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欣
音樂是聲音的藝術,它最直接呈現給大眾的感受,是來自聽覺的意象。[1]意象是中國傳統文藝美學中的一個重要范疇,在中國風格的文藝作品創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審美意象作為展現表演者理解作品內涵的途徑,對提升鋼琴表演的感染力和生命力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2]對意象的探索與分析有助于人們能夠深刻的領悟和把握中國音樂風格的審美特征和文化特征。中國鋼琴音樂較之西方而言,起步雖晚,但成就頗高,在其短暫的百年發展中,在音樂創作和表演方面為世界鋼琴藝術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如何從意象的角度去觀照中國鋼琴音樂的特點,以及如何在演奏過程中使意象做到充分的表現,對于我國鋼琴音樂創作、教學、表演等實踐活動的發展有著積極地意義和價值。[3]因此,本文即從這一角度出發,在深入探討中國鋼琴音樂意象特征的基礎上,對其意境的表現談談自己的看法。
關于“意象”一詞,《辭?!方忉屍渚哂袃蓚€含義:一是“表象的一種,即由記憶表象或現有知覺形象改造而成的想象性表象”;二是“中國古代文論術語,指主觀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從文藝作品創作的角度看,以上兩種解釋均與創作行為相切合,可以解釋為在文藝作品中被賦予了意義的藝術形象,即“有意義的藝術形象”就是意象,并且具有客觀和主觀相結合的特點。從意象的客觀性角度看,意象的載體是客觀存在的物象,源于現實生活。如文藝作品中所刻畫的人物、描繪的風景等,具有客觀現實性;從意象的主觀性角度看,由于文藝創作屬于人類的物質與精神實踐,一部優秀的抑或成功的文藝作品,必然要表現一個深刻的主題,這一主題就是通過被賦予了人們情感的物象進行表達,因此主觀情感與客觀物象的連接,構成了意象。在中國鋼琴音樂中,其意象的特征則具體體現在文學性、描摹性、抒情性三個方面。
中國鋼琴音樂文化是一種經過創造性發展的文化衍生物,[4]中國鋼琴音樂與中國傳統文學具有一脈相承的特點,中國傳統文學建立在語言的基礎上,無論是以詩詞歌賦為主的雅文學體裁,還是以小說、話本為主的俗文學體裁,都集中的體現出了語言運用的特點和規律,中國鋼琴音樂亦是如此,在其創作和表演中,旋律的發展、行腔的表現、節奏的韻律等形成了中國鋼琴音樂特有的語言規范,特別是在很多地域性風格作品中,為了能夠表現出地域風格特點和獨有的意象,必然基于地域方言這一根脈。如張朝創作的《皮黃》一曲,運用了豐富的京劇唱腔表現出了京腔京韻,以此生動地表現出了京劇生角、旦角的藝術形象,表達了作者對傳統戲曲藝術的崇敬之情。
中國鋼琴音樂中意象的描摹性體現在對音樂形象細致與逼真的刻畫上,即通過一定的演奏技術運用再現音樂表現對象的特征。在中國鋼琴音樂作品的創作和演奏中,形成意象描摹性的條件有三個:一是中國鋼琴音樂的標題特征,這是中國傳統音樂在鋼琴音樂創作和演奏中的延續,綜觀現當代中國鋼琴音樂,無論是改編作品還是原創作品,無一例外呈現出標題化這一突出特征,正是由于標題的存在,使音樂中的意象更加的明朗化和清晰化,因此在鋼琴演奏中所運用的技巧必然以表現標題對象為基礎;二是中國鋼琴音樂的線性特征。鋼琴音樂在織體上雖然具有多聲結構特點,但是中國風格的鋼琴音樂一直延續著傳統音樂的線性旋律陳述方式,用線條化的音樂語言去勾勒音樂形象,可以使音樂形象表現的更加突出。
抒情性是一切文藝作品的通性,音樂作品中的意象本身就已經包含著人們內心之中的情感因素,所以中國鋼琴音樂中的意象表現仍然秉承了這一特性。從中國鋼琴音樂抒情性具體的表現看,最為通俗地解釋就是借物抒情或者借景抒情,其中的“物”和“景”屬于意象中的“象”之載體,而情則是“意”之概括。以賀綠汀創作的《牧童短笛》為例,樂曲通過對牧童吹笛形象的刻畫,油然升起一幅怡然自得的抒情山水畫卷,在情的表現上則突出的體現在作曲家對未來美好生活愿望的一種憧憬。[5]其次,從演奏的角度看,則體現出演奏家情感的投入,在中國鋼琴音樂的演奏中,演奏者通過對樂曲的解讀與自己內心的情感形成默契和共鳴,進而運用特定的演奏技巧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演奏表現中,達到了“人、器、樂”合一的情感境界。
