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微
(武昌工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5)
目前,在各高校不斷重視實踐教育的背景下,在校大學生畢業實習已然成為高等教育中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這一階段,學生能夠更快完成從在校學習到就業的過渡,更好適應工作環境,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但由于現階段我國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實習生管理機制。因此,在校大學生在畢業實習階段的合法權益保護方面仍有所欠缺,這就需要對于合法權益保護方面予以更高重視。
在校大學生畢業實習主要指的是大學生在畢業前的最后一學年進行的實習,大學生主要是在實習的相關企業進行工作,由單位的管理人員進行管理和指導,有一定的實習崗位名稱,或是輔助單位內已有的崗位進行工作。但無論采用何種工作方式,大學生在畢業實習中都有明確的工作任務和實習目的[1]。整體來看,畢業實習不僅是學生得到鍛煉的機會,也是本人和聘用單位互相熟悉和了解的機會。
目前,對于在校大學生就業實習的法律身份定位中,一直以來都存在著爭議,在相關規定當中,通常認為在校大學生與實習單位之間并未建立勞動關系,可不簽訂勞動合同,在校大學生也不屬于勞動法意義上的勞動者。以上這些問題,導致了實習生的法律關系、地位和損害賠償責任難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靈活調整,一旦實習生在實習過程中發生人身傷害等問題,通常無法按照工傷賠償的標準進行賠償,而只適用于民事侵權糾紛的處理方式。而與此同時,學校作為畢業實習安排方的相應責任同樣缺乏明確的界定。整體來看,這導致了以下三點問題:一是相關規章制度未能覆蓋到高等學校當中;二是由于針對實習生合法權益的立法不足,因此導致學生在畢業實習過程中的合法權益極易遭受侵犯;三是各地教育部門未能根據實際需要制定相應的配套措施和制度,導致無法按照相應規定和政策進行操作[2]。
在整個畢業實習過程中,學生的實習通常在企業進行,與企業密切相關。但少數企業為了追求利益和節省開支,將參加畢業實習的學生當作廉價勞動力來看待,在大量征用實習生的基礎上,隨意增加工作量或延長工作時間,隨意占用節假日,以種種理由克扣實習生工資或無故辭退實習生等情況經常存在,這嚴重違反了我國《合同法》中所規定的平等原則這一基本原則[3]。除此之外,很多用人單位為了規避自身的責任,通常不會與實習生簽訂相關的合同,而實習生為了得到實習機會,通常對此采取委曲求全的態度,導致發生勞動爭議時自身合法權益無法得到保障。加之在未簽訂勞動合同的情況下所導致的證據缺乏。因此,有關部門很難對這些問題進行調查取證,也就難以對這些涉事用人單位進行查處。
對于很多高校大學生來說,為了提升自己的工作經驗和實習經歷以確保自身在激烈的就業競爭環境中取得優勢,通常會選擇寒暑假期間進行實習,一部分學生為了獲得實習機會,對于實習報酬方面往往不夠重視,甚至會出現倒貼個人費用來進行實習的情況。目前,隨著參加實習的大學生人數的增多,學生在實習過程中自身利益受損的情況也在不斷發生,但大部分實習生為了保住實習機會往往選擇忍氣吞聲息事寧人的態度,在遭受侵權時,無法有效利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身的權益,即便是部分學生有維權意識,也往往會因為缺乏相對應的法律知識,而導致出現維權途徑不正確的問題[4]。
雖然實習合同的簽訂雙方是實習生與實習單位,但實習生所在的高校往往起著中間人的重要角色。但由于高校方面并未實質性介入到實習合同的簽訂當中。因此,在實習生的合法權益遭受侵害時,校方往往會推卸責任。事實上,高校作為大學生進入社會之前的最后教育場所,有必要針對相關的實習企業進行資質審查,以確保本校學生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若高校出現片面追求實習率而忽略實習企業中存在的問題時,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5]。
有關部門應當出臺針對在校大學生畢業實習方面的相關條例,或將在校大學生的實習行為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等相關的法律當中,明確在校大學生在實習期間的法律身份定位,以確保大學生在實習期間的權益。具體來看,在出臺相應措施時,可適當參考借鑒國外相關的法律法規,并結合我國的國情,進行合理調整。
當前,受疫情影響國內經濟壓力增大,各企業的用工成本都在不斷升高。因此,企業普遍看重新聘員工的實際工作經驗。正因如此,在學生的實習過程中,企業更需要嚴格遵守相關的法律法規,來做好對實習生的管理工作。首先,在學生正式上崗工作前,要進行相關的技術培訓、職業道德教育和安全教育等方面的內容,確保學生在工作中能夠以端正的態度進行工作,防止出現問題。同時,在學生的實習階段,企業可以此進行人才的前置選拔,這就需要企業在實習生的工作量、工作時間和薪資待遇方面進行合理安排,與正式員工一視同仁、平等對待,在承擔責任的基礎上,樹立自身的良好形象,這不僅能夠確保實習生的合法權益,也是為企業自身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
法律類專業以外的學生對于法律知識缺乏足夠的了解,一旦在實習過程中出現法律糾紛,很難通過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權益。對此,從在校大學生角度而言,在校學習期間,除了學習自身的專業知識之外,也要利用課余時間適當了解法律知識,積極參與學校開展的普法教育講座。同時,在進行畢業實習之前,學生應當主動要求實習單位與自己簽訂相應的協議,并認真閱讀相應的協議內容,要重視這份協議,切不可草率進行簽字確認。
雖然在校大學生的畢業實習都在校外的企業進行,但高校方面也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要確保學生的畢業實習符合教學大綱中的培養計劃目標。具體來看,高校方面主要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進行:首先,學校要與企業簽訂相應的實習協議,在協議中明確劃分企業和高校雙方的權限和責任,避免出現某一方逃避責任的問題,同時也能夠增強學生對于實習工作的責任心;其次,學校應當委派專人負責學生的畢業實習,要注重學生在實習過程中的反饋,及時發現問題并加以解決;最后,高校教師在職業規劃或就業指導類課程中,要增設勞動法與合同法等實習有關方面的內容,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
有條件的地區可利用互聯網大數據技術,建立一個涵蓋大學生、高校和用人單位三方面的網絡平臺,相關企業可注冊進入平臺,發布相關的招收實習生信息,高校方面亦可通過此平臺來發布實習信息。通過這種方式,以往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將得到顯著改善,既能夠實現高校對大學生的實習情況進行有效監督,也能夠在出現糾紛時,提供相應的證據,確保有關部門對此進行有效處理。
大學生在我國未來社會建設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作為其從學校向社會的過渡時期,實習階段也同樣有著重要性。為此,地方有關部門、高校、企業各方面都要對此予以重視。要嚴格按照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明確自身的責任和義務,以此保障高校大學生畢業實習中的合法勞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