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軒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Peter Ilitch Tchaikovsky,1840-1893)不僅是俄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也是西方音樂史上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他性格平和又敏感,溫柔又激烈,為他創作音樂這一情感藝術提供了條件。柴可夫斯基自幼學習鋼琴,并于14 歲開始音樂創作,22 歲師從安東魯賓斯坦,并從此開始他的作曲之路。26 歲年紀輕輕就任教于俄羅斯第一音樂殿堂——莫斯科音樂學院,著名的《冬日的幻想》就是在這一年完成的。之后受到民族樂派“五人強力集團”影響和梅克夫人對他提供的財力援助和情感支持,都對柴可夫斯基的音樂創作留下印記,他以其超高的音樂造詣和極為深刻的情感體驗創作出旋律優美、情感豐富、個性鮮明的藝術作品。
柴可夫斯基的音樂極具戲劇性和民族性,被稱為“俄羅斯之魂”在西方音樂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并且其作品集浪漫主義與古典主義與一體,風格獨特,選材廣泛。柴可夫斯基的創作特征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
柴可夫斯基的創作是以俄羅斯民間音樂為基礎,其創作的音樂從鋼琴協奏曲到鋼琴小品,都刻有鮮明的俄羅斯特性,并成為柴可夫斯基的重要創作特征。
柴可夫斯基在《降b 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中描寫的音樂意象就是從烏克蘭民歌中提煉出來的,形象豐富飽滿,幽默詼諧,極具民間藝術色彩。其在第三樂章中的音樂靈感則來自于烏克蘭的著名舞曲《伊凡卡,快來唱春歌》,這是一首有關春天的頌歌,主體部分高潮迭起,氣勢雄渾,展現了春天的盎然生機和人民的奔放的喜悅之情。
而在鋼琴獨奏曲《杜姆卡》中,則是戲劇性與民族性一體的具體體現。“杜姆卡”又可譯為“悲歌”,該曲的副標題則“俄羅斯鄉村風景”。柴可夫斯基的《杜姆卡》俄羅斯風格濃郁,俄羅斯民間民族曲調運用頻繁,向聽眾展示了人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密不可分的生活場景。伊戈爾·斯特拉文斯基說“柴科夫斯基是我們當中最俄羅斯化的音樂家。”是的,在柴可夫斯基的音樂里俄羅斯元素不是樂曲的內容,而是樂曲的靈魂,其在俄羅斯民間音樂的基礎上進行再創作,使得他的很多作品都有了俄羅斯氣質。除此之外柴可夫斯基的音樂還具有強烈的戲劇沖突,其將俄羅斯民間傳說、音樂和藝術作品中的藝術形象進行提煉和加工,使之以音樂的形式表達出來,將其自身對社會和時代的理解展現在聽眾面前。可以說柴可夫斯基的音樂真正做到了集戲劇性與民族性與一體,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以第六“悲愴”交響曲為例,他用一段簡短但是非常冷酷無情的旋律指代人生道路上的絆腳石或黑暗勢力,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大篇幅的光明美好的事物,但是這段簡短的旋律貫穿于整個樂曲中,這也是該交響曲命名為悲愴的原因之所在。它告訴人們光明和幸福來之不易,前進道路上的每一步都必然會遇到攔路虎和惡勢力,要想更進一步則必然要進行殊死的搏斗,在這個過程中,人們會經歷種種痛苦和磨難,付出沉重的代價乃至付出生命。柴可夫斯基將這種對光明與幸福的渴望和對黑暗勢力的對立用音樂的形式展現出來,極富戲劇性,這種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藝術概括,充分展現了柴可夫斯基的音樂魅力。
