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玥
(江西師范大學法學院,江西 南昌 330000)
網絡購物呈現著商品多樣化、選購便捷化、支付便利化的特點,這種方法既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也讓一些不法分子發現了可乘之機。為了保障社會經濟的平穩運行,也為了進一步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有關部門必須通過法律規制網購中存在的違法行為。本文結合現狀進行深入探究,希望能夠探析到解決此類問題的具體措施。
網絡購物中的消費者,指的是通過因特網購買標的物的買方。這種在上網買方與線下的買方同屬于《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保護范圍,但是二者也存在著本質區別。線下買方只能是自然人,但線下的傳統買方可以是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
與此同時,網絡購物與傳統買賣交易也存在著一些區別。由于二者所依存的媒介不同,因此網絡購物在性質上,相比較傳統買賣交易來說,具有虛擬性的特點,這就有可能使網絡交易中的消費者處于信息不對等的弱勢地位。在線上交易的過程中,相關信息必須通過運營商來提供,消費者無法辨別信息的真假,這就有可能使其權益受到不法侵害。
消費者在進行線上購物的過程中,處于消息不對等的弱勢地位,買方在購買商品的過程中,可以查閱到的商品信息只能夠依靠賣方提供。例如在商品詳情頁所展示的價格、產地、性能、材質等信息,都是由賣方自行編寫的。消費者在進行線上購物的過程中,既不能夠在購買前提前檢查商品,也無法查驗商品詳情頁信息的真實性,這種現象實質上使消費者的知情權受到限制[1]。而在實踐中,部分違法商家利用線上交易的這一漏洞,故意編造虛假的商品信息,或者故意給買方提供與詳情頁不符的商品。這種欺詐行為不僅違背了誠實信用原則,更使得市場中的違法行為層出不窮。
公平交易權指的是賣方與買方在交易的過程中享有平等的權利、平等的地位,而當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二者都平等受法律保護。實踐中,買方的公平交易權受到限制,具體有兩種表現形式。一方面,網絡購物中的格式合同不利于消費者。為了提高銷售量,也為了讓買方能夠明確線上交易中存在的法律風險,網絡購物平臺選擇與買方簽訂格式合同。但是在線上交易中,買方只有“同意”與“不同意”兩個選項,這在實質上是對消費者公平交易權的限制。另一方面,由于買方在付款時無法明確得知商品的質量,因此在實踐中,會有部分買方在收到貨后,因為商品存在質量問題而選擇退貨。在沒有運費險的前提下,買方需要自行支付郵費。在實踐中,部分消費者會由于郵費過高的問題,而選擇被迫接受商品。
消費者在線上購物時,主要有兩種交付錢款的方法,一種是網上銀行支付,一種是線下支付。網上銀行支付,指的是買方在購買商品時將貨款支付給第三方,在確認收貨后,第三方才會將貨款轉移給賣方,這種形式實際上維護了消費者的安全保障權[2]。但隨著網絡的普及,越來越多的老年人也開始在網絡上購買物品,而他們大多選擇貨到付款等線下支付的方式。但是在這種支付條件下,買方僅有幾分鐘的時間查驗商品,并不能檢查出商品是否存在著內在問題。
在網絡購物過程中,不僅涉及消費者與經營者,還涉及第三方,即網絡購物經營平臺。因此當合法權益受到侵犯,消費者選擇通過法律途徑獲得賠償時,賣方與第三方的責任應該如何分配的問題也在一直困擾著大部分人。首先,法律對于這個問題的規定,仍然處于空白狀態,法官在判決時也無法依據法律合理分配賣方與第三方的責任。其次,網絡具有非實體性的特點,但面對此類糾紛時,第三方平臺很有可能選擇通過技術手段銷毀相關證據。最后,網絡購物具有一定的便捷性,因而選擇線上交易的買方與賣方可能跨越地域或者國度。在解決此類民事糾紛的過程中,當事人需要依據受理法院所在國的規定,選擇或者適用某一國的準據法,因此消費者的維權途徑會因為國家間的不同法律規定而有所不同。
