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倩倩
(慶陽市華池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甘肅 慶陽 745600)
機械制圖是中等職業學校工科專業的重要基礎課程,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可以正確繪制以及閱讀機械樣本圖紙的基本能力,此外,該課程對提升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學生未來發展也有著積極的推進作用。但對多所中職學校進行調查后發現,機械制圖課程的教學效果普遍不夠理想,無論是教學方式還是教學內容,都存在多種問題,這也成為制約中職工科專業教學水平的重要因素。隨著素質教育理念推進以及機械制造業的高速發展,社會、學校以及學生,都對工科專業教學有了更多新的要求,因此,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已經到了必須改革和優化的時候。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中職學生所能接觸到的知識和信息無論是種類還是數量都已經變得非常龐大,在這種復雜信息背景下,以課本為中心,教師和黑板為主體的傳統單一教學模式就顯得過于枯燥和乏味。一方面課堂教學中并沒有預留給學生足夠的討論和思考時間,學生習慣性地被動吸收知識,很容易形成定性思維,不利于學生能力發展。另一方面單調的學習內容以及學習方式已經很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很容易在課堂中分心,并忽視機械制圖課程的重要性。因此,在這種老舊教學方式之下,課堂教學氛圍變得非常單調,師生之間難以形成有效互動,教師的教學效率,學生的學習理解效率自然難以提升[1]。
教學中過于重視理論教學,缺乏實踐訓練。機械制圖課程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正確繪制和閱讀機械圖樣的能力,因此,該課程本身除了較強的理論性外,還需要學生通過不斷的實踐鞏固和提升識圖、繪圖能力。但從實際教學中可以發現,由于教學時間以及教學內容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很多學校在課程安排上并不重視實踐課程,在教學中普遍呈現“重理論輕實踐”的狀態。
隨著現代多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們逐漸意識到多媒體在教學中應用的優勢,這一點在機械制圖課程教學中表現得尤為明顯,主要因為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以及三維繪圖軟件,向學生動態展示機械模型的三維結構,幫助學生快速認識和理解三維機械結構在二維平面中的體現[2]。但是,這種教學方式并不是完美的,首先,直接的三維展示,雖然有利于學生快速理解三維與二維之間的區別,但也在無形中減弱了對學生立體思維的鍛煉,不利于學生空間思維的形成。其次,多媒體教學的形式過于單一,學生很容易形成審美疲勞,進而喪失繼續學習的興趣。最后,多媒體教學課件來源非常豐富,很多教師并沒有結合實際教學進度對網絡下載的課件進行更改,很容易讓教師形成依賴性,不利于提升課程教學質量。
機械制圖是工科多種專業的基礎課程之一,很多學生缺乏對該課程的正確認識,大部分是在畢業工作后的崗位實踐中才體會到識圖、繪圖的重要性,從這一點中也可以反映出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忽視了理論與實際生產之間的聯系,導致學生對該課程的理解產生偏差。因此,在教學改革中,教師不僅要優化課堂教學方式,鞏固學生基礎理論,還應該進一步明確教學目標,將與實際生產相關的內容融入到課程教學中,以此提升學生的創造思維和綜合素質,讓學生重視機械制圖課程的學習,為將來工作和就業打下良好基礎[3]。
首先,正視中職學生的學習需要,中職畢業生受限于自身學歷的影響,大部分學生會在將來成為一線勞動者,因此,在教學中應該以實際工作需要為重心,適當消減一些理論知識教學,在教學中突出實用性。其次,在教學中重視對學生核心競爭力的培養,其中包括學生的創新思維、職業素養、人際溝通以及靈活應變等能力。最后,教師應該擺正自身在教學中的位置,不斷更新自身專業知識,讓自身時刻處于學習狀態中,與學生共同進步,共同發展,以此提升機械制圖課堂教學有效性。
完善的教學目標可以幫助教師制定更為清晰的教學框架,也可以引導學生主動投入到課堂教學中,是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措施之一。結合教學實際,機械制圖課程的教學目標主要有以下兩點:第一,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空間思維能力。這一點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靈活運用多種手段,最終讓學生可以靈活地將三維物體與二維平面進行轉換。第二,培養學生形成規范的制圖習慣。規范是機械制圖課程的隱性內容,教師需要在一開始就明確繪圖規范的重要性,并在后續的教學中時刻向學生展示規范繪圖的重要性,以此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繪圖習慣。
傳統機械制圖課程教學中有“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為了更好地提升學生的識圖、繪圖能力,教師需要積極推行理論聯系實際,強化實踐教學在課程教學中的占比。首先,教師需要結合教學需要,為學生預留出足夠的實踐時間,并對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進行及時點評,提升實踐教學的有效性。其次,教師需要設計更為貼近生產實際的繪圖實踐項目,讓學生鍛煉自身繪圖能力的同時,了解機械制圖在實際生產中的真實應用。最后,教師在實踐教學中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形成耐心細致的工作作風,以及嚴肅認真、規范嚴謹的工作態度,以此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4]。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該以學生為教學主體,正視中職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在教學中結合學生的個性特點以及興趣愛好,有針對性地進行機械制圖教學,真正實現因材施教。首先,教師應該正視自身在教學中角色的變化,從傳統的“教導者”向“引導者”和“觀察者”轉變,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尊重學生自身的學習意愿,構建更為密切的師生關系。其次,加強對學生的了解和認識,根據學生的性格、愛好、學習基礎、人際關系等因素進行科學分組,實施分層分組教學,最大限度地發揮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觀能動性,提升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最后,教師應該重新制定教學評價體系,在傳統筆試考核的基礎上,加上學生日常行為考核以及學生的自我評價,讓教師以及學生對自己產生更為清晰和全面地認識,為學生制定未來學習方案提供更為全面的參考[5]。
在中職機械制圖課程教學中實施教學改革是遵循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也是現代化教育體系的必然趨勢,教師需要不斷提升自身專業教學能力,并結合教學實際,在教學觀念、教學方式、教學內容等方面進行更新,通過科學的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擁有良好的空間思維、創新思維能力,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機械制圖在工科專業學習以及未來實際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為社會培養更多符合企業需求的專業人才。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