浪漫主義音樂其對情感的表達不受曲調、曲式的限制,而古典主義音樂則更加注重形式上的諧調,其以語言精練樸素著稱,善于以和諧嚴謹的音樂形式表達淳樸真摯的情感,而且在古典派看來,器樂作品創作是古典主義創作的特色所在,這一點在交響曲和奏鳴曲中的表現尤為明顯。從這一角度來看浪漫主義和古典主義是對立的。但是柴可夫斯基在他的作品中實現了浪漫主義與古典主義的統一。在柴可夫斯基的音樂作品中我們看到他把情感的表達提到了首位,可以說他的每首樂曲都是情感的表達,而在形式上他的每一部鋼琴作品的旋律都非常的優雅,線條婉轉悠長,情緒飽滿,音調親切。他的所有的作品都是以其親身體驗和感受為基礎的傾訴。這其中莫扎特等對他的影響可謂是曠日持久,同時他還崇拜瓦格納、韋伯、舒曼等,并受他們的影響至深。以久負盛名《降b 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 No.1 in b-Flat Minor Op.23)為例,以奏鳴曲開篇,間奏曲抒情,最后從熱情歡快走向高潮,整首音樂都是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完美融合,洋溢著難以抑制的喜悅之情。
柴可夫斯基的每一個作品都情緒飽滿,色彩鮮明,取材更是廣泛。在音樂創作中,他強調音樂是情感表現,在音樂創作手段中要以抒情為主,同時兼顧音樂本身及其內在意義。而他的廣泛性則主要是指其作品題材和取材的廣泛性,他的這種特性在其鋼琴作品中的表現比較突出。
在柴可夫斯基的很多鋼琴小品中,他的這種抒情性和廣泛性都有體現,《四季》作為老柴的最著名的鋼琴小品曲集,其副標題可翻譯為“十二種性格的小品”,《四季》顧名思義描繪的是俄羅斯每一個季節的自然風景,并且以獨有的旋律展現俄羅斯民族的生活、思想和感悟,同時也是在俄羅斯民間音樂的基礎上創作的。其中《五月——清凈之夜》,以抒情的筆觸,輔以充滿甜美幽靜之情的琶音,溫存柔潤,旋律婉轉優雅,具有很強的歌唱性,能讓人不自覺的贊美春之盛景。《六月——船歌》,是《四季》中唯一的一首主部是四四拍的船歌,其以船歌為體裁并以船歌命名,節奏舒緩優美,清晨青草的氣息、野花的芬芳混著江面特有的水汽讓人心曠神怡,以四四拍的節奏展現了俄羅斯民族的純潔質樸和友好真摯。《十一月——雪橇》的體裁是快板,旋律輕快明了,音域寬廣,向人們展示了皚皚雪原上的俄羅斯人民的美好生活,雪橇飛馳而過,留下一串串清脆的鈴聲和歡歌笑語。
又如《降b 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其抒情性和廣泛性也是隨處可見。其抒情性是貫穿于整首樂曲的,從序曲的蕩氣回腸到抒情的間奏曲,樂曲將聽眾帶入高遠、清新的世界之中去感悟生命的活力和熱情。特別是副部主題更是以抒情為主,將熱烈奔放的情緒自然流瀉,可以說整首樂曲都是靈魂在音樂上的自白。而體裁的廣泛性則體現在整首樂曲中,其中既有奏鳴曲式的樂章,也有間奏曲和回旋奏鳴曲,整體的音樂形象充滿朝氣而又多變,是洗練的西歐風格和俄羅斯風格的融合,這也是這首曲目至今仍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原因之一。
柴科夫斯基的音樂作品集民族性和戲劇性與一體,優雅華麗又樸素熱烈,極具藝術特性,具有撼動人心的力量。他的鋼琴曲旋律清晰明了,是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強強聯合,同時取材豐富而廣泛,向人們展示了一副恢弘的俄羅斯人民的情感、生活的畫卷,是推動俄羅斯文化走向世界的主要動力之一。因此其鋼琴作品體現出獨特的藝術風格:集戲劇性與民族性與一體;浪漫主義與古典主義共舞;抒情性與廣泛性齊飛。柴科夫斯基鋼琴作品的創作有其生成的基礎和條件。首先柴可夫斯基在俄羅斯藝術氛圍的熏陶下,極具俄羅斯氣質,這一點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體現;其次深受莫扎特等西方音樂家的影響,最后其曲風與他的精神信仰集價值取向密切相關。因此在柴可夫斯基的鋼琴演奏中要在把握其創作特征的基礎上遵循鋼琴演奏的規律。柴可夫斯基的鋼琴演奏技巧主要有以下幾點。
