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遠杭 福建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中國音樂教育哲學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后由于歷史原因,近現代很長一段時間,中國音樂教育哲學思想的發展停滯不前。改革開放以來,以美國西北大學貝內特·雷默教授的系列書籍《音樂教育的哲學》為代表,西方音樂教育哲學傳入我國,音樂教育哲學重新受到關注[1]。
1970 年,美國著名音樂教育哲學家貝內特·雷默的《音樂教育的哲學》出版,這是音樂教育哲學發展史中的一座里程碑,該作品具有學術與現實的雙重意義,對我國音樂教育改革產生了深刻影響。雷默認為,音樂教育應當具有服從藝術之外的其他功能——審美功能,強調音樂教育只需要提升審美感受力。審美音樂教育哲學觀思想以“音樂教育即審美教育”為思想內核,把審美教育理解成對事物美的品質的感受力。這種哲學觀認為,音樂教育不需要把每個人都培養成音樂家,但需要大家認識到音樂的審美感受力。雷默將這種培養學術審美感受力的課程稱為普通音樂課。相較于表演課,普通音樂課面向大眾教育,不需要很高的技巧與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就能開展。所以,雷默認為普通音樂課更能滿足大部分學生的需求。
雷默的《音樂教育的哲學》的出版,掀起了國內對北美音樂教育哲學譯介與研究的熱潮,但這一時期,我國音樂教育哲學方面的研究與成果,大多基于國外的音樂教育哲學。直到1992 年,廖家驊先生發表了《音樂教育的哲學思考》,這是我國第一篇關于音樂教育哲學的文章,至此,我國音樂教育哲學研究成果初現。
廖家驊先生深受雷默的影響,不僅在該文章中倡導“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還對審美教育哲學思想做了進一步的闡釋,并在實際操作層面提出了自己的構想[2]。在雷默的基礎之上,廖家驊進一步發展了音樂教育哲學思想,提出要將審美的規律應用于實踐教學中,并將審美音樂教育滲透到學校教育的各個角落。《音樂教育的哲學思考》作為我國第一篇系統化、理論化的音樂教育哲學文章,它的發表更是引起了眾多學者對中國音樂教育哲學的探討。
實踐音樂教育哲學由美國著名音樂教育哲學家戴維·埃里奧特提出,它順應北美音樂教育哲學的研究熱潮快速傳入我國。埃里奧特對審美音樂教育哲學觀持批判態度,認為審美音樂教育過度關注音樂作品本身。他強調實踐是音樂的本質,認為僅聽賞音樂是無法全面理解、感受音樂的審美價值的,提倡要從特定的文化屬性出發,結合音樂表演實踐、音樂鑒賞等活動來理解和欣賞音樂。這就要求我們對音樂的理解不能局限于情感、感知等層面,而要從音樂的社會、文化、語境、實踐活動等多維度來理解。
隨著實踐音樂教育哲學思想與審美音樂教育哲學研究的深入,我國關于二者的談論日益熱烈,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參與對音樂教育哲學問題的探討。2005 年,管建華的《“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哲學批評與音樂教育的文化哲學建構》一文發表,為音樂教育界學術爭鳴的新局面開了個好頭,隨后國內也涌現出一批研究成果[3]。
1.“以文化為核心”的音樂教育哲學觀
以管建華為代表的一批學者提出了“以文化為核心”的音樂教育哲學[4]。他們將審美與實踐這兩種音樂教育哲學觀進行比較,分析二者的利弊,從多維度對音樂與音樂教育進行解讀。他們批判了審美教育觀的局限,強調音樂的文化價值,倡導構建一種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的音樂教育架構。他們認同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必要性,認為在后現代,音樂教育要從理解世界多元音樂文化開始轉變。他們還提出,只有在確保中國音樂文化主體地位的前提下,才能實現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音樂教育哲學體系的目標。
2.“以創造為核心”的音樂教育哲學觀
2007 年,王耀華先生提出集審美、立美、實踐、文化、創造于一體的“以音樂創造為核心”的音樂教育哲學觀。根據音樂是“最富創造力的藝術形式之一”的特征及這一時期國家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王耀華先生以“創造”為中心,讓師生同為音樂的創造者;以主體的身份進行音樂創造,使學生在審美、文化、創造性思維等多方面得以健全發展。該類音樂教育哲學將音樂鑒賞、音樂創作與音樂表演的全部實踐過程融為一體,具有很強的兼容性,一方面,保證了音樂教育實踐層面的質量,促進受教育者創造力的成長;另一方面,不斷吸收社會生活中的優秀音樂文化成果,在學術上使音樂教育哲學成為一個發展開放的兼容系統,不斷引領和促進音樂教育學者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3.兼容的音樂教育哲學觀
