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國晗 中國計量大學現代科技學院
平面、立體及色彩是現如今設計藝術的三大基本構成,也是藝術類院校的基本必修課程。其中,色彩教學的優劣對于學生的藝術思維發展和設計水平有非常大的影響。在學校和課程標準所規定的課時內,科學、合理對學生進行高效的色彩訓練,提升學生的藝術修養,培養屬于他們自身的主觀色彩構成,是如今教師在藝術設計專業教學中應著重思考的問題。為了高效幫助學生學習色彩的基本理論,形成專業的色彩感知力和創造力,教師應發現如今的色彩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針對性地進行改革。
在藝術設計專業中,色彩課程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提升學生對色彩的運用和感知能力,形成屬于自己的審美觀點,從被動地接受各種自然色彩和傳統藝術作品,發展為主動進行色彩創作,通過對自然色彩的研究,發揮藝術設計的優勢,對色彩進行創新運用,創作出優質的藝術作品。藝術設計專業是為了培養具有藝術設計思維和創作能力的人才。色彩課程作為基礎課程,色彩感知與運用能力是藝術設計的基本功,可以幫助學生對色彩搭配進行解構,并根據個人意愿重新組合,進行新的藝術表達。通過對不同色彩元素的藝術設計,學生可以跳出傳統思維,用新的色彩形象表達藝術情感[1]。
在教育體制不斷改革的背景下,許多高校和眾多專業進行了擴招,通過培養不同專業的人才,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儲備了人才力量。新媒體時代,藝術設計在工業、教育、醫療、互聯網等相關領域大放異彩,社會對藝術設計專業人才的需求逐年升高,所以,在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教學中,教師更應嚴格把關,提升教育質量,培養更加優秀的人才。其中,色彩教育是最為基礎的,教師應對其提高重視并進行深化改革[2]。
現如今,許多高校藝術設計教育專業的學生更注重學習專業技能,對于相關的文化課程重視程度不高,導致文化素質與專業技能不匹配。由于藝術專業學生更加注重追求自由和個性,導致部分學生的思想較為偏激,缺乏相應的道德修養,只具備基本的藝術設計知識和技能,這對學生未來的自身發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在不斷豐富自身專業知識的同時,學生應加強自身文化修養的培養。學校和教師也應把提升學生文化素質放在首位,注重學生道德修養的提高[3]。
許多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的色彩課程雖然名義上屬于設計類,但是在真正教學過程中很難體現出設計和創新。其教學形式相當單一,對學生創造力的培養重視程度不高,教學內容也往往是寫生靜物,而學生臨摹的場景主要由教師安排,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創造意識在教學過程中無形中被抑制了。學生無法根據自身喜好選擇色彩和藝術創作的對象,觀察能力也由于教師所選擇教材的限制性而無法提升。這種教學模式只體現了對色彩的臨摹,沒有加入對色彩的設計和創造,學生習慣了臨摹別人的作品,對別人的設計照搬照抄,這極大地限制了學生的創新能力,打擊了學生的創作積極性。
在色彩教學中,教師更注重傳授給學生色彩相關知識,如色彩的冷暖、主次、對比和互補,讓學生學習色彩搭配的基本知識,了解基本的色彩配置規律。對于許多教師來說,這樣就算完成了教學任務。但實際上,這一教學過程缺少色彩的設計教學,設計色彩與繪畫色彩是完全不同的,這種色彩教學與設計性分析的割裂,導致學生的色彩修養無法通過設計色彩的方式展現出來,影響了學生設計能力的發展[4]。
高等院校的藝術設計專業是新興專業,相關的教學人才極其匱乏,許多教師來自美術、繪畫等領域,他們雖然對繪畫、美術的理解較為深刻,但是在教學過程中缺乏系統的教學方法,也難以形成自身的教學風格。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困難,許多教師因此產生畏難情緒,自身的教學素質較低,這極大地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教學效果。
在藝術設計各種要素中,除了整體結構,色彩是其中最重要的關鍵因素,能夠使藝術作品給予人們強烈的視覺沖擊,極具感染力。要想使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取得發展和成功,教師就應注重改革色彩教學,解決學生思維僵化、設計缺乏新意、設計產品不符合時代特色等問題,提升學生的審美素質,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和設計能力,從而將學生培養成為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高素質人才[5]。
傳統的教學方式是教師照本宣科地對學生灌輸相關的色彩知識,學生被動接受教師所講的各種色彩基本理論,設計思路僵化,沒有自己獨特的想法,只會依賴教師給出的相關主題進行設計,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不夠深刻,無法對其進行靈活運用。所以,教師要進行課程設計改革,從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進行教學,并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豐富課堂內容,如引領學生進行室外寫生,或者引導學生接觸實際的設計創作工作,從而摒棄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循序漸進地改變傳統教學觀念,引入和踐行新的教學思想。
教師可將課程分為不同的課題,從調色訓練開始讓學生主動動手,從傳統的靜物寫生到引導學生進行風景寫生,讓學生自主尋找景色亮點。在進行風景寫生的過程中,教師應對學生的取景進行點評,結合相關優秀作品對學生進行引導,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同時豐富學生的藝術知識儲備,在學生逐步熟悉自然色彩及繪畫方式的同時,引導學生設計新的主觀色彩。同時,教師要釋放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讓學生利用身邊的物品進行創作,如利用自己的水杯、鞋子、扇子等進行隨意創作,或者根據教師給出的主題進行針對性創作,讓學生在創作過程中形成獨特的感覺,在基礎扎實的情況下運用色彩知識具象或抽象地表達自身的主觀藝術意識[6]。
在學習色彩基礎知識的過程中,學生對顏料色很熟悉,因為學生進行色彩訓練的主要方式就是以顏料色為主的手繪。而在計算機技術不斷發展和普及的今天,計算機可以為學生節省大量的調和色彩的時間,讓學生有更充足的時間進行藝術設計和創作。并非所有的色彩藝術構成都可以依賴計算機,顏料色與光色存在一定的差別,但這兩種手段能夠取長補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交叉使用,以提高學生的色彩基礎知識掌握程度和創新能力。
“填鴨式”教學模式忽略了師生互動,導致師生關系疏遠,而互動交流型的教學模式可以讓教師和學生取長補短,共同進步,課堂氣氛也更加活躍。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引領學生思考相關的藝術設計問題,學生通過向教師表達自己的想法,讓教師迅速得到教學反饋,及時彌補教學中的不足,對重難點知識進行詳細分析。學生之間進行藝術創作思想的交流,可以迸發出更多的奇思妙想。教師之間也不能敝帚自珍,而是要互相交流教學的方式方法,以有效提升自身的教學水平。
學校對教師隊伍的建設刻不容緩,應對于相關專業教師進行系統化的教育能力培訓,讓教師具備更高的教學能力,同時提升教師自身的藝術創作能力和創新意識,讓教師有意識地引領學生走上創新的道路。
綜上所述,教師應結合社會發展需要和學生的基本素質,對色彩教學課程進行深入改革,使用新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色彩知識,更加主動地對色彩進行藝術設計,從而使學生夯實基礎,提高能力,成長為符合社會需求的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