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婷 廣西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眾所周知,歌曲彈唱活動不但能提升兒童的音樂素養與藝術修養,而且還能為他們身心發展提供保障。但是,在歌曲彈唱中,兒童對音準概念并不是很明確,這極容易打擊他們對歌曲彈唱的積極性。對此,探討如何在歌曲彈唱中幫助兒童建立音準概念是很有必要的,下面筆者將結合教育實踐,談一談自身的看法。
對于兒童而言,呼吸是他們歌曲彈唱的重要動力。如果在彈唱中呼吸不正確的話,兒童將無法很好地完成標準化彈唱。正確的呼吸方式不但關系著發聲的質量與準確性,而且還關系著所唱歌曲的美感及情感的抒發。俗話說,“善歌者必先調其氣息”。教師如果想教兒童唱好歌曲的話,就必須引導他們掌握氣息,只有這樣,他們才能體會到歌曲彈唱的樂趣,從而獲得心靈的愉悅與素養的發展。對此,在兒童歌曲彈唱中,教師可運用簡單的言語,并結合一些形象且生動的動作,來指引兒童把握唱歌的氣息要領。例如,兒童在彈唱時,可嘗試深吸一口氣,然后結合唱歌來慢慢地放氣;在唱低音時,挺起胸,感受音樂從胸腔發聲的力度;在唱高音時,想象氣息從頭頂發散,并體會其中的感覺等。與此同時,教師還應對兒童在練氣中的問題與疑問進行及時解答,結合彈唱實踐來逐步提升其氣息控制能力,助力其更好地找準音準。
反復聆聽指的是依照音準練習,要求兒童進行歌曲作品的反復聆聽,強調他們每一次聆聽都要有不一樣的體會。面對兒童音準概念不強的情況,采用反復聆聽是最有效的方式。以《大雁湖》為例,這首短調民歌雖然只有四個樂句,但每句的音律起伏都是不同的。兒童在學習彈唱該首民歌時,教師可讓他們進行反復聆聽,并為他們設計一些層次化的聆聽目標:第一次聽要讓兒童嘗試聽一聽其中有幾個拍子(4/4拍子);第二次聽要讓兒童嘗試感受一下4/4 拍的律動層次(強、弱、次強、弱);第三次聽要讓兒童分析一下其中哪個音(mi)出現的頻率最多;第四次聽要讓兒童在聽到mi 音時,做出舉手的手勢;第五次聽要讓兒童在mi 音出現時舉手并哼唱……通過這種有層次化目標的聆聽,兒童能夠逐步把握歌曲的音準,進而在心中生成音準概念。
音準的把握與音樂律動有著莫大關聯,因此為了深化兒童的音準認知,教師可讓他們跟隨音樂進行身姿舞動,從而幫助他們更好地把握節奏、理解音準。例如,在面對《螢火蟲》的三拍子作品時,教師可創設一個夜晚載舟的情景,讓兒童想象一下自己在一個寂靜的夜晚,泛舟在湖中,身邊飛過一群美麗的螢火蟲……然后讓兒童在歌唱中做出相應的劃船動作,并嘗試將自身的肢體動作與歌曲演唱節奏進行融合,從而使其能夠逐步找到音準所在。與此同時,教師還可讓兒童說一說自己的看法,如為什么在這個拍子出現時會往前傾身劃動手臂?通過這樣的方式,來了解他們的節奏與音準把握情況,然后再施以正確引導,從而助力他們找到音準秘訣。
諸多實踐證明,實踐運用是提高兒童音準認知的必要手段。所以,面對當前兒童音準概念缺失的情況,教師要重視他們在歌曲彈唱中對樂器的運用,以樂器為領路工具,使其能夠便捷與深刻地體悟到音準的內涵要義。以《小紙船的夢》為例,該首曲子的音準把握難點在于B 段的合唱部分,兒童很少有認識柱式旋律的,所以往往也無法準確唱出該部分的音調。對此,教師不妨將視角放在豎笛等樂器上,自己演奏或者指派一個樂器演奏較好的兒童,讓他在每個聲部都進行樂器演奏,以此來引領其他兒童唱準和唱好,這樣不但能減少兒童跑調的情況,而且能激發他們的樂器運用及彈唱的興趣,使他們能夠以更熱情和更飽滿的姿態投身到歌曲彈唱學習中來,進而獲得更多學習效益。
客觀地說,兒童音準把握得好壞,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他們對歌曲內涵及創作背景的理解度來決定的。然而,由于兒童的閱歷較少、認知及思維能力較差,他們很難去思考歌曲更深層次的內涵。所以,為了深化兒童的音準概念,教師有必要做好情感催化工作,從而以情感為助力,幫助學生把握音準。例如,在教授《唱給媽媽的搖籃曲》時,針對最后一拍的旋律,教師可讓兒童思考一下最后一拍怎么唱才能讓媽媽更好地入睡,然后引出相應的音準概念,使兒童明白最后一拍要輕柔地唱。這里運用兒童對媽媽的情感,有效地激發了他們的音準思考意識,對他們音準概念認知的提升是大有裨益的。
兒童歌曲彈唱中音準概念的建立并非朝夕之事,在教育實踐中,教師還需立足兒童音樂學習的特點、認知規律等方面,積極探索一些與之相匹配的音準概念引導路徑,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打開兒童的音準之門,讓他們能夠在音樂的海洋中遨游,進而為他們的身心發展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