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梅紅
(河南工業貿易職業學院 汽車工程學院,鄭州 450012)
隨著通信及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汽車的智能化和網聯化已成為發展趨勢。我國汽車產業已成為世界汽車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當前汽車的智能化和網聯化技術正引起國際上新的競爭。2021年在國家教育部高職高專新增目錄上,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專業作為新增專業將于2021年開始招生,本文根據該專業的建設展開分析。
(1)密集的國家政策支持。2015年5月,《中國制造2025》中明確指出:“發展智能網聯汽車已是國家發展戰略”。2017年4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聯合印發了《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 指出未來汽車技術將以人工智能為核心,智能網聯汽車將成為我國汽車技術轉型升級的突破口[1]。
(2)廣闊的產業發展前景。作為汽車產業發展的戰略方向,我國已將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的創新發展,納入國家頂層規劃。《中國制造 2025》將智能網聯汽車列為重點技術領域。
2017 年工信部等三部委提出“以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為突破口,引領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由汽車大國向汽車強國轉變。近幾年我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呈現爆發式增長,為專業發展提供了巨大空間。
(3)急迫的人才需求。近年來,在政府政策帶動下,我國各大企業也紛紛加入了智能網聯汽車開發和應用的行列,部分企業已經在很多車型上配置了智能駕駛輔助系統,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對相應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智能網聯汽車是知識密集型產業,對技術和人才具有強烈的依賴性[2]。但是目前從事該領域的人員一般是來自傳統的車輛工程、計算機、通信工程等不同學科,在知識和技能儲備上具有一定的不足,而專門針對智能網聯汽車人才的培養尚處于起步階段。由于智能網聯汽車與傳統汽車結構原理上的不同,造成了傳統汽車售后服務人員難以滿足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的要求[3]。想要改善智能網聯汽車行業技能人才短缺的問題,需要通過市場和學校以及社會資源激勵技術人才培養,滿足市場的需求。
作為企業,智能網聯汽車專業人才的素質需求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1)具備較高的專業水平和綜合素質。不僅掌握智能網聯汽車專業知識和生產工藝,而且能夠不斷吸收新技術的技能型人才。(2)具備較強的學習能力。能夠快速掌握智能網聯汽車相關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迅速轉化為生產力。(3)“能用、好用、長用”。具有積極的工作態度和職業素養,能夠勝任具有一定挑戰性的工作,并能夠長期穩定的為企業做出貢獻。
因此,為了適應汽車技術發展趨勢,服務區域經濟和產業發展,促進學生就業,適時調整辦學方向,開設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專業迫在眉睫。
2018年8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出臺了《河南省新能源及網聯汽車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明確提出到2020年,智能網聯汽車新車占比達到 50%,智能網聯汽車試驗示范區啟動運行。
截至2020年底,全國有115所高職院校開設了汽車智能技術專業。河南省內開設此專業的高職院校有信陽職業技術學院、南陽農業職業學院、河南機電職業學院、河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河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鶴壁職業技術學院、河南職業技術學院、平頂山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等9所院校,相比智能網聯汽車的逐年增加,培養的智能網聯汽車高技能人才數量不足以支撐區域產業規模。
面對汽車“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新四化發展趨勢,建設汽車智能技術項目,打造本專業群對接全新業態,服務產業高端。讓各專業之間不是簡單的鏈式組合, 而是交叉融合,專業間發生“化學反應”,形成融合式族群新邏輯,提升專業群辦學綜合實力。
根據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專業應用人才的培養標準和企業生產經營對智能網聯汽車技術應用人才的要求,從場地、場景、硬件、軟件等方面構建集教學、實訓、競賽、考核于一體的智能網聯汽車技術應用實訓室,引進各類相關的硬件教學實訓臺、沙盤、虛擬仿真軟件系統、數據系統、操作系統等,有序有效推進項目的建設、應用及管理。
智能網聯汽車技術應用實訓室建成后,企業與學校一起梳理現有專業中與汽車智能技術應用密切相關的專業,從質量標準、課程體系、課程設置、學分設置、考核機制等方面對現有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修訂和調整,撰寫智能網聯汽車技術應用相關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設計新的課程體系,撰寫新的教學大綱,同時編寫相關教材。在此基礎上從相關專業選拔一批學生進行培養。結合校企合作和產教融合政策,因地制宜建立相關實習基地,保障學生學有所用、學有所試,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在學生培養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完善課程,充實教學資源,最后由學校聯合用人企業制定考核標準,對學生進行考核與選拔,擇優推薦落實就業。通過一系列、全流程落地實踐,把成功經驗進行擴大復制,提升輻射面,推動整個專業群轉型升級,適應市場發展和人才培養需求。
根據智能網聯汽車技術應用相關課程教學實際需要,在現有師資基礎上,采取引進與培養相結合的措施,建設一支教學水平高、實踐能力強、專兼結合的“雙師型”教學團隊。
引進具有高級以上職稱,在智能網聯汽車行業具有較高聲譽和影響力的專家作為專業帶頭人。通過出國進修、國內培訓、學術交流等途徑,提高專業帶頭人的課程建設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能夠帶領教學團隊進行教學改革與創新。
引進骨干教師,要求具備副高級技術職稱,是企業中的技術骨干,專業方向為智能網聯汽車或汽車電子。通過學習和培訓,每位專業教師獲得一個行業資格證書或高級技師職業資格證書,每位骨干教師負責1門核心課程建設,主持1項科研開發項目,指導1~2名青年教師。
制定“雙師型”教師培養計劃,通過以下途徑進行培養:第一,選送教師到企業參加崗位輪訓、參加職業技能培訓、參與校企合作技術項目,取得高級技師以上職業資格證書;第二,到國家師資培訓基地或首批國家示范性高職學院進行培訓與交流;第三,參加國內的師資培訓與交流;第四,參加校內實訓基地建設,指導學生實踐教學。
通過從企業中聘請行業專家和技術能手作為兼職教師,優化“雙師”結構。建立一支能在校內實踐教學和校外頂崗實習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專兼職教師團隊。開展專兼職教師“結對子”活動,專職教師對兼職教師進行教育教學能力指導和管理,兼職教師參與課程建設、教材編寫、與專職教師一起開展科學研究等工作。
智能網聯汽車人才培養的研究無疑是中國社會、汽車企業和各大院校十分緊迫的現實課題。因此,職業院校應適應市場需要,有效增建相關專業的人才培養渠道,這不僅有利于我國智能網聯汽車市場化進程的發展,還將促進我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