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素華
信天游是我國陜北地區獨具風韻的民歌形式之一。從其唱詞來看,雖然未嚴格規定唱詞的數量,但對押韻、工整具有較高的要求,加之比興手法的大量運用使得其唱詞充滿了浪漫色彩;從其曲調來看,每一樂段循環往復,在簡單的重復中隱含著情緒與情感的層層遞進,具有強烈的藝術氣息;從其題材來看,大多取自生活與自然,既有天上的繁星與皎潔的月光,又有兒女情長、生活瑣碎,但抒發個人情感之時緊扣時代背景,歌頌自然之時體現人的思想精神,極其善于抓住生活中常見平凡、轉瞬即逝的細節表情達意。
信天游的節奏自由靈動、爽朗豪邁,恰似陜北人民熱情好客的品格及對美好生活孜孜追求的不懈精神,疏落自由的旋律、大氣磅礴的曲風贊揚著陜北的土地、生活、人民與未來。信天游唱腔有著原生態的韻味,體現出陜北高原壯闊廣袤的風景、陜北人民樂觀向上的精神風貌。
《蘭花花》中所借鑒的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元素為我國西北地區民歌的主要形式—信天游。產生于黃土高原的信天游與其蒼茫、悲壯、堅毅、沉靜一脈相承,在交通閉塞、經濟落后的黃土高原之上,信天游不僅是高原人民抒發情感、聊表心意的媒介,更是人們傳遞信息、互訴衷腸的載體,悠揚而廣闊、堅毅而沉郁、連綿而悲烈、清雅而熾熱的歌聲響徹黃土高原的溝溝壑壑,即使貧瘠的土地,也能開出如信天游一般獨具韻味、廣為流傳的中國音樂文化之奇葩,體現出高原人民的智慧,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崇敬,對腳下土地的濃烈熱愛,對審美的高度造詣。
從主題上來看,《蘭花花》是一首反封建的情歌;從形式上來看,《蘭花花》是一首以信天游為基本元素的陜北民歌;從題材上來看,《蘭花花》以真實的革命故事為藍本。一經問世便廣為流傳、經久不衰的《蘭花花》之所以受到人們的青睞,是因為其蘊含著情歌情真意切的情感色彩,隱含著革命精神色彩,兼具浪漫主義色彩,陜北民歌特有的旋律與節奏、革命故事賦予其深刻的內涵、反封建禮教的共同訴求、扎根紅色土壤的生命力使其色彩如春花之絢爛,于個人情感抒發中記錄著革命時期的艱辛,無論是在形式、內容,還是在內涵、表現力上,都具有強烈的藝術氣息。
竹笛協奏曲《蘭花花》沿用了西方音樂三段體的構造,融合了陜北民歌信天游的旋律、音樂風格以及中國傳統戲曲元素,使得全曲結構精巧靈動、情感真摯、獨具中國風韻。
竹笛協奏曲《蘭花花》的引子部分沿用了民歌的主題要素,以花舌、滑音等竹笛吹奏技巧將人們的感官引致廣袤無垠、壯麗華美的陜北高原之上,以悠揚的笛聲調動著人們的視聽覺心理功能,創造極佳的審美意境。引子部共五個自由樂句,采用了民歌《蘭花花》的元素,將其主題進行延長處理以便演奏者自由發揮、二次創作。
引子結束后迎來竹笛協奏曲《蘭花花》的主題,共分為兩段:起始段共包含十個小節,作曲家以大量的篇幅描繪蘭花花少女的形象,慢板的運用再配合笛聲的清脆與婉轉、旋律的舒緩與輕柔,使一位洋溢著青春、溫柔可人、開朗善良、勤勞質樸的陜北姑娘形象呈現在眼前。隨著伴奏的響起,起始部分逐漸達到高潮,作曲家在此處對原本的民歌音律進行了巧妙地處理,三個樂句循環往復、始終重現,在音樂情緒上升、情感愈加熾烈的氛圍下完成了整個主題的展現,給人以意猶未盡之感。
呈示部第一段用以展現蘭花花靜態之美,第二段起始部分作曲家對陜北民歌《女娃擔水》進行改編與應用,以轉調的手法加入了小快板節奏,與第一段的旋律形成對比,呈現出蘭花花的活潑美好、動態之美。與此同時,作曲家以模進的形式對主題的旋律進行再現,緊接著對主題進行變奏,由原本的八分音符轉變為十六分音符,音樂情緒也從平和、舒緩轉變為熱情洋溢,極富節奏感的音樂進行以及跳躍靈動的音符與蘭花花活力四射的形象相得益彰,展現出蘭花花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對未來的無限崇敬。在呈示部結尾部分,作曲家回歸了副部主題高亢、悠揚的旋律,笛聲張弛有度、疾緩交織、音樂快速進行,在配合伴奏將笛聲的音樂之美展現得淋漓盡致。
