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藝
音樂藝術的發展有其內在的規律和特點,不同時期的鋼琴音樂由于在社會歷史發展背景和作曲家個人經歷、創作思想上的區別,因而呈現出不同的音樂風格,[1]所以我們在探究任何一首鋼琴作品時,需對其音樂風格的特點進行把握,才能夠在演奏過程中以合理的演奏技巧對風格進行表現。舒伯特是西方古典主義音樂向浪漫主義音樂過渡時期的重要作曲家,他的作品有著他自己獨特的魅力,[2]繼承古典音樂遺風,同時又在創作上高度地融入了個人的情感,為浪漫主義音樂風格的確立奠定了基礎。長期以來,人們將研究的關注點集中于舒伯特的藝術歌曲,在一定程度上缺少對其鋼琴音樂作品價值的探索。從音樂史的角度看,正是由于舒伯特的鋼琴音樂作品才真正的體現出了古典主義音樂與浪漫主義音樂的融合,這也是舒伯特對西方音樂發展的重要貢獻。[3]因此如何準確地認識舒伯特鋼琴音樂作品的風格以及在演奏中應當注意的問題,對于演奏者自身的演奏技術提高而言有著十分積極地意義。本文以《A 大調第十三奏鳴曲》為例談談筆者的看法。
奏鳴曲作為一個音樂體裁名詞最早出現在16 世紀,泛指一切器樂曲,與清唱劇、康塔塔等聲樂體裁相對,[4]從17 世紀開始,在博洛尼亞樂派作曲家的創作中曾出現了大量以弦樂為主的教堂奏鳴曲、三重奏鳴曲形式,并呈現出多樂章結構的特點。在巴洛克中晚期,鍵盤樂器的興起逐漸地取代了弦樂器,德國音樂家巴赫為鍵盤奏鳴曲的創作傾注了較大的心血。古典主義時期是鋼琴奏鳴曲最為繁盛的時期,特別是在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確立并完善的了古典奏鳴曲的體裁。舒伯特一生雖為短暫,但是他生存的年代正處于古典主義晚期和浪漫主義早期,他的音樂作品風格既有著古典主義音樂均衡的一面,也有著浪漫主義音樂個性張揚的一面。歷來對舒伯特的研究多指向于他的藝術歌曲,但是他的鋼琴音樂創作卻對浪漫主義音樂的發展起著引領和奠基的作用。
首先從鋼琴奏鳴曲的創作情況看,舒伯特的鋼琴奏鳴曲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1815-1818 年,這一期間共有七首作品,這一期間的作品主要表現出舒伯特年少時期對夢想和未來的追求,充滿了期待和向往,著意刻畫出了一個有志少年勇于探索和為夢想而不懈努力的形象;第二個時期是1823-1826 年,這一時期共有五首作品,表現出了從一個少年到一位成熟作曲家的嬗變過程,特別是在鋼琴創作手法和音樂表現上體現出了作曲家獨有的個性;第三個時期為1827-1828 年,共三首作品。這一時期的音樂風格從前兩個時期的歌唱性、抒情性向戲劇性和英雄性轉變,但是歌唱性始終占有風格上的主導地位。
其次從音樂風格看,舒伯特的鋼琴奏鳴曲舒緩平和的音樂旋律顯得特別的優美動聽,[5]但是于古典主義時期的鋼琴音樂抒情性風格又有著很大差別,主要原因在于其音樂多是以個人經歷和情感生活為基礎,并與社會時代的發展建立起了內在的聯系,從他的音樂中能夠感受到來自內外兩個世界的矛盾,主要體現在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別。在具體的音樂要素運用上,舒伯特鋼琴奏鳴曲在曲式結構上遵循了古典奏鳴曲的原則,以三至四個樂章不等,在速度布局上也呈現出了對比、統一的特點,具有結構上的均衡性;其次就是在音樂發展手法上,并不是強調十分明顯的性格對比,多是以呈示部主部主題為基礎,在展開部分中也采用了主部主題的材料,更多的傾向于變奏性。
再次從題材內容看,舒伯特是一位最善于運用民間舞曲素材進行鋼琴奏鳴曲創作的浪漫主義作曲家。他的作品雖然沒有明確的標題指示和相應的文字進行引導,但是在音樂形象的塑造和音樂情感的抒發方面確實十分容易讓人理解的。如在奏鳴曲的第三樂章中,無論是小步舞曲還是諧謔曲,其音樂語言與民間舞曲十分的接近,其音樂形象具有明顯的性格,而很多奏鳴曲的末樂章則完全是風俗性的民歌或者舞曲音樂,具有南歐風情特點。
