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桂芳 廣西藝術學院
水印木刻版畫起源于我國,已經存在并發展了一千兩百多年。在明清時期,水印木刻已經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發展到現在,它已充分吸收中國民間藝術和國外版畫的營養,并且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水印木刻版畫從本質上來說是套色木刻版畫,是木刻版畫中的一種。水印木刻借鑒了中國的水墨畫技法,是調和水、水性顏料或墨在吸水性紙張上印制的作品。它需要把紙張噴潮平放在刻好的版面上,并用特別制作的器材進行拓印[1]。中國頗負盛名的水印木刻版畫是傳統的木版年畫,而日本則是著名的浮世繪版畫。
平面美可以說是對美的一種直接展示,由章法布局、虛實節奏加之線條的形態及塊面的大小形狀等構成[2]。藝術家追求平面的美感,不會沉浸在對細節長時間的刻畫和重現上。
從一開始,傳統的東方藝術便不注重對自然的再現,而是注重體現其中蘊含的精神力量。水印木刻版畫具有很強的平面感。平面化的線條、塊面、節奏、疏密和虛實等各方面構成的美感正是古代水印版畫藝術家所追求的。平面的水印木刻版畫,由于紙張、油墨深度等有所區別,印出來的效果大不相同。線條的邊緣很自然地就呈現出來,使作品有一種宛若天成的感覺。日本的浮世繪版畫深受中國藝術的影響,他們同樣追求這種平面之美。民族審美方式和水印木刻版畫自身的語言特征使其平面美十分突出,我們知道,點構成線,線構成面,面聚成體。水印版畫卻不朝著三維立體化的方向前進,它尊崇簡練概括的準則,通過色彩、干濕、漸變等,力圖達到面與面之間的平衡,帶給人美的享受。
當然,水印木刻版畫的平面度不是那么絕對,其中也顯出微妙、可控、可復制的變化。為了突破單調的感覺,藝術家運用干濕度不同的紙張、木板、色墨等,形成不同的肌理及可觀的視覺效果,使作品富有變化。
點、線、面在水印木刻版畫中,不僅構成了整個作品的語言體系,更為藝術家拓展了表現空間[3]。
點在畫面形態語言里是最小的單位。直接用點作為元素來完成整個畫面的作品較為少見,張放在1998 年創作的水印木刻版畫《桃花園之一》,從畫面的整體構成上來看,似乎是“點”,但這些“點”本質上已經構成了“線”的形式。畫面中,樹木、山峰、巖石的輪廓都由短短的線條勾畫出來,雖然看似很零散,但總體仍具有嚴謹的氣息。
線是藝術家進行創作時使用的主要元素,畫家一般先對對象形成一個抽象的主觀形象,再塑造具體的畫面形象。木刻版畫作品中會用到很多不同狀態的線,如直線、曲線、長線、短線等,也有不同趣味的線,如寬的、厚的、圓的、扁的,可謂變化多端。在不同的水印木刻版畫中,線條會給人婉轉、硬朗等不同的感覺。在欣賞一幅畫時,觀者的眼神會一直跟隨畫面中的線條,隨著它們的起伏移動來感受畫面的空間縱深感。實線可以維持構圖的平衡,當然有時也可以打破平衡。點和線這兩種元素的結合形成了水印木刻版畫中最純粹的表達形式。
線移動的軌跡即為面,也叫塊。面在水印木刻版畫中的表現形式是重疊,重疊是一種空間造型手法,其技巧具有多樣性。例如,不同形狀的面重疊,能使畫面達到或明或暗、虛實遠近的不同效果,也能構成造型各異的方形、圓形及厚薄程度不同的畫面等。面與面的交織形成畫面、背景、內外的張力,給人的視覺感官帶來強烈的沖擊感和美感體驗。
點是一線一面之母,在水印木刻作品的畫面里,這三者通常被綜合運用,遵循洗練概括的原則,點線面的交織與重疊,可以實現畫面關系的和諧,給人美的體驗。
木刻版畫里的刀就是筆,刀痕是一般畫筆畫不出來的,這也是版畫專屬的語言表達形式,這種刀痕效果即刀味。木味就是板材的紋理和質地在木刻版畫中所呈現出的效果[4]。在物質文化如此豐富的今天,我們隨處可見不同材料創作出來的精彩紛呈的作品,令人目不暇接,水印木刻版畫的刀味就顯得更加珍貴和特別。
刀法的運用很有講究,刀同畫筆一樣,使用不同的手法,就會呈現差異明顯的表現效果。古代木刻中用刀時十分注重對線的刻畫,線條或輕柔粗重,或連綿不絕,或剛勁有力,都有各自不俗的表現。如今,水印木刻版畫早已擺脫了傳統單刀的束縛,刀味效果更加多元化。刀味是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可以表達畫面的情感,呈現優美的意境。