以崔學榮、資利萍等為代表的學者持雷默后期所提倡的“兼容”的立場,提出一種“兼容的音樂教育哲學觀”[5]。這種音樂教育哲學觀以“審美核心”為基點,總結了各種音樂教育哲學觀的實用性、兼容性、局限性,以此指導當前我國基礎音樂教育實踐。他們認為,審美、實踐、文化、創造、功能五種音樂教育哲學都有各自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因此,以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貴和尚中”、世界多元文化觀與多元音樂教育、音樂教育的普遍哲學為理論基礎,將音樂審美、音樂實踐、音樂文化、音樂創造、音樂功能進行有機統一,形成音樂教育哲學上的兼容,以適應當下社會歷史文化背景。
審美音樂教育對我國的音樂教育有巨大啟示。在1901—2001 這一百年中,由于當時諸多不可抗力的影響,我國曾一度把音樂教育定位為培養學生優良品德的有力手段。實踐表明,這種定位確實為我國音樂教育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改革開放以后,這種關注音樂外在、忽視音樂內涵、將音樂教育處于音樂“非本體”位置的定位顯然已不適用于當下的中國。基于當時的國情,也為了實現確立音樂為獨立學科的目標,音樂教育界提出了本土化的“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哲學觀”。這種音樂教育哲學觀將“審美”作為音樂教育思想的第一要義,并用于實踐活動中。2001 年,我國第八次基礎教育改革,《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將“以審美為核心”置于課程理念之首,至此,一場自上而下的基礎音樂教育改革由點到面地逐步向全國鋪開。
隨后,實踐音樂教育哲學觀的傳入,引起了我國學者對審美和實踐這兩種音樂教育哲學觀的爭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由此,我國出現了“以文化為核心”“以創造為核心”“兼容的音樂教育哲學”“以表演為核心”四種音樂教育哲學觀。總體而言,這四種哲學觀都有其可取之處,但綜合當今中國國情與各類教育哲學觀,中國音樂教育哲學雖有爭鳴,但整體仍欠缺一個系統化、理論化的思想體系。再者,局部偏遠地區由于受地域、教師文化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并未跳出審美核心的怪圈去理解音樂教育。雖然中國本土音樂教育哲學體系的建立任重道遠,但這些理論成果為之后音樂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可能性。
早在先秦時期,我國思想家就已從道德、社會等哲學高度論述樂教或禮樂教育,因此,我國有著音樂“教化”“以美育人”的傳統。雖然這些論述并未形成完整的思想,但教育思想的發展是具有延續性的,故從我國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以構建我國當代音樂教育哲學是必要且可行的。縱觀中國音樂教育思想發展歷程,不管是舊時提出的“美育”還是今時倡導的“以審美為中心”,我們發現,“審美”一直都是中國音樂教育思想的主題。審美始終是音樂教育的第一要義,而我們對審美的看法,不應僅僅局限于對作品的單向審美感受,還應包含對社會人文內涵的認知,從審美的視角來感受不同國家、民族的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此外,音樂素養與音樂審美是密不可分的,對音樂的理解、感悟離不開視覺和聽覺上的感受,對音樂的表達也離不開人的感知,二者之間相互融合、相互促進,才能不斷得到提升。
音樂教育哲學屬于一定時代的歷史產物,既有繼承性又有延續性。盡管許多學者已開始關注這個問題,并發表了相關論著,但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音樂教育哲學思想并未形成,科學性、邏輯性、系統性的理論成果至今尚未出現。如今,各種高質量、高水平的國際學術研討會相繼召開,學術界形成了學術自由的好風氣,這促進了中國音樂教育哲學思想的形成。我們應對音樂教育哲學自身的發展過程有充分的了解與認識,深入基層群眾,共同創建具有中國特色的音樂教育哲學思想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