意境與意象在特征上具有相同性,其中“意指的是情與理的統一,即情感的表現需要遵循藝術的發展與表現規律,要在規律的范疇中完成情感的抒發;而“境”則指的是形與神的統一,“形”指的是對表現對象外在的刻畫要具體現出客觀性,要做到“形象的逼真與完美外化”,“神”則指的是在表現過程中要體現出形象所具有的內在性格特征,所以表現上要做到以形寫神,形神兼備。在鋼琴音樂中,如果將意象看作是音樂表現的內容,意境則是與內容相輔相成的形式結構,在演奏中,意象需要在一定的意境中呈現出來,而意境的形成則建立在演奏者對意象充分理解的基礎上。因此從意境表現的角度詮釋中國鋼琴音樂,應當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把握:
創作背景指的是鋼琴音樂創作之緣由,包括作曲家背景和時代背景兩個方面,也是鋼琴音樂的人文特征及價值之所在。對作曲家背景的剖析主要是對作曲家個人的生活和情感經歷進行了解,以此歸納作曲家的創作理念與思想,我國現當代很多鋼琴作曲家在創作上具有一個明顯的共性特征,那就是從中國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的角度構建自己的理念,因此現當代很多音樂作品大都是離不開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思考與理解,如儲望華、王建中等作曲家改編創作的很多作品大都以民間音樂和古典音樂為素材,通過鋼琴化的處理方式表達出了對傳統或民間音樂的敬重。對鋼琴音樂作品時代背景的剖析則需要從社會與文化發展的角度進行探索,如改革開放以來創作的諸多鋼琴作品,往往打上了許多時代的印記,這其中既包含著“激流勇進的情懷”,又有著對現代作曲技法的運用,如陳其鋼創作的《京劇瞬間》、鄒向平創作的《侗鄉鼓樓》等,就體現出了這一點。因此從創作背景的角度去剖析作品,則有助于在演奏中體現出作品所要呈現的意境。
音樂表現對象指的是音樂形象,是音樂意象的重要構成元素,也是實現鋼琴演奏意境表現的基礎和前提。對音樂表現對象的把握就是要從音樂分析的角度了解其形成材料。從音樂的本質看,它是由多種要素構成的集合體,音樂中的旋律、節奏、節拍、調式、調性、和聲、曲式等都是構建音樂形象必不可少的要素。以朱踐耳創作的《序曲第二號—流水》為例,作品以云南民歌《小河淌水》為素材,表現出了河水于山間緩緩流淌的形象,同時也營造出一幅“聲喧亂石中,色靜深松里”意境畫卷。從此曲主題材料的構成要素看,高聲部以級進式的上下行迂回旋律表現了流水靜謐流淌的形象狀態,低聲部和中聲部則是建構在琶音分解的進行中,以此形成連綿不斷的和聲背景,因此在演奏這一部分時,應當從旋律與和聲這兩個核心要素的角度去把握表現對象,并從中領悟其歌唱性的意境特點。
對中國鋼琴音樂中意境的表現需要演奏者深刻感受和體驗作品的風格,以此激發自身的真實情感。所謂演奏中的真情實感,筆者認為,應當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把握:一是真實性的再現作品。演奏者在拿到一份樂譜之后,要對其進行深入的分析,以期能夠做到對作品的忠實再現,我國鋼琴音樂的發展雖然只有百余年,但卻體現出了厚重的民族性、凝重的歷史感和豐富的地域與民族風格,所以對于任何一首作品都不能進行輕易地彈奏。二是自己要有獨創性,即在遵守作品真實性的基礎上介入自己的理解,其中最為核心的就是如何運用好自己的情感,以儲望華改編的《翻身的日子》為例,在表現這首作品時應當把農民翻身之后當家做主人的自豪感、榮譽感投入到演奏中,以積極地、昂揚的情緒表現每一個音符,使每一個音符都要呈現出激動的情緒,這就需要演奏者在平時的生活中要注重對情感的積累,在面對不同風格、不同情緒的作品時做到演奏上的游刃有余,而演奏者真情實感的投入,便會油然地產生出樂曲所要呈現的意境。
