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曉靜 寧夏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課程思政是指將學科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在各種文化和思想交流碰撞的今天,課程思政對培養(yǎng)學生健康正確的價值觀有重要意義。本文探討了課程思政背景下高職音樂鑒賞課程的有效策略。
優(yōu)秀的音樂作品是內容、思想與藝術的完美統(tǒng)一,音樂教育除了能陶冶學生的情操、鍛煉學生的音樂技能,還能塑造學生的思想態(tài)度和價值觀念。高職音樂鑒賞教學中,很多內容都具有思想教育的功能,教師需要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將這種功能充分發(fā)揮出來。
優(yōu)秀文化是一個國家傳承和發(fā)展的核心與紐帶,音樂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能夠顯示創(chuàng)作者的審美品位和價值取向,也能折射出一個民族的精神態(tài)度。因此,在音樂鑒賞教學中,對作品中的文化內涵進行挖掘、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
課程思政背景下,首先,教師要深度挖掘音樂作品中的文化內涵,在鑒賞音樂時,讓學生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樂形式,分析作品在風格、節(jié)奏、演奏樂器等方面的差異,讓學生懂得,音樂是一個國家、一個地區(qū)文化的重要體現(xiàn)。比如,在藝術歌曲鑒賞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對中國藝術作品和外國藝術作品進行對比,以《我住長江頭》和《小夜曲》兩個曲目為例,前者為中國早期藝術歌曲代表作,具有民歌風格,音樂調式自由、舒暢,極具浪漫主義色彩,同時有明顯的民族風格。在新文化運動的推動之下,這首音樂突破了“卜算子”詞牌的平復結構,下闋三次重復且一次比一次激動,結合其創(chuàng)作背景和作者身份,不難看出,這首音樂寄托著作者對戰(zhàn)斗歲月和戰(zhàn)友的思念,也寄托著對明天的向往。后者同樣以愛情為題材,同樣貫穿著浪漫主義,但不同的是,這首音樂更重視對愛情本身的展現(xiàn),并突出描繪了音樂中的形象和心理狀態(tài)。正是因為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思想情懷,讓同樣題材的兩首音樂具有截然不同的藝術特色。通過中外音樂鑒賞,學生更容易感知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特色,理解音樂中的文化內涵。
在課程思政背景下,音樂教師要深入挖掘音樂作品中的教育價值,增強和加深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和理解。高職音樂鑒賞課程中有很多民族音樂,如《贊歌》《酒歌》《瑪依拉》分別為蒙古族、藏族、哈薩克族的民族歌曲,這幾首音樂風格差異鮮明,內容清晰。教師在基本分析完作品后,可以帶領學生一起演唱、演奏音樂曲目,這一過程可以讓學生感受到音樂作品的樂趣,加深學生對文化元素的理解。此外,在鑒賞音樂作品時,教師要重視挖掘作品之外的文化元素,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欣賞、評價音樂內容。比如,鑒賞不同民族的民歌時,教師用多媒體介紹了不同民族的風俗習慣和地理環(huán)境,讓學生在這一背景下分析不同民族音樂的特色。在戲曲音樂的鑒賞中,教師結合不同戲曲產生的歷史環(huán)境、戲曲選段背后的故事進行音樂鑒賞教學。在鑒賞教學中,教師應用多媒體設備,通過視頻、圖片的方式展現(xiàn)了音樂的文化特色和文化背景,讓鑒賞課更加豐富,也讓學生對音樂文化的理解更加透徹,使其感受到我國文化的豐富、多元,認識到國家的強大和團結,同時也提升了學生對音樂中民族文化的熱愛,有效地增強了學生的民族文化意識和民族自豪感,達到思政教育的目的。
在課程思政背景下,教師不僅要重視對學生的思想道德價值觀念進行教育和引導,也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品位和情操,這更有益于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fā)展。
在高職音樂鑒賞課上,教師可以通過播放作品的方式引導學生傾聽、感受音樂,讓學生在自身音樂素養(yǎng)的基礎上,形成對音樂的獨到理解。為了豐富課堂內容,在音樂鑒賞過程中,教師要多設置一些探究性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鑒賞音樂,感受音樂的旋律、節(jié)奏、音色變化,體會音樂的美感,從而提升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與審美品位。在音樂鑒賞課上,音樂教師還要重視發(fā)揮學生的聯(lián)想,發(fā)散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思考及感受音樂作品更深層次的含義。例如,在《歡樂頌》音樂鑒賞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想象萬眾歡騰的歡樂場面;在《送別》的音樂鑒賞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想象過去自己與老師和同學分別的場面。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可以增強學生的音樂體驗,加深學生對音樂思想、音樂文化的理解,從而提升學生的思想境界。
綜上所述,音樂鑒賞是高職院校重要的人文素質教育課程,在課程思政背景下,教師要挖掘音樂曲目中的文化內涵、思想情懷,通過鑒賞、演奏、演唱等方式,讓學生感受到音樂的內在價值,更好地發(fā)揮音樂的育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