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奕
自小提琴藝術傳入我國后,人們便形成了一種固有的觀念,即作品容量越大,表明作曲家的藝術造詣越高,其所創作的作品便是上乘之作。但伴隨著音樂風格的多元化、小提琴藝術的民族化與大眾化,僅以作品容量為衡量作曲家造詣或作品質量高低的觀點實則有失偏客觀,部分小容量作品構思巧妙且旋律精致,深受人們的青睞。《新疆之春》便是這樣一部小而精的小提琴作品,以通俗、樸素的音樂語言,熱情奔放的樂思體現了解放后新疆各族人民安定幸福、美滿和諧的新生活、新風貌,并囊括了簡單與高難度兼具的演奏技巧,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文化價值與欣賞價值。
春是作曲家們喜愛的創作題材。春天意味著萬物復蘇,代表著萬象更新,預示著生命的力量。作曲家馬耀先與李中汗以春為題材表現新中國成立后新疆人民載歌載舞慶賀新生的精神風貌,與春之生機盎然相互呼應,優美的旋律、歡快的節奏、大氣的曲風、動人的語調、真摯的情感講述著新疆春天的故事,呈現著新疆人民新的美滿的生活[1]。若想以小提琴演奏詮釋作品的內涵與情感基調,便需要對作品的創作背景與音樂特色進行深入剖析,把握作品所要呈現的客觀世界才能夠以主觀的演奏、審美、理解對其進行“二次創作”。
伴隨著新中國的成立與發展,新疆地區文藝史百花齊放,各民族藝術家們通過各種藝術方式深情歌唱與描繪大美新疆,展現新疆人民的民族氣節、精神風貌、生活情致與審美追求。創作于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中國著名小提琴獨奏曲《新疆之春》便是新疆文藝史中的一朵奇葩,此曲由馬耀先先生初步完成主題創作,后由李中汗先生修改并添加華彩樂章,再經過中國小提琴作曲家們在實踐中的不斷錘煉與完善最終形成這部小而精、極具新疆地域特色的小提琴獨奏曲。
小提琴曲《新疆之春》創作于1958年,此時馬耀先先生正值二十歲,懷揣著濃烈的愛國主義情懷以及對新中國的稱頌,其與同學李中汗合作,將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一片欣欣向榮的新疆之春譜寫為優美、激昂的小提琴獨奏曲。雖然《新疆之春》并非馬耀先先生的成名作,但曲中洋溢著的青春熱情、對新疆之春的由衷贊美、對新疆人民生活的真實寫照使該部小提琴獨奏曲成為新疆本土音樂的標志性符號。時任中央樂團樂隊首席的司徒華城教授更將《新疆之春》長期作為其激情演奏的保留曲目,稱贊其為“具有強烈民族氣息,非常生動和富有生命力的作品。”時至今日,小提琴曲《新疆之春》依然是國內外眾多著名音樂團體演奏的曲目[2]。
小提琴曲《新疆之春》之所以一經問世便廣為流傳,是因為其將新中國之“新”、生機盎然之“春”、青年一代的“追”融為一體,寓于新疆人民真實生活、爽朗豪邁的民族性格之中,再加上西方音樂創作理念與維吾爾族音樂元素的交織,使得整部樂曲宛若天成,昭示著小提琴音樂的民族化、本土化與大眾化。
小提琴曲《新疆之春》是一首典型的單三部曲式結構。
樂段A為樂曲的主部,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及完整性,初始部分的四小節運用了鑲嵌裝飾音的二分音符,可看作為全曲的引子部分,簡單的重復及精巧的安排使得引子部分的旋律靈動輕盈,節奏明快流暢,為全曲鋪墊了歡快、活潑的基調。緊接著,在鋼琴伴奏輕快音流的烘托下,小切分音型體現了新疆維吾爾族音樂獨特的美感先,鮮明的風格與歡快活躍的曲風繪聲繪色地表現了新疆春日的美好景象[3]。