竹笛協奏曲《蘭花花》呈現部結束后,音樂的情緒與情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帶入了樂曲的展開部分。起始時為華彩篇章,以mi音為主,在幾次重復后下行至si音,為后續情節的展開奠定了新的情感基調。為了連接呈示部,使音樂的發展更為合理并且串聯起全曲的情感基調,作曲家在此使用了兩端具有標志性且相同的音律,此種創作技法與《走西口》音樂有異曲同工之妙,無論是在音樂內容還是在音樂的情感變化之上均具有均衡性和流暢性。散板的運用使得音樂氛圍緊張、悲愴、壓抑、敏感,此時蘭花花被地主掠奪,遭遇了從天而降的厄運,音樂氛圍的烘托與散板的運用給人以揪心之感。散板中的強音則凸出蘭花花寧死不從、竭力反抗的精神。從整體上來看音樂情感悲烈、沉郁,但其中自由節拍的大量出現以及力度的漸強則從側面描繪出蘭花花堅毅品格。
樂曲展示部同樣分為兩段,第一段為逼嫁。音樂旋律線向下,速度與力度漸緩,慢板強大的表現力營造出悲痛、灰暗的氛圍。伴隨著情節的展開,音速漸漸加快、力度逐漸增強,體現了蘭花花內心由愁悶、無奈到奮不顧身反抗封建的變化。第二段為逃婚,作曲家在此引入了戲曲音樂元素—遙板,給人以緊迫之感,與故事情節相呼應。同時,以十六分音符體現出蘭花花面對家丁追趕是的慌亂與急迫。連續超高音及高音的運用體現了蘭花花被逼迫至絕境時內心的絕望與聲嘶力竭的吶喊。該段起始部分由兩個樂句組成,融合使用了我國戲曲緊打慢唱及西方音樂緊湊節奏的創作手法,更體現出音樂氛圍的緊迫與情緒的大幅度變化,同時以純四度跳躍持續推進音樂的進行,再以四個樂句組成的本段主題帶領著本段的結束。
竹笛協奏曲《蘭花花》再現部再現了呈現部的音樂內容,速度稍快,體現出對蘭花花敢于反抗封建禮教之精神的贊頌。結尾部分作曲家采用了慢板形式,對主題進行再次強調,似乎是在回憶蘭花花生前的活潑善良、開朗樂觀、溫柔靜美、純潔質樸,主題再現中速度的略微提升營造了悲烈與蕭瑟的氛圍,表現了人們緬懷蘭花花的悲痛之情,體現出人們對蘭花花為追求愛情、追求自由不惜犧牲自身生命的敬佩。
從全曲來看,樂曲的音樂律動呈現出快慢交織的形式,不同樂段之間具有明顯的音樂情緒對比,配合著劇情發展與變化的慢板在各段之中也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體現了故事情節的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不僅如此,樂曲所塑造的音樂形象鮮明且具有個性,蘭花花雖然為封建時代的叛逆者,但其有小女子的情思,面對封建強權時也會憤恨、懼怕、無奈與愁悶,但其可貴之處在于敢于為了追求愛情、追求自由、追求美好生活與封建勢力作斗爭,即使斗爭的結局不盡如人意,但集中體現了戰勝使其無數革命者、無數百姓所做出的貢獻,他們并不知前路何在,也不能預測未來是否會取得戰爭的勝利,但正是有他們大無畏的精神才使得中華民族由備受壓迫走向解放。竹笛協奏曲《蘭花花》的形象,是無數革命者與百姓的縮影,是對革命精神的稱頌及對革命時代的回顧,作曲家將自身高超的藝術造詣、嫻熟的創作技法將革命情感、愛情、民歌等意象融入到音樂創作中,體現的不僅僅是愛情的美好與真摯,更重要的是革命時期無數先烈的精神與思想,這也是這部音樂作品成為經典、流傳至今的原因。
竹笛協奏曲《蘭花花》三個樂段間情緒與情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銜接路暢、音樂發展合理。在演奏時演奏者需把握好各段的情感與整體的基調,以適宜的技法表現出作品的內涵與哲思。
