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沁林 湖南信息學院藝術學院
鋼琴藝術因其自身獨特的魅力受到社會大眾的普遍喜愛,其能夠開闊人們的視野,陶冶人們的情操,帶給人們更多美的體驗和感悟,在培養學生藝術審美及音樂綜合素質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目前,很多高校的音樂學院已經將鋼琴作為普修科目。作為音樂專業人才的重要輸出地,高校肩負著培養高素質音樂人才的使命。實際教學中,高校教師應基于學生的需求和未來發展有針對性地施以教學策略,進而啟迪學生智慧,促進學生更好地發展[1]。
從當前教學實際來看,我國高校鋼琴教學多采用個別教學法或是集體教學法,課堂上常常運用直接灌輸的方式傳授相關知識,教學缺乏多元性和開放性。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忽略了學生是發展中的人,具有發展的可能性和發展的需要,多以自己的理解定義鋼琴技巧和作品內涵,導致學生只能機械地模仿教師,這對培養學生的自我探究和自我創造能力極為不利,很難使學生形成自己獨立的藝術思維和藝術風格[2]。現階段,我國高校鋼琴教師多屬于學院派,在教學中多采用音樂學院的教學模式,忽略了音樂學院和高校學生群體之間的差異性。當前,高校鋼琴學生眾多,而師資力量有限,大部分教師會采取集體教學或是小組教學的模式,但因為追趕教學進度,往往會出現“重技巧、輕基礎”的情況。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很多學生無法較好地完成教師布置的練習任務。此外,部分高校還存在觀念守舊的問題,主要表現為教學中師生關系不平等,教師過于偏愛學優生,沒有立足于班集體的全面發展實施教學。
在傳統守舊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往往過于重視鋼琴彈奏技巧的教學,而忽略了相關文化的重要性,導致文化存在嚴重的缺位情況,而這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大部分教師在教授鋼琴彈奏技巧時沒有向學生引入多元化的相關文化,從而出現了教育與教學脫節、理論與實踐脫節的情況[3]。例如,在向學生介紹肖邦的鋼琴作品時,教師并沒有結合肖邦所處的社會環境及其生平經歷進行講解,所以學生自然理解不了肖邦鋼琴作品中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愛國熱情,也無法理解為什么舒曼評價肖邦為“隱藏在鮮花叢中的大炮”。鋼琴作品是表達生活和情感的藝術。目前,還有部分教師觀念較為守舊,教學脫離了生活實際,這不利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也無法實現高質量的教學效果。另外,教師在設計鋼琴教學時,沒有引導學生全方位地認識鋼琴及鋼琴文化,沒有激發學生主動探索的欲望,以致學生在學習時很容易進入疲倦期,平時也只是機械地進行練習。久而久之,學生的彈奏能力或許會得到很大提升,但個人風格和鋼琴的藝術性卻很難彰顯出來。
現階段,我國高校各學科正處于教學改革階段,這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提出了更加多元化的要求,教學評價也是如此。當前,我國高校鋼琴教學多采取單一的評價模式。在期末考試時,高校大部分教師多以演奏能力的高低來判斷學生的學習質量的優劣,僅僅將考試所彈奏的那一兩個曲目作為評判依據,且往往彈奏難度系數大的曲子比較容易拿高分。這會讓學生過度注重鋼琴技巧,而忽視對鋼琴理論和鋼琴藝術史的學習,非常不利于學生藝術思維的發展,也不利于學生創作能力的提升。這樣的評價模式會讓學生對鋼琴學習重點和鋼琴的藝術價值產生錯誤的認知,會對培養學生藝術綜合素質產生一定的消極影響[4]。
鋼琴教學是引導學生發現美、感受美、探究美、創造美的重要手段,不僅需要演奏者掌握較為高超的彈奏技巧,還需要其具備豐富的文化知識,以及對音樂的獨特感悟與見解。同一首鋼琴作品,有的學生彈得行云流水且富有生命力,能夠帶給聽眾力量和引發共鳴,而有的學生彈出來則讓人感覺平淡乏味、缺乏感情。究其原因,不過是細節處理程度的不同而已。而細節卻體現在諸多方面,如節奏、強弱、觸鍵方式、情感等。不同的人彈奏同一首作品,對細節的感悟和認知是不同的,這與演奏者的性格、演奏習慣、音樂審美、文化積累、作品分析能力等息息相關。更甚者,即便同一個人彈奏同一個曲目,也會因為環境與心境的不同而使演奏效果有很大的差別,這都是正常現象。藝術是自由的,藝術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學更高的啟示。高校進行鋼琴教學改革,就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以此來讓學生深入了解鋼琴藝術,進而全身心地去感受鋼琴藝術、表現藝術,真正實現美的感悟和熏陶。