《A 大調第十三奏鳴曲》是舒伯特第二創作時期的代表作品,也是其鋼琴奏鳴曲創作走向成熟時期的代表作。從1819 年之后,舒伯特由于在音樂創作以及演出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深受維也納音樂界的關注,因此一批優秀的音樂家也圍繞在他身邊,這首作品正是應好友費格爾之邀在斯提爾別墅度假時所作,在度假期間,舒伯特為斯提爾美好的自然風景所吸引,因此也激起了他的創作熱情,加之這一期間經常參加朋友組織的音樂沙龍聚會,所以這首樂曲不僅是應景之作,實際上也是一首娛眾作品。
此曲在音樂風格上具有舒伯特鋼琴奏鳴曲的共性特點,即把古典風格與浪漫風格高度地融匯在一起,而具體的表現在結構、旋律、節奏、和聲、調性五個方面。從結構上看,此曲由三個樂章構成,第一樂章為嚴格的奏鳴曲式,由歌唱性的呈示部、基于呈示部主題的展開部和完全再現部構成,同時又加入了7 個小節的補充性尾聲;第二樂章為復三部曲式,由A、B 兩個基礎樂段構成,其中A 樂段在整個樂章中共變奏了兩次,B 樂段作為對比樂段,但性格上的對比并不是很明顯,具有A 樂段展開的特點;第三樂章為快板性質的奏鳴曲式,由第一樂章的抒情性風格趨向于戲劇性風格,在前后對比明顯,表現出了作曲家對夢想的追隨和愉悅的心情。
從旋律上看,此曲的線條化特征十分的明顯,用詩意性素描的手法表現出了歌唱性的特點。如在第一樂章主部主題的陳述上,就是在A 大調功能和弦的分解伴奏以及中音區和聲聲部的伴奏下突出了起伏性的旋律線條,從旋律聲部的音域范圍看,與人的歌唱聲部十分的相似,這說明在旋律進行過程中遵循了聲樂思維的原則。在第二樂章中,旋律則是在均衡性、重復性的和弦分解中突出了層次感進行特點,這一部分主要是運用了級進、模進的發展手法,缺乏大跳音程的進行,由此而體現出濃厚的抒情性特征。
從節奏上看,在舒伯特的鋼琴奏鳴曲中,切分節奏、附點節奏和三連音的運用最為明顯,在這首樂曲中也有著十分明顯地體現,從這些節奏特點看,其共性的目的就是為了增強音樂進行的內在動力性。特別是在附點十六分節奏音型的重復運用,既突出了旋律進行的張力,同時也表現出作曲家內心情感上的波瀾;在切分節奏地運用上,則主要是通過同音連線的手法改編了原有的律動,這就體現出明顯的強弱對比關系,所以在歌唱性旋律表現中能夠感受到明顯的節奏層次對比。
從和聲上看,此曲在和聲的運用上主要呈現出兩個特點,一是主調和聲為主的織體結構,在此曲中運用的最多的就是分解和弦和柱式和弦,兩種和弦呈現方式均是為了突出歌唱性的旋律,為旋律的表現營造和形成相應的氣氛和背景;二是具有豐富的和聲色彩,與古典主義時期大量的運用功能和弦不同,在舒伯特的筆下,副三和弦被大量的運用,主要是起到豐富音樂情感色彩的作用,由于在此首作品中所表現的個人情感比較濃厚,因此加入副三和弦可以有效的突出情感的表現,而且也有利于音樂形象的塑造和情感的表達。
從調性的運用看,舒伯特的鋼琴音樂仍然屬于傳統的大小調體系范疇,有著明顯的大、小調式風格,但是在調性的布局上也有著其獨立性的特點,那就是在對比中體現統一,如第一樂章的調性布局就體現出了這一點,在呈示部中主部和副部分別建立在A 大調和e 小調上,從調性關系上看,兩個調為遠關系調,這與古典奏鳴曲式主部和副部的近關系特點就有所不同,但是從調高上看,前后兩個調性又具有五度上的功能關系,這說明了作曲家對古典音樂風格在調性布局上的一種傳承。在展開部分中,雖然有著多個調性的連接,但是并不是像舒伯特之后的作曲家那樣,運用大量的遠關系轉調去表現情感上的變化,這首樂曲則是使各個調性規整于近關系轉調的范圍內,在對比性方面,則是通過大、小調色彩進行體現。
《A 大調第十三奏鳴曲》在音樂風格上的特殊性說明在詮釋樂曲的過程中要著重做到從音樂表現的角度出發實現與演奏技巧的結合。筆者認為,在演奏此曲時,應當從呼吸、觸鍵、和弦、三連音、踏板五個方面進行把握。所謂呼吸,指的是在有著明顯樂句旋律的情況下,要注重從旋律線條特征以及歌唱性的角度進行彈奏。鋼琴演奏中的呼吸與歌唱呼吸一樣,講求輕重緩急和抑揚頓挫的表現,如在第一樂章呈示部主部主題的表現上,要根據連線的標識劃分出樂句,然后對每一個樂句旋律進行的特定進行分析,以第一樂句為例,整體上由四個小節構成,又可以細分為兩個樂節,每一個樂節為一個分句,第一分句主要建立在高音區,落音則是從高音區跳進到中音區,音程跨度為六度,這一跳進的過程實際上就可以看作一次“呼氣”,第二分句在旋律上具有級進上行的特點,因此可以看作是一個緩慢吸氣的過程,這樣在一呼一吸過程中完成了一個樂句的演奏,呼和吸則象征性的代表著旋律的下行和上行的連接。
