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煒 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文化館
草書藝術能夠很好地體現中國的哲學與美學精神,同時能夠很好地展現中國的書法藝術。草書是最具抽象藝術特質的書體,也是最具感性和主觀意志的書法。草書的審美價值遠遠超過實用價值,草書意境之美體現在精神、審美、文體和對欣賞者的吸引力方面。
繪畫是以描繪具體物象為表現手段的,書法則不一樣,中國書法是以線條為主要表現手段(并不是像西畫那樣以色彩為主)的,其匪夷所思的、變化豐富的線條,不描繪任何物象,卻又高于所有字里行間所表達的含義,有難以表述的一種思維、一種意境、一種美感。藝術源于生活,書法與人們的生活不可分割,且高于生活,所以書法具有抽象的特點。
草書于漢代出現并逐步發展,起初是為了簡化書寫,由隸書演化而來。草書包括篆草、隸草、狂草等。作為最具抽象藝術特質的書體,草書有“書已盡而意不止、筆雖停而勢不窮”之妙。
草書的特點是:龍蛇交錯,流淌的手臂中心是揮動的墨汁;流動的九霄是牽引的動力;精神是無拘無束的;流動是自由的;墨汁如同水流懸在巖石上,釋放海洋,流動可以成就天賦;氣暢,筆力相連轉化。世人所理解的優秀書法,往往是“一氣呵成”的。一氣呵成不是指書寫者在創作時用一口氣完成,而指的是書法從頭到尾氣脈相連,不可斷連。
劉熙載在《書概》中談論章法說道:“章法要變而貫。”變,就是要改變筆畫和文字的狀況;貫則是在改變后,要保證暢通。草書中筆觸線條的變化多端,體現出一個草書家豐富的內心世界和線條的力感。書法的筆線應像“鐘表中的發條”,而不可能成為“湯鍋里煮爛的面條”,這個比喻象征著“力的藝術”,警示我們書法中要注重線條的力感。
一部成功的草書作品,是作家專注與情感的表現。現代美學家宗白華說過:“能偃仰顧盼,陰陽起伏,如樹木的枝葉扶疏,而彼此相讓;如流水之淪漪雜見,而先后相承。”這樣字才會有生命,有力量。
《說文解字》中說“漢興有草書”。草書始于漢初,其特點是存字之梗概,損隸之規矩,縱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創之意,謂之草書。
章草筆畫皆有章法可依,代表作如三國吳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代表作如晉代王羲之的《初月》《得示》等帖,這些帖具有筆意連貫的特點。狂草出現于唐代,以“張顛”張旭、“醉素”懷素兩位草書大家為代表,筆勢狂放不羈,變成脫離實用的藝術創作方式,從此草書就成為書法家臨摹章草、今草、狂草的書法作品。三、草書的發展
從草書的發展來看,其可分為早期草書、章草書和現代草書三個階段。早期草書與隸書并列,一般稱為隸書。實際上,它包含了一些篆書的形式。優秀草書的藝術結構平衡對稱,各部分發揮對比和借鑒作用;有長、大、寬、密、直等各種創新變化,形成了和諧統一的效果。
早期的草書,打破了隸書的嚴格規定,作為草書的一種,它叫作章草。章草是一種雅致的草書文體,早期局限于草書和漢書。它有明顯的波拾取,筆畫以“波”形連接。漢字是獨立的,形狀遍布正方形,筆畫是水平的。章草在漢魏時期最為盛行,到元代復興,直至明朝。
漢末,章草發展為“草書”,沒有隸書的線條,上下兩個字的筆畫相互銜接,邊部首簡化,互相借鑒。今草是從章草演變而來的,自魏晉時期開始流行。到了唐代,今草更是放縱,筆觸連綿,形形色色,它被稱為“狂草”,又稱大草。
如今,草書的審美價值已經遠遠超出了它的實用價值。草書是按照一定的規則把字的點連起來,結構簡單,借書造假,但這不是武斷的寫作。草書符號的一個主要特點是筆畫之間勾連。
草書不是為了閱讀,而是為了欣賞和感受。從遠處,你可以看到巨大的氣勢和整體布局的震撼和感染力,以及筆墨和節奏的變化,也可以仔細觀察毛筆和線條的質感,以及書法、草書、墨跡、構圖、速度變化、人物關系、線條關系等。草書主要以筆墨表現其美。一件作品是否有韻味,取決于筆墨運動是否有靈活性,也就是說,整行和整篇文章的厚度、重量、干度、明度和渾濁度都不應相同。草書的意境美是指作者的精神境界、審美境界、文體境界及對欣賞者的吸引力。
中國書法,從古代以實用書寫為主發展到當今純藝術性的表達,是巨大的發展和進步。如果你還停留在實用性書寫的思維方式中無法與時俱進,那必然“無法進入書法藝術之門檻”。草書將中國書法的寫意表現得淋漓盡致,不管是線條還是形狀,都是所有書體中最為大氣奔放的,也最能表達出書法家的情感和書藝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