高校音樂教育是素質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鋼琴教學是音樂專業教學中的基礎內容,對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和鑒賞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時代在不斷進步,傳統守舊的鋼琴教學方法已然不能滿足當前音樂專業學生的學習需求。高校進行鋼琴教育改革就是在現有基礎上根據新的教學理念不斷優化教學模式,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和鋼琴專業的發展方向出發推動學生彈奏能力的提升和綜合素質全面發展,讓學生既能夠在鋼琴學習中陶冶情操、凈化心靈,又能通過自己的演奏給聽眾帶來美的享受。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曲折前進的,教師只有在鋼琴教學實踐中不斷改革,才能優化教學效果,培養出高質量的人才。
教學理念對明確教學方向具有重要意義,我國高校應將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放在首要位置,而不僅僅是提升學生的彈奏能力。另外,教師應在課堂上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主人翁精神,引導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去探索未知的知識領域。同時,教師應重視對師生關系的維護,創設良好的環境以促進學生成長,真正從學生的需求角度出發,給予學生鼓勵和幫助。除此之外,教師還要不斷激發學生的興趣,鍛煉學生的藝術思維,引導學生快速、深入地理解知識,從而增強學生自我認同感和自信心,讓學生學會放松心靈、潛心創作。就這一方面而言,教師需要積極開展新的教學方式,擺脫傳統教學模式中的枯燥與刻板,營造輕松融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自由展開想象,盡情表達。例如,教師可以將一些鋼琴理論知識編成口訣,或是將鋼琴作品不同段落的不同情緒特點以講故事的方式進行介紹,又或者可以設定不同主題鼓勵學生即興創作等。這不僅可以觀察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還能給學生提供表演的平臺,用鋼琴演奏的方式促進學生的音樂交流。
鋼琴是一門綜合性藝術,教師只有基于多元視角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才能確保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高校教師要及時更新教學觀念,重視相關文化的教學,開闊學生視野,將多種文化進行融合,從而提升學生藝術素養。鋼琴教學實踐中,教師不僅要注重培養學生的鋼琴演奏技能,還要適當拓展教學內容,帶領學生從多角度解讀鋼琴藝術。例如,在教學巴赫的《創意曲》時,教師就要讓學生理解巴赫的創作意圖。巴赫的不少作品都是為了教學,巴赫的《創意曲》內含二部、三部創意曲各15 首,他在該曲集的序言中說明了想讓學生“學得歌唱性的演奏風格”,其中的每首作品都基于一個個性化的樂思,然后通過各種復調方式進行發展,這也是巴洛克時期音樂的重要特點之一。學生在學習《創意曲》時,只有了解了作者的創作意圖,在彈奏時才能把握要點,也更能感受到作者創作時的心境。在這樣的方式下,學生演奏出來的作品才更具感染力。在學生彈奏時,高校教師可以適當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去處理作品細節,讓每位學生都能通過作品表現自己的個性,這樣才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藝術思維,并激發學生的藝術潛能。
高校中很多學生會根據學校的評價體系有針對性地展開學習,教師如果僅將期末考試中學生彈奏的一兩首作品作為唯一的評判標準,很有可能不能真實、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高校應改變以往單一的評價模式,不僅要考查學生的鋼琴演奏能力,還要將藝術理論、藝術史成績和平時成績納入總成績中。除此之外,教師還可采用自評、他評等方式提升學生的分析與探究能力。只有采取多元評價方式,教師才能清楚學生的真實學習情況,然后據此分析教學的成效、缺陷、問題和矛盾,及時調整教學計劃、改進教學措施、優化教學指導。而學生也能在多元化的評價體系中清楚自己的缺陷和短板,及時調整學習狀態、改進學習方法、提高自主學習積極性。總而言之,科學的評價體系能夠對教學和學習過程起到監督與控制的作用,能真實地反饋教學過程,并實現及時可控的調節,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有效激發師生的奮進情緒,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完善,高校鋼琴教學要想實現理想的教學效果,必須基于現階段學生常出現的問題不斷探索和優化教學模式,從多個角度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如此才能培養出社會需要的高質量鋼琴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