木味既和刀痕有聯系,又和木板的材質特性有很大關系。傳統的木刻版畫多選用梨木,也會選擇白果木、椴木、棗木等木材,它們大多材質堅硬,紋理細密,可以表現很細致的環節。藝術家也會根據作品的需要選用合理的木材制作,只為增強畫面的表現力。除此以外,版面的光滑與否也會產生不同的效果。這種版痕印跡如果能得到有效運用,就可能使畫面呈現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水印木刻版畫中,刀味和木味相互依存,誰也離不開誰。它們作為情感表現的兩種形式,產生了沉穩而清新的藝術效果。
在印制之前,藝術家需要將紙張均勻地噴潮,并根據不同的季節和氣候,采取不同的方式。炎熱或干燥的季節適宜多噴一點,如果是梅雨季節,空氣濕度較大的話,就需要少噴一些;如果紙張太濕,可能會導致破損,不僅影響制作,還會造成不必要的浪費。紙張潮濕的時候會膨脹,在印制過程中,紙張要維持一定的濕度。所以營造水味的最重要的環節是要控制好水的變化。這種“水味”可以說是水印木刻版畫區別于其他版畫的關鍵之處。不管木材的水分,還是印紙吸收的水分,都對作品的質量有顯而易見的影響。
調色也要用到水。制作者需要根據水印木刻版畫的畫面和基調來調制需要的顏料,看水分和顏料各占多少的比例是最合適的。在印制過程中,模板上的色彩必須抹得均勻,線條和色塊才能印制得清晰。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水的柔軟和濕潤是水印得以實施的必要條件,水是媒介。在印刷過程中,水量對作品的影響極大。創作的表現力與印刷時紙張的濕度及印刷時間的長短存在緊密聯系。如果時間太短,色彩的飽和度就會有波動;反之,時間過長,水分會散發,印紙收縮,版面會顯得混亂。因此,為了使顏色飽滿,有更好的紋理,制作者要掌握印刷的時間[5]。
水印版畫的印刷很復雜,制作者需要考慮空氣濕度。正是許多微妙而復雜的變化造就了各種各樣的印痕,才產生了豐富多彩的水印效果。水印木刻有多種技法,拓印中最基本的技法是平色印,也稱標準印。這種印法要求顏料和紙張的干濕度適中,平涂印版,可多重復幾次,使其平整均勻、飽滿濕潤,不能有斑點。其他印法還有漸變印法、凹版印法、干印法、水墨印法、粉印法、油水混合印法、墊物印法等。如果在一個印版上,運用不同的印刷方法,就會產生不一樣的效果,這被稱為同一版的變化印法。例如,同一版塊,用一種顏色多次重疊,或分別刷上干濕濃淡相異的墨色,便能達到多層次的豐富效果。
肌理被廣泛運用在很多門類的藝術創作中,肌理的適宜運用能使水印木刻版畫的韻味更加明顯。這種技巧需要結合作者自己的理解及審美意識,再加上材料本身的特點。物料與肌理相互制約,肌理就是材料與表現手法的融合。在大自然中,沙子、石頭、木屑、布紋、水等都可以表現肌理。藝術家通常會采用以下幾種方法來表現水印木刻版畫的肌理。
第一種是濕印法。濕印法的重點在于讓紙張含有很高的水分,然后將調制好制作版畫需要的顏料涂抹在備好的肌理面板上,再將濕度很大的印紙蓋到板上,按壓印制出圖畫。
第二種技法是重疊法。重疊法就是在版面需要上色的位置連續不斷地加深顏色,不斷覆蓋。在使用這種技法時,制作者要注意先淺色再深色,先冷色調再暖色調,如此才能有一定的層次感,從而達到自然加深色塊的目的。
第三種是凸印法。這種方法需要用到畫筆,具體來講就是筆沾上顏料,涂抹版面上凸出的部分,忽略凹下去的部分,以求表現十分細密的肌理效果。
制作者通過木版本身的紋理或者借助其他物體,可以創造不一樣的規則或不規矩的肌理,除使用傳統用料外,還可以通過外力或挖掘物料自身的特性再進行組合。現在,水印木刻版畫在材料和印刷機制上的創新還較為保守,還有很大的嘗試與探索的空間。
水印木刻版畫發展到現在,其藝術性和展現出的技法值得我們去研究和傳承、發展及創新。一方面,我們需要保留傳統藝術制作方式中的精華,并將其不斷延續下去;另一方面,也需要在內容和形式上進行新的嘗試,將水印木刻版畫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