呈示部引子部分對民歌《蘭花花》的主題進行了延長處理,演奏者在演奏該部分時需要根據樂曲的情感與情緒對其進行二次創作。吹奏La、Re及Mi、La時亦采用滑音技法,保持氣息充足、連續,指尖的滑動連貫、流暢且不留痕跡。同時,在吹奏長音部分時需保證氣息與口風相互配合,保持音色婉轉悠揚、明亮清澈。此外,引子部分的節奏雖然散漫自由,但樂句之間的情感與情緒極富變化,吹奏時需把握好情緒與情感的上升,吹奏第二樂句時相較于第一樂句節奏更為緊湊,聲音更加舒展,給人以遼遠廣闊之感。
主題部分雖然主要采用復滑音演奏技法,但伴隨著音樂情緒的變化滑音速度、音的時值略有差異,吹奏時應把握好每個音的位置,在此基礎上確定滑音的速度。如La為主題部分的主音,在吹奏時應保證La音的吹奏速度略快于Re音,采用軟音頭的方式吹奏Re音,以將滑音區分開來。
呈示部第二段描繪了蘭花花的動態之美,在吹奏時可以運用舌頭體現出樂句的“斷點”,使音符產生跳躍之感。同時將Re、Mi、Re視作一個單元,將其于最后的高音Do加以區分。吹奏雙音旋律部分時,注意對強弱的把握及對氣息的調節,在滑音技法基礎上運用揉音,以抒發情感、增強聲音的張力。
竹笛協奏曲《蘭花花》展開部第一段,即逼嫁部分是全曲情緒的制高點,作為主人公蘭花花的內心獨白,情緒濃烈且富于變化,體現出蘭花花內心的沖突及對自由與愛情的無限向往。吹奏該部分時需采用壓揉音、掌揉音、氣震音技法。其中以氣震音為主,此為以氣息流速變化為根本,以音高及音量波動式表現為核心的演奏技法,在整段中大量重復出現,打造出類似哭腔的音響效果,體現出蘭花花內心的波動與無望。氣震音頻繁運用但并不意味著每一次的處理方法都相同,需要根據音樂的情感基調調整波動的幅度、力度與速度,使得氣震音快慢的變化與情節與人物內心活動高度契合,才能夠寓情于聲,聲情相容。
在吹奏快板部分時需把握力度的張弛有序,尤其是在演奏長線條的樂句時,應當保證氣息與吐音相互配合,手指部分的顫動連貫均勻,與吐音相適應,保持氣息連續且完全舒展,“點”的吐音方式體現出蘭花花躲避家丁追趕時慌亂的腳步聲。此外,在吹奏高音La時需采用循環換氣的氣息控制方法,吹奏時需注意避免氣息斷斷續續、音量高低不一,在把握音準的基礎上運用顫音,以營造出一種緊迫、慌亂、急切的氛圍。
竹笛協奏曲《蘭花花》再現部的演奏與呈示部相近,但因音樂速度、情感情緒等稍有變化,在吹奏時需相機對聲音、音符的跳躍、節奏等進行適宜的處理,在體現出再現部對呈示部主題還原的基礎上增添悲愴、緬懷、贊譽與追思的情感情緒色彩。在吹奏結尾部分時,應當現相對于呈示部略微提高速度、增強力度,每一個音的吹奏都需要體現出堅毅、果斷,切忌拖泥帶水、斷斷續續、一成不變。同時,在吹奏尾音時需保持氣息與力度減弱,以輕輕吹奏的方式表現人們對蘭花花的思念、敬佩。
演奏時需要保持氣息力量集中、扎實,以合理的吹奏呼吸方式為情緒的迸發、收斂、連續提供堅實的氣息力量基礎,中央部分的換氣需連貫、順暢且不留痕跡,自然而然地過渡到情緒的變化節點,以此增強演奏的感染力與表現力。同時,在吹奏不同樂句、不同音區時,需要以樂曲的譜面規則為基礎。主要原因在于整部樂曲各個樂段、樂句及音區之間情緒變化較大,但連接流暢,如果在吹奏前未對譜面進行分析,在吹奏中便會出現音準不正確、氣息與口型不恰當、各音區音色質量不佳的問題。
通過分析竹笛協奏曲《蘭花花》的音樂特征與演奏技法,了解到全曲具有唱腔的美感,亦蘊含著陜北民歌信天游的獨特神韻、氣韻。不僅如此,樂曲的各個樂段之間以轉調的方式相互連接,保持音樂發展的合理性與銜接的流暢性,配合指法的轉變與調整可串聯起整曲的情感基調。竹笛協奏曲《蘭花花》無疑是對陜北民歌的創新化傳承,將西方音樂創作理念與民歌元素巧妙融合,在彰顯東方音樂、民族音樂之美的同時推動了民歌與竹笛器樂的創新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