樂段B為中間部,樂曲由主調A大調轉變為D大調,采用了新疆舞蹈的手鼓伴奏節奏,切分節奏的運用呈現出新疆舞蹈的優美與翩躚,兩個大樂句之后樂曲回歸至A大調,高音區部分再現切分節奏,旋律的反復再現推動著樂曲情感與情緒的層層遞進,情感愈加飽滿、曲風愈加明快,旋律更為激昂。緊接著為鋼琴模仿熱瓦甫為其伴奏,情緒愈加高漲,樂曲也在歡騰的氣氛中達到高潮,引出小提琴獨奏的華彩樂段。作曲家在此采用了西方音樂的“模進”形式以及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魚咬尾”創作手法,在小的半音階后自然、順暢地過渡到樂曲的再現部。
第三部分為樂段A再現部,在呈現主部音樂內容的同時經過快速跳弓與長顫音,再經過對核心音調的放慢處理,使得全曲在強有力的和弦中圓滿結束,堅定的尾音昭示著新中國繁榮富強、國泰民安,也預示著新疆之春永不凋零,新疆人民的生活無限美好。
從全曲來看,其樂曲速度為Allegro,即歡快且優美;演奏的音區集中在高音區,小提琴寬廣的音域、優美的音色在表現高音區靈動、歡快上得心應手;節奏以切分節奏為主,極具舞蹈的動態、跳躍美感;全曲以A大調為主,其鮮明特征為明媚、生機勃勃,與作品的思想情感高度契合;全曲囊括了諸多小提琴演奏技巧,如頓音、長顫音、左右手撥弦等,技法較為簡單,但若想以小提琴演奏的音響效果將新疆之春、新疆人民載歌載舞的畫面寓于音符的流動、旋律的發展中絕非易事。
小提琴曲《新疆之春》樂曲節奏由疏到密,疏密相間,應用了連弓、頓弓等多種小提琴演奏技巧,在加上鋼琴明朗的伴奏,模仿新疆維吾爾族打擊樂的音型,使得全曲蘊含著濃郁的維吾爾族音樂風情,且明亮暢快、熱情豪邁。作為民族音樂與西方樂器融合的典范,小提琴曲《新疆之春》的演奏不僅僅是完美呈現小提琴脆亮的音色,而是要將民族精神、氣節與審美清韻與小提琴音響效果融為一體,才能表達創作者的意圖,體現自身精湛的演奏技巧與深厚的文化底蘊。
小提琴演奏實際上是對音樂作品的“二次創作”,若背離原作的情感基調、情感內涵執著于“炫技”,將導致小提琴演奏情感空洞、內涵空泛;若一味對原作或大家的演奏“照搬照抄”,忽視自身情感情緒、理解在演奏中的融入,將會導致小提琴演奏缺乏個性、表現平平。為此,對于小提琴曲《新疆之春》的演奏,應當在了解作品創作背景與音樂特色的前提下致力于達成小提琴演奏的主客觀辯證統一[4]。
從《新疆之春》的創作手法層面來看,其主調為A大調,以明亮的大調體現新疆之春的生機盎然、生命復蘇;樂曲在速度上以快板的形式昭示著新疆人民載歌載舞的歡快與熱情奔放的性格;樂曲內切分節奏,空拍子的前八后十六節奏型是對民族音樂的尋根,更是塑造能歌善舞的音樂形象。這些創作手法無疑是創作者對客觀世界的真實體驗,并將其轉化為音樂語言再現到音樂當中。小提琴演奏者需要在尊重原曲、尊重作曲家在樂譜內所規定的音樂要素基礎上對其進行創新,如呂思清、盛中國等演奏家在演奏《新疆之春》時,在樂曲的速度范圍內選取了不同的速度,無論是適中速度還是略快的速度,都體現小提琴演奏家在理解基礎上對原作的再造與創新,唯有如此才能適應不同國家、不同地域受眾的審美需求與音樂體驗。
小提琴曲《新疆之春》樂段A主部以A大調四二拍起始,帶有裝飾音的二分音符及其重復出現給人以歡快、明亮之感。在演奏該部分時需要運用長弓技法,以清脆靈動且富有彈性的音響效果將人們代入新疆美好的春日,為后續新疆人民載歌載舞場景的出現做鋪墊。接下來是同音的反復,但時值有所縮短,預示著情感與情緒的上升,在演奏該部分時應保證指頭干凈利落、力度結實集中,在找準重音音頭的基礎上以維吾爾族音樂特色演繹樂曲,把握住維吾爾族音樂舞蹈性、跳躍性的特點。緊接著是類似小切分的節奏型,此部分的演奏應輕巧、靈動,首先快速地演奏兩個十六分音符及一個八分音符,再以弓尖的部分輕巧地演奏一個十六分音符。第二小節相對于第一小節的音樂情緒來說有所增強,為此演奏者應把握好強弱的對比,體現出情緒的遞進。
