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艷 浙江藝術職業學院
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和進步,在一定程度上能推動經濟的發展,關系到國家整體實力的提升,但是需要依靠大量復合型創意人才的支撐。作為培養創意人才的主要場所,高校肩負著重要的職責。為了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高校要加快藝術教育體系的改革進程,創新藝術教育模式。所以,探究基于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背景開展高校藝術教育的有效路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其能夠更好地指導高校藝術教育工作的開展和落實,培育出迎合時代發展需求的文化創意人才,實現高校藝術教育和文化創意產業的協同進步。
作為新興藝術產業,文化創意產業近年來發展迅速,其對人才的要求相對較高,不僅要求其掌握扎實的藝術專業理論基礎知識及技能,還要求其擁有較強的創造力。而在培養應用型創意人才方面,高校藝術教育發揮著不容忽視的作用,高校高水平藝術教育的實施,為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人才智庫支撐。
基于學歷背景的層面進行分析,我們能夠發現,文化創意產業、高校藝術教育二者相依相存,不可分割。通常藝術教育被視作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根基,而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也同樣能夠帶動藝術教育的創新和改革,進一步衍射藝術教育。高校應通過開展藝術教育活動,開掘學生的藝術創意,激發學生的無限潛能,培養復合型創新人才[1]。而在科學技術不斷發展和進步的過程中,傳統的藝術發展形態已經無法跟上時代的發展需求,這就迫切需要傳統藝術形態升級,高校也同步積極承擔起藝術教育提升和改革的職責,以此來形成良性發展格局。
高校開展藝術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創新人才。隨著文化創意產業的興起和不斷發展,高校藝術教育的專業性得到了增強,教學內容及形式也更加豐富。作為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輸送人才的主體,高校所培養的藝術人才具有良好的藝術素養,在進入社會后,能夠為創意產業發展做出貢獻,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的繁榮發展,同時還可以加速我國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計劃的邁進,全面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鑒于高校藝術教育和文化創意產業二者之間的關系,高校當前的核心任務就是培養創新型藝術人才,彰顯藝術教育魅力,將源源不斷的高素質人才輸送給文化創意產業,提高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動力及活力。
為了加快高校藝術教育和文化創意產業的有效銜接,我們必須創新藝術教育理念,轉變教育模式,對藝術教育內容進行充實,結合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需求,制訂出針對性較強的藝術創新人才培養方案,從而推動高校藝術教育的可持續發展,使其跟上時代發展步伐。
高校創新藝術并不意味著完全拋棄傳統的藝術教育模式,而是在原有藝術教育模式的基礎之上,適當增加藝術創新教育的比重,確保學生在掌握扎實藝術基礎理論知識、擁有良好藝術素養的同時,開展創新型藝術教育。所以,高校在開展藝術教育工作的過程中,必須從根本上明確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大力開展人文素養教育活動,為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奠定扎實的基礎[2]。高校要結合實際狀況,科學設置專業課程結構,對學生的審美能力、藝術素養進行培育,扎實推進人文類課程的教學,切實提高學生的人文修養,為學生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除此之外,為了迎合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需要,高校藝術教育還應注重教學“綜合性”,可以將思維訓練課程、綜合性課程添加到藝術教育課程體系,使藝術學科能夠融匯經濟學、社會學及創意學等多學科、多領域的知識。高校還要創設藝術教育的第二課堂,對課堂教育進行進一步的延伸,營造藝術創新創意教育的人文環境。高校可以定期組織和開展校園藝術創新活動,如校園藝術宣傳活動、人文講座等,通過采取政策措施來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創新活動中,營造良好的藝術文化創新氛圍,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高校還可以對藝術創新基地進行大力構建,為學生參與創新活動創造條件,并結合藝術創新校園氛圍,對校園環境進行合理布局,創立校園文化品牌,循序漸進地影響和感染學生[3]。在良好校園文化環境中,通過參與文化創新活動,學生能夠陶冶情操,提升綜合素質。