在運用觸鍵技巧時,則需要從音色的角度進行考慮,不同位置、角度、力度的觸鍵所表現出的音色是不同的。在彈奏抒情性的樂句時,則需要將力量的支撐點放在手腕和手指的關節上,觸鍵的部分為手指的指肚,采用緊密貼鍵的方法使每個音做到“無縫連接”,由此而形成連綿不絕的“柔性”音色。在彈奏跳躍性的柱式和弦時,則需要將發力的支撐點放置著肘部,這樣能夠使手腕做到自然的放松。如在彈奏第二樂章A 樂段時就十分強調左手柱式和弦的跳躍性表現。同時在彈奏時還需要考慮到觸鍵的速度問題,這一部分強調重音與弱音的律動性節奏表現,強弱交替十分地明顯,如果缺乏必要的速度控制,則不能突出規律性的節奏變化,由此難以表現出民間舞曲的效果。
在此曲中,和弦的表現形式可以說是豐富多彩,既有全分解式、半分解式、柱式等,無論是哪一種和弦形式,都強調演奏者從音樂形象塑造的角度進行把握。對于鋼琴音樂而言,標題音樂中的音樂形象十分明顯,而無標題音樂形象則較為模糊。從風格上看,此曲為一首無標題作品,但是并不代表沒有具體的音樂形象,在對音樂形象的把握上,需要充分發揮演奏者的想象能力,這樣會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和弦的彈奏,如在第一樂章中,分解式和弦運用的十分廣泛,其目的就是為了突出清晰的旋律線條,如果將旋律部分比作抒情詩人的詠唱,那么分解和弦部分則代表著詩人手中的六弦琴,因此在彈奏分解和弦時需要十分嚴格的掌控力度表現,以點狀的音色形態突出旋律部分的線狀特征。在柱式和弦的彈奏上應當從意境渲染的角度進行把握,因為主旋律部分的音樂形象展現需要建構在一定的和聲背景中,而柱式和弦連接形成的渾厚的音響背景對于音樂形象的浮現起到重要的鋪墊作用。
三連音既是一種節奏音型,也是一種可以構成和弦連接的載體,這兩種功能可以說在此曲中運用的淋漓盡致。首先從節奏的表現看,位于伴奏聲部的三連音主要起到穩定節奏和襯托意境的作用,在彈奏時應當根據節拍的強弱變化規律而表現出相應的律動,其次就是柱式和弦式的三連音常常位于旋律聲部,起到擴大旋律表現張力性的作用。如在第一樂章中,伴奏式的三連音以琶音分解和弦出現,彈奏時需要從宏觀上強調節拍重音與弱音的交替,在微觀上則需要突出第一個音的重音效果,這樣既能夠體現出整體小節上的節奏規律,又能夠有效地突出旋律音;而此樂章中柱式和弦式的三連音則是出現在旋律聲部,多是由單音旋律進行過渡和引入,從而導入出三連音的旋律效果,在彈奏時則需要強調高音區的和弦音,所以要強調小指的力度控制,也就是說,在和弦的觸鍵上,小指上的音應當做到突出和強調,這樣可以明顯的勾勒出旋律線條。
踏板的運用對于音色呈現和情感抒發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雖然在此曲中沒有明確的踏板標記,但是通過分析可知,不同旋律線條的起伏以及節奏的強弱變化要求應當注重對踏板的運用,如在同音連線構成的切分節奏表現上,要做到合理地運用切分踏板,找準重音的位置和節奏的變化規律。在彈奏抒情性的長樂句時則要突出連音踏板的作用,實現每個音的有序的連接。
綜上所述,舒伯特作為一位善用旋律來表現情感的作曲家,他的鋼琴音樂如同藝術歌曲一樣,充滿著詩意性的歌唱表現,這也是舒伯特鋼琴音樂最為明顯的風格特征。從演奏者的角度看,對舒伯特鋼琴奏鳴曲的演奏既需要運用音樂分析理論對其音樂風格進行細入的探究、歸納和總結,尤其是對于無標題音樂的演奏,由于缺乏必要的標題提示,更加地需要演奏者充分的發揮想象力,在不斷的練習和思考的過程中去塑造音樂形象和表達音樂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