樂段A主部第五小節樂譜內標記出了上弓且有顫音的小附點節奏,但并未對顫音的多與少做出明確的規定,這邊為演奏者的二次創作與技巧運用提供了充足的空間。樂曲的整個風格歡快,情緒激昂、高亢。如若沿用樂曲的速度便需要在該部分演奏中快速下弓,以短弓子與左手的快速跑動呈現出回歸自然的暢快之情。在樂段A結束部分,樂曲節拍由四一拍還原為四二拍,情緒漸漸平緩,此時的揉弦應舒緩、輕柔,再次回歸到新疆之春的優美與恬靜之上。
小提琴曲《新疆之春》樂段B由A大調轉為D大調,模仿維吾爾族手鼓雙音的形式展現出歡騰熱鬧的場景。樂譜內在切分音型的四分音符上標記有重音,演奏者需要把握好強弱對比,以漸強的演奏方式推動音樂的發展。同時,樂段B的旋律具有明顯的舞蹈性,演奏者需要應用跳弓技法進行演奏。常用的跳弓技法包括人工跳弓及自然跳弓,二者有其各自的適用范圍,在此選擇的為人工跳弓技法,以弓根部進行演奏,右手中指及無名指控制著弓的重心,保證演奏出的聲音具有彈性,模擬手鼓的跳躍性,展現出維吾爾族音樂之美。緊接著樂曲由D大調還原為A大調,在高音區再現D大調的切分節奏,演奏此部分時需應用撥奏技巧,按照譜面的要求撥奏出重音,保證撥奏立體飽滿,表現出歡快的音響效果。
經歷過旋律的反復重現后,樂曲到達了華彩部分,此部分中包含泛音,需采用小拇指撥弦的演奏技法,泛音的延長依據曲風、自身的理解及演奏習慣而定,保證與樂曲整體情感基調相契合即可。在演奏的過程中應注重力度與速度,隨著音樂的發展與音樂情緒的上升,演奏的力度與速度也應當逐漸增強,十六分音符中的顫音應當隨著旋律的進行由疏到密,左手快速且輕盈的跑動,給人以自如、流暢之感。需要注意的是在演奏速度加快的同時應當給予一個力度的減弱,才能順暢地過渡到最后一個部分。
小提琴曲《新疆之春》第三部分為樂段A的再現部,基本上較為完整地呈現了樂段A主部的音樂內容,音樂的情緒以及旋律的進行與樂段A的情緒情感相一致,皆為歡快、明朗、熱情與豪爽。在這一樂段結尾部分的演奏上,演奏者需要使用跳弓演奏技法,演奏出連續且快速的十六分音符,使得樂曲回歸到最初的情感基調,體現出新疆之春日的美好以及新疆人民欣欣向榮的生活風貌。同時,在結尾部分的高音區需運用tr演奏技巧,與鋼琴伴奏巧妙融合,形成別樣的視聽覺效果與藝術審美空間。在演奏尾音之時需要力度集中結實、下弓堅定果斷,切忌拖泥帶水。主要原因在于作曲家所構思的尾音部分帶給人以無限的遐想與憧憬,堅定有力的演奏昭示著新中國必定繁榮富強,新疆人民的生活必定會日益美好。
當前小提琴曲《新疆之春》華彩部分具有兩個版本。每一版本都有其獨特的魅力,反映了演奏者的藝術造詣及對作品的深刻理解。
第一版本的小提琴演奏技法以連弓、下弓及上下弓法并用為主,所演奏的音域更加寬廣、悠揚。演奏該版本時應當把握以下要點:在演奏前半段時所采用的為連續下弓技法,力度逐漸加強,音符均勻靈動,準確且清晰地演奏出第一個音頭與重音,同指替換時需把握好音準,以滑音的形式保證演奏的連續性與流暢性。同時,在演奏前倚音時一定要注重體現維吾爾族音樂特色,下弓輕巧、自如,創造出悠揚、婉轉的音響效果。此外,在演奏較高把位時需保持手指微微立起,隨著旋律的進行逐漸縮短手指間的距離[5]。
第二版本的小提琴演奏技法以分弓、左右手撥弦等為主,音樂情緒更為激昂、歡快。演奏時保持泛音通透。在演奏第二小節時運用左右手撥弦技法,以小拇指指腹部分撥奏出雙音,保證雙音清晰有力。樂曲該部分譜面上標記有升降記號、還原記號與重音記號,演奏中需按照譜面規則保證連貫、均勻,才能夠體現出新疆維吾爾族音樂的獨特風韻。
小提琴曲《新疆之春》被譽為新疆地方音樂的標志性符號,時至今日仍是國內外著名音樂團體演奏的經典曲目。全曲以新疆之春為題材,歌頌了新中國成立后新疆人民欣欣向榮的生活,體現了新疆人民熱情豪爽的性格與風貌。演奏該曲是首先需對作品的創作背景與音樂特色進行深入剖析,了解譜面的規則。其次應注重主客觀的統一,在尊重原曲的基礎上進行二次創作。最后需掌握樂曲的演奏技法并對其進行靈活運用,以再現作品客觀世界與真實情感,體現自身個性的演奏風格與審美造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