具有較強的綜合性是高校藝術教育內容最顯著的特點。為了適應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需求,高校必須充實和完善教學內容,在傳統藝術教育的基礎上添加思維訓練課程模塊,設立綜合性較強的課程,使藝術教育課程體系更加完善,從而推動高校藝術教育學科的交融發展,幫助學生掌握包括經濟學、創意學及社會學等多個不同領域在內的知識,綜合提升學生的專業基礎能力。
在培育學生藝術基礎和技能的過程中,高校要加大實踐教學所占的比重,結合藝術專業課程設置狀況,適當增加實踐教學課時,給予學生充分進行實際操作和自主鍛煉的機會,引導和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創新,讓學生在實際參與過程中獲得學習體驗,增強創新能力[4]。作為實施高校藝術教育的主體,教師發揮著重要作用,所以高校也要注重對教師的教育和培訓,增強教師傳授知識和技能的能力,讓教師了解和掌握當下最新的知識訊息,進而提升師資團隊的綜合實力。教師也要不斷進行自我完善,在藝術教育改革形勢下更新教學理念,靈活運用不同的教學方式,激發自己的創造性思維,并積極引導學生發散思維。一方面,教師可以充分發揮多樣化教學方式的優勢,通過一種擴散性的教學方式,鼓勵學生主動開展學習活動,幫助學生提升自主學習能力、獨立分析能力,讓學生擁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另一方面,教師可以設置探索性研究課題,和學生共同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實現藝術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有效整合,從而進一步挖掘學生的創造潛力,實現和學生的共同進步。學生在創造性思維教學活動中,能夠發散自身的思維,發掘自身的創造潛能,在良好的學習氛圍和環境中,獲得全新的學習體驗,這對學生的成長成才都有重要的意義。
結合當前市場經濟發展環境,高校在開展藝術教育工作時,必須堅持以文化產業市場需求為導向,結合市場需求的改變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調整,科學設置藝術教育課程方案、教學體系和教學內容,實現藝術教育工作同產業市場的有效整合,從而提高文化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質量,讓創新型人才的價值得到充分發揮。
在明確藝術教育目標后,一方面,高校要深入學生的實際生活中,貼近社會現實生活落實藝術教育工作。藝術源于生活,如果脫離實際面向學生開展藝術教育工作,則不能保證藝術創作作品具有深刻的內涵,學生也無法掌握藝術教育的本質及內涵。因此,高校必須注重開展生活化、“接地氣”的藝術教育工作,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使藝術教育同學生的生活相融合,滿足市場經濟下公眾的廣泛需求。另一方面,高校藝術教育必須彰顯藝術創作本質,采用產學研一體化的教學模式,探索出一條獨具特色的市場化發展道路,密切結合社會發展和文化市場需求,來設置一些新的藝術教育教學新模式,如創意工作室、文化創新團隊等,在高效完成專業教學任務的同時,積極開展藝術科研工作,及時對研究成果進行轉化,從而提高藝術教育的活力,做到藝術教育教學、實踐的完美整合。高校還可以銜接藝術市場的需求,建立自己的藝術教育實踐基地,使藝術教育工作、文化創意產業市場相融合[5]。高校還要依托新時代文化繁榮發展制度優勢,構建政校合作、校企合作等產學研合作辦學模式,對藝術創新人才培養機制進行創新,發揮教學資源豐富的優勢,創設優質教學環境,開闊學生眼界,讓學生擁有較高的專業能力和素養。
綜上所述,在文化創意產業蓬勃發展的勢頭下,藝術教育的發展空間越來越廣闊。這不僅使高校藝術教育面臨挑戰,也為其帶來了改革和發展機遇。高校藝術教育在此背景之下,必須更新藝術教育理念,對藝術教育體系進行大力改革,創新教育模式,可以通過強化人文素養教育,注重藝術技能培訓,實現高校藝術教育同市場、行業的銜接等,全面開展創新藝術教育,以適應文化產業市場的發展需求,為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提供可靠的人才資源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