消費者享有一定的自主選擇權,即使是在網絡購物的過程中,買方也可以依據自己的意愿選擇商品。但是在實踐中,由于在瀏覽時并不了解商品的性能,因此大部分買方都會選擇與賣方進行咨詢[3]。這就給部分違法銷售者一定的可乘之機,這部分違法銷售者可能會在買方咨詢的過程中故意夸大產品的性能,以此來達到提高銷售量的目的。而買方則可能會因此受到欺騙,并購買到自己并不需要的商品。
想要完善網絡購物消費者權益的法律保護,第一步就必須做好立法工作,這樣才能夠保證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在當前階段,法官在處理網絡購物糾紛時,主要依據的單行法是《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但是成文法具有一定的滯后性,對于實踐中出現的新問題,法律可能并沒有相關規定。為了改善這一問題,有關部門可以通過發布指導性案例的形式,為法官提供一定的參考[4]。同時,相關部門也需要結合實踐中所存在的問題完善立法工作。
消費者想要通過法律途徑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主要是通過提起民事訴訟的形式進行。但由于大部分的網絡購物標的額不大,尚未達到提起民事訴訟的條件,因此在實踐中,相關部門應該建立起網絡購物爭端解決機制。這樣才能夠保護大部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同時也能夠減輕法院的負擔。
首先,相關部門應該完善小額訴訟程序。小額訴訟程序,指的是基層法院的小額訴訟庭或小額法院適用更加簡易化的訴訟程序,審理數額甚小的案件過程中所進行的各種訴訟活動,以及由這些活動所產生的各種訴訟關系的總和。但小額訴訟判決為終審判決,當事人不可以提起上訴。大部分消費者擔心在敗訴后尋找不到相應的救濟方法,因而他們在實踐中并不會選擇小額訴訟。為了改善這一問題,法院可以專門針對小額訴訟設立相應的復議委員會,如果當事人不服訴訟判決,可以在一定期限內向復議委員會提出復議。這樣既能夠發揮小額訴訟的價值,也能夠真正維護消費者的權益。
其次,相關部門可以設立網上投訴中心。為了幫助消費者盡快處理問題,也為了從根本上規制違法經營者的不良行為,相關部門可以設立網上投訴中心,以便于盡快處理糾紛、規制違法行為。一旦有消費者在網絡投訴中心投訴不良商家,賣方所屬的單位,以及保護買方合法權益的民間組織可以在第一時間內知曉,這樣不僅能夠在第一時間內解決糾紛,還能夠化解買方在維權時所遇到的問題。
完善網絡購物消費者權益的法律保護,必須相關部門完善立法,也需要行政部門加強監管,這樣才能夠從不同環節打擊違法行為、促進糾紛的盡快解決。
首先,行政部門在商家市場準入過程中,實行嚴格的登記許可制度。通過頒發營業許可執照的形式,不僅能夠幫助買方在選購商品的過程中了解賣方的經營資格,也便于行政部門進行監管。
其次,行政部門應該加強對于廣告的審核力度。為了增加銷售量,不少商家會在廣告中進行虛假宣傳,因此行政部門在監管的過程中應該認真審查商家所發布的廣告,并視情況對違法商家進行處罰。如果商家所發布的廣告含有不實信息,行政部門應該將其記錄在案,并給予警告。如果商家所發布的廣告是完全虛假的,行政部門可以吊銷其營業執照。如果網絡購物經營平臺明知商家違法行為,卻并沒有采取任何措施,且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因此受到侵害的,經營平臺也應當承擔連帶責任。
對網絡購物中的消費者權益加強法律保護,是順應時代發展趨勢,也是符合我國法治要求的。通過上述措施,不僅能夠從根本上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打擊網絡購物中的違法行為,也能夠健全我國的法律體系,并加速推動國家法治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