在任何一名演奏者的音樂生涯中,都會積累一定的常演曲目,特別是很多優秀的中國鋼琴作品,會高度地引起演奏者的關注。關于鋼琴音樂意境的表現問題,并不是在一朝一夕之間而形成的,它需要演奏者對作品進行不斷的練習與磨合才能夠逐漸地完善。演奏者要形成自己的風格特點,除了個人不間斷的磨練技術之外,還需要對作品的不同演奏版本進行分析,了解和把握其他演奏家對作品的處理手法和技巧,以及他人是如何對音樂意境進行塑造的。所以,對于一名成功的鋼琴演奏者,要想深刻的體現出作品的意境,離不開對不同演奏版本的探究,善于吸收他人的長處,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才是一條科學的鋼琴演奏之道。
中國傳統音樂豐富多彩,文化底蘊濃厚,五千年文明的積淀形成了獨有的音樂審美風格,現在我們對中國傳統音樂審美的研究大多停留在探索、歸納和總結的理論層面,而較少的從當代音樂實踐的角度進行思考。從某種程度上看,中國鋼琴音樂在創作和演奏方法都體現出傳統審美風格的特點。首先,在音樂創作方面,作曲家們遵循了中國傳統音樂標題性的創作規律,通過對音樂形象的刻畫并融入了自身的情感,因此音樂形象具有情感化的意象性特征;其次從演奏的角度看,通過對鋼琴演奏技巧的運用與演奏者的人文修養相結合,在意境的表現上具有氣韻生動、虛實相生、情景交融和中和含蓄的特點。因此可以說,鋼琴雖然是一種外來的器樂藝術,但是正是受到了中國傳統音樂的滋養,使之成為能夠表現中國傳統音樂審美的樂器,而由其所呈現的鋼琴音樂則是對這一審美風格的傳承與發展。
在對中國鋼琴音樂演奏的探索上,很多專家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探索,如作曲家、鋼琴家趙曉生先生提出的“語境說”等,都對中國鋼琴音樂的演奏起到的指導性作用。隨著當下社會對藝術教育的高度重視,在培養中國鋼琴演奏人才方面應當注重從本土實際的角度進行思考。不難看出,大多數演奏者認為詮釋中國鋼琴音樂作品難度較大,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國鋼琴音樂在演奏上要求人們要有著深厚的傳統文化修養,在這種時代境遇下,如何詮釋中國鋼琴音樂是鋼琴教育者、演奏者必須思考的問題。筆者認為,要想做到這一點,就應當從中國鋼琴音樂風格特質的角度形成特有的思維方法,才能夠探尋有效地演奏途徑,通過對意象、意境兩個概念的闡述可以看出,通過對音樂中的意象的把握和意境的表現,才是正確詮釋中國鋼琴音樂的有效途徑,所以把握這一條方法論,才是打開中國鋼琴音樂表現的鑰匙。
通過意象塑造和意境表現的途徑去詮釋中國音樂作品,既需要演奏者要有著深厚的傳統文化修養,同時也需要演奏者要有著深厚的演奏能力。那就是要不斷地精煉鋼琴演奏技術,明確演奏技術與音樂表現之間的辯證關系。在當前鋼琴教學和演奏實踐中,大多是實踐者過渡的重視鋼琴演奏技術,而較多的忽略的鋼琴表現技術,所以對演奏者技術的理解不能只針對演奏技巧,還需要重視音樂表現,所以精煉演奏者的技術,實際上指演奏技巧與表現技巧的合一,從音樂表現的角度合理的運用演奏技術,才能夠完美的塑造中國鋼琴音樂中的意象,完善音樂意境的表現。
綜上所述,中國鋼琴音樂在創作和演奏上有著自身的特點和規律,其音樂中的核心特點就是意象化、意境化,通過對意象的解讀而形成對作品風格的理解,才能夠從演奏技術的運用的角度實現意境的表現。由此對于中國鋼琴音樂的演奏,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兩點啟示:一是要建立審美風格意識。中國鋼琴音樂與西方鋼琴音樂的區別就是在于中國傳統音樂審美的體現,演奏者要不斷的通過理論學習和探索掌握中國傳統音樂的審美特征,增強理論功底;二是要形成意境表現意識。意境是情與理、形與神的統一,要達到這兩個統一,需要演奏者理論功底與技術功底的合一,從情感表現的角度去表現意象,同時還需要運用理性的審美予以觀照;從形象刻畫的角度去表現意象,同時還需要考慮到內在精神的體現。從以上兩個啟示中可知,在當前及以后的鋼琴教學和演奏實踐上要做到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的統一,即把握中國鋼琴音樂創作特點和規律,加強和培養自身的理論修養和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