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柳 洪 琪 湖南理工學院
中國古建筑的發展過程是人們積極尋求美、追求美的過程,也是人們審美能力提升的過程。隋唐是中國古代建筑發展的關鍵時期,岳陽樓建筑是這一時期杰出的作品之一。岳陽樓屹立于巴丘山下,矗立在城墻之上,下瞰洞庭,前望君山,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的美譽。岳陽樓地勢較高,置身于湖光山色之中,景色優美,令人陶醉,游人登高遠望,視野開闊。中國古代建筑具有獨特的思想內涵和藝術價值,是中國人審美思想的體現,也是中華文明與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
唐代岳陽樓的建筑形制可參見岳陽樓景區五朝樓觀中的唐代岳陽樓建筑模型(見圖1),該建筑模型是根據現存的唐代建筑與唐代出土文物的建筑符號,并經過眾多專家仔細推敲定型的,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唐代岳陽樓為單檐歇山頂建筑,面闊七間,進深五間,邊長5.39 米,高5.19 米,分為上下兩層,建筑平面為正方形,布局嚴謹,外形簡單,博大平穩[1]。雖然我們無法感受到唐代岳陽樓建筑的雄偉大氣,但我們可以從唐代詩人的佳作中去體會,詩人元稹的《岳陽樓》中有所提及:“岳陽樓上日銜窗,影倒深潭赤玉幢。悵望殘春萬般意,滿欞湖水入西江。”這首詩視角獨特,以倒影為視點突出了岳陽樓的高大,當太陽照射到岳陽樓窗欞上時,水中岳陽樓的倒影猶如一座赤玉幢。幢指經幢,是一種刻有佛號或經咒的石柱,一般制作精美。用赤玉幢來形容岳陽樓,說明岳陽樓的外形應是瘦長的,似柱狀,有色彩,有質地,更有形象,“赤玉幢”這三字足以使人想象岳陽樓的建筑是多么優雅、壯觀。
圖1 唐代岳陽樓建筑模型
唐代岳陽樓建筑為純木結構,布置合理、構造嚴謹、建筑美觀,給人一種宏偉壯闊的氣勢。從外觀來看,建筑分為兩層,建筑下方是以花磚修砌的臺基,不僅具有美觀的作用,還能夠防水避潮,抗寒抗震;屋頂四角向上延伸,微微翹起,端莊精美。一層由曲廊圍繞,從正面看建筑,其有四根木柱且非常粗壯,這是因為木柱是建筑的承重部分,要承托屋檐的重量。斗拱是中國木結構建筑中特有的構件系統之一,結構復雜,起到平衡穩定和抗震的作用。唐代岳陽樓斗拱碩大,這里指建筑立面圖中柱高與斗拱面高度的比例。窗戶由豎著的木條排列組合而成,木條疏密有致、虛實相間,主要用來采光和通風。二層的匾額最為醒目,是由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題寫。二樓設有欄桿和長廊供游人休息。欄桿也是建筑中重要的結構部件,游人常常依靠欄桿來欣賞洞庭美景。欄桿必須具有承重性和防腐性,才能經得起風吹雨打,才能保證游人的安全。唐代岳陽樓建筑裝飾構件體現了實用性、技術性和審美價值的和諧統一。
建筑藝術的造型美由建筑的造型語言、材質選擇、造型技法、色彩表現等因素組成,岳陽樓是中國古建筑中的經典作品,其中的裝飾藝術具有鮮明的特色,可以用造型手法加以分析。從“節奏”來看,唐代岳陽樓的窗戶、欄桿、柱子等由幾何形木材重復排列而成,具有一種節奏美,光線投射上去產生光影效果,不僅使立面別具一格,還賦予了整個建筑藝術意蘊。窗戶的直線與屋頂流利的曲線相結合,完美呈現了造型的節奏感與韻律感。從“比例”來看,建筑的屋頂中正脊較短,四個側脊較長,這使建筑有巨大的屋檐遮蔽,使建筑墻體與屋頂的大小形成對比。從“材質”來看,建筑主要使用木材作為裝飾材料,木材取材方便,