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厚明
歷史的細節往往最為動人。因為,細節蘊含真知,也彰顯品格。在浩瀚的黨史中,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關注細節、見微知著,以細求實的作風令人稱道,更見品格風范。
1930年5月,毛澤東寫《尋烏調查》期間,他把紅四軍宣傳隊集合起來,問大家:“你們在尋烏作了調查沒有?”宣傳隊的同志回答說:“調查了?!泵珴蓶|又問:“那么,你們講一講尋烏做什么生意最多?”這一問,把大家問住了。這時有人說:“大概是做豆腐的最多吧!”毛澤東接著又問:“就算做豆腐的最多吧。那么你們再說一說,尋烏哪幾家做豆腐做得最好?”宣傳隊的同志一時語塞。最后毛澤東笑著講了他調查的結果,細到各類物產的產量、價格,縣城各業人員數量、比例,各商鋪經營品種、收入,各地農民分了多少土地、收入怎樣,各類人群的政治態度,等等,都弄得一清二楚。事后,宣傳隊的同志分頭下去調查,結果和毛澤東講的完全一樣。真知藏于細節。掌握真情實況,與善于挖掘細節是分不開的。
毛澤東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細實作風啟示我們:干事創業不能止于聽匯報、看報告,只有深入群眾發現細節,深入基層挖掘細節,真正沉下去、接地氣,做到既“身入”又“心入”,才能看清“螞蟻”、抓到“活魚”。
恢復高考,是1977年鄧小平重新走上黨和國家領導崗位后決心做的一件大事。為辦好這件大事,鄧小平在謀劃思考一系列重大問題的同時,還十分關注一些“小細節”。當時教育部規定的招生原則是“自愿報名、單位同意、統一考試、擇優錄取”。規定報到鄧小平那里,鄧小平敏銳地覺察到“單位同意”會阻礙很多人報考,考生命運也將受到影響,恢復高考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便取消了“單位同意”這一隱形報考門檻。鄧小平能看到這么細、想到這么細、管到這么細,是因為心懷“國之大者”,不僅站在考生的角度去考慮問題,更站在國家發展的高度謀劃政策,充分體現了他的政治眼光和遠見卓識。
“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标P注細節,之所以成為一個人品格素養的重要考量,是因為對事業的極端負責、對群眾的真誠關愛,不僅是一種政治鑒別力的體現,更是一種政治執行力的反映。
20世紀60年代中期的一天,周恩來讓身邊工作人員楊金銘仔細匯報他家近兩個月的收支情況。當周恩來聽到“3月2日,買鹽1斤,1毛5分錢,廚房用”時,一聲叫停后對楊金銘說,“食鹽應該是每斤1毛4分錢,你們買鹽多花了一分錢”。查看了買鹽的發票無誤后,周恩來向北京市有關部門打了電話,詢問民用食鹽為何要漲價。原來,北京市衛生局為了預防市民患大脖子病而給食用鹽加碘,才促使食用鹽價格提高。第二天,周恩來在外出時對楊金銘和高振普說:“我不是在意多開支的那一分錢,而是因為食鹽是千家萬戶都要使用的消費品,不能隨意漲價。”周恩來細察多花一分錢的由來,既體現了他見微知著、以小見大的管理素養,也彰顯了他關注民生、關愛百姓的群眾情結。
在想問題、辦事情、作決策時,要堅持“以百姓心為心”,把每個細節考慮周全,把每條意見妥善回應,把每次影響評估到位,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要善于舉一反三、以小見大,從細節入手,從點滴做起,從小事著眼,真正解決好群眾的“急難愁盼”,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落實在細微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