方式多停留在基礎階段,多給學生以“帶入式”的啟發和感受。信息技術背景下,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設備創設輔助情境,并進一步配合使用專業的音樂設計與音樂制作軟件進行視聽分析,設計過程可以呈現出音準、節奏的對與錯、音色的差異,甚至是聲部之間強弱對比等不同的因素。這不僅能增強學生對視聽材料的敏感度,更重要的是能讓學生在情境交互中自我發現、自我調控、自我辨識,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齊頭并進,使其更好地感知合唱的魅力。
哲學家的美學總是從思索出發,探求音樂,而音樂家的美學總是從音樂出發,力求尋找、思索。合唱教師需要從技術層面到文化層面,再到哲學層面進行總的思索,力求使學生認識到合唱的本質,這很重要。指揮教師需要結合實際情況,了解學生的理論基礎、專業技能、文化修養甚至是思維模式,并在教學過程中對教學內容加以設定,從而讓學生學得明白。
合唱的美存在于歌詞、音符、音符的組合模式和各種譜面標記中,這幾個因素是融合共存的關系,其形式美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當翻開樂譜時,我們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音樂符號,這是凝固起來的音樂,每個符號都代表作者的意圖。通過閱讀符號獲取作品的結構和構成元素是第一步,單純唱出每個符號且不附加任何其他感受,是對音樂“純形式美”的呈現和認知。教師要做的是,結合唱詞引導學生用音樂語言來讀懂音樂,將固態的符號變成流淌的旋律,這才能使音樂教育走向縱深。
合唱是個人內心的感受和體驗。認識作品,學生要從外部形態入手,即上文提到的音樂符號,需要解析它的構架、運用規律并作出準確的解釋。教師的主要任務不是僅僅指導學生解釋符號,表現音樂、表達感情才是最終目的。教師應以音符的排列為基礎,將旋律語言、和聲語言、節奏語言甚至是色彩語言,組成合唱作品的音樂語言,再結合文字語言(歌詞)表述內容,催化情感,進而全面呈現作品的思想內涵。
聯想在任何藝術門類中都是具有決定性作用的,沒有聯想或者說失去想象力,就會失去藝術性。純音樂是抽象的藝術,絕大多數合唱作品因為歌詞語言的存在,會顯得具體可感。但合唱隊員無論如何是無法體驗人生百味的,而聯想或者想象給演唱者帶來了創作的可能性,無論高山大海、風雨雷電、生老病死的客觀世界,還是狂喜悲憤、柔情蜜意、焦慮憂傷等主觀感受,都可以在智慧的大腦中溶解、轉化、流露。音樂是存在具體形象的,是將視覺情境與聽覺抽象相互轉化的過程。
總之,新時期對高校育人提出了新的要求,合唱作為被世界各國推崇的最能體現人們綜合素質和良好修養的音樂集體活動,不單單是培養藝術人才,還要起到催化、感化作用。這就要求音樂教師要用哲學的眼光、美學的思考看待合唱教學,同時融入生本教育理念,與時俱進,做好高校育人工作,從而為祖國培養更多優秀的音樂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