柴可夫斯基的鋼琴曲抒情性很強,因此要把控好樂曲意境,謀定后動,把握音樂形象,才能更好只有理解作品的意境,把握其音樂形象,在找到正確演奏方法的基礎上,演奏好其作品。同時柴科夫斯基的作品多,內容多、風格多等三多特征,因此要做到具體作品具體分析,不同的作品采用不同的演奏策略。
以《杜姆卡》為例,首先要從全局的角度對其進行分析,把握其音樂形象:沉重的灰色展現的俄羅斯晚冬的蕭條和沉悶,灰蒙蒙天空,萬物凋零,溪流凝滯,一切的一切好像都凝固了,了無生氣——只有冷風和白煙在呼號,形成強烈的對比,讓人心生抑郁,及至要沉淪。然而主人公則堅信春天必將來臨,曙光必將光照大地,社會的殘酷與主人公的堅強交相輝映,讓人心情沉郁又充滿希望。整體分析《杜姆卡》有助于把握樂曲的感情基調,有助于演奏的準確性。其次要從細節入手。《杜姆卡》的第一部分“如歌的行板”,以二分音符為始勾畫出沉重的旋律,哀傷之意不言自明。之后的旋律平穩細膩直至第七小節,音型轉化成八分音符形成漸強,將俄羅斯晚冬的凄清和凝滯一一展現。之后從第16 小節到第32 小節音域、力度、節奏都有不同程度的變化,思緒層層遞進。直至第40 和41 小節,力度減弱,但音符仍處于高音區,直讓人欲罷不能,凄涼之意遍生。這些都是我們把握音樂形象的精索所在,因此要謀定后動,更進一步體味樂曲中所蘊藏的情感和意蘊。
在柴科夫斯基音樂世界里,他用他自身的苦難撬動音樂的敏感神經,以若有若無的氣息、以單薄、纖細的聲音,傳遞人生歡愉,悲劇性意味強烈,因此柴科夫斯基鋼琴曲的演奏是連續的,似斷非斷,對演奏者的要求較高,需要全神貫注,以指尖輕點,確保動作一氣呵成,情緒凝而不滯,情感熱情飽滿,整首曲子一瀉而就。
《降b 小調鋼琴第一協奏曲》作為世界四大鋼琴協奏曲之一,其演奏更需要技巧。其主題音樂先用用木管樂器,之后鋼琴,并延伸至弦樂拉出的具備搖擺特性的音樂段落,其中需要以鋼琴切分音的短句干擾之,最后鋼琴戰勝弦樂,聲響逐漸激動,讓人感受一瀉而就的藝術風格,音樂至此高潮。這種演奏技法才能將其中蘊藏的情感和精神力展現出來。
柴科夫斯基創作的鋼琴曲其音色豐富,同一首曲子之間的音色也不盡相同,因此如何由點及面處理好樂曲的音色,將有助于樂曲的情感表達,幫助聽眾更好的感悟樂曲中所體現的作者的思想。以《六月——船歌》為例,其以優美的旋律將夏日的寧靜和悠然描繪的淋漓盡致。在彈奏這首曲子時,要有點及面將旋律爛熟于心,然后才能融會貫通,將旋律從心底悠然地唱出來,并流瀉于指尖。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保證高質量的連奏,從而達到如歌的境界。
又如《G 大調鋼琴奏鳴曲》,整體彈奏要沉重有力,但是也有很多細節要注意,比如在第一樂章中踏板要一小節換一次,以此來保持旋律的清晰;第二樂章采用的是復三部的曲式結構,首部給人一種世界遼闊,唯我一人的感覺。到了中部則空曠又不乏詩意,靜享遼遠的美感。及至尾聲音量變得極弱,因此在演奏的過程中我們既要關注全局也要從細節入手,由點及面,注重音色處理,突出音樂的層次感,從而達到如歌的境界。
綜上所述可知柴可夫斯基鋼琴曲的演奏有很強的技巧性,首先謀定而后動,在了解柴可夫斯基整體創作風格的基礎之上,把握演奏作品的音樂形象;其次勤學多練,把握其鋼琴曲的流暢性和抒情性,從而確保情感和樂曲的一瀉而就;最后要關注細節,由點及面,注重音色處理,從而達到如歌的境界。三者缺一不可,環環相扣,才能更好的演奏柴可夫斯基的鋼琴曲,向聽眾展現一幅幅恢弘的俄羅斯人民生活的美好畫卷。
柴科夫斯基以其真摯的情感和自然和諧的旋律譜寫出的生命的贊歌,以其極富民族性和戲劇性的樂章引領我們走進音樂的藝術殿堂,以其浪漫主義和古典主義兼具的獨特風格帶領我們領略俄羅斯的自然風光,以其特有的抒情性和體裁的廣泛性讓人們感受俄羅斯民族傳統音樂的抒情性和廣泛性,以特有的創作風格激發聽眾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在演奏方面,演奏人員要在整體把握其創作特征的基礎上,對其個性化處理,將音樂的表現力與演奏技巧相結合,提高演奏人員對于其音樂的感受力和理解力,從而更好的更好地領會其鋼琴曲的魅力,更好地演奏好其鋼琴作品,以全面扎實的演奏技術將柴可夫斯基的經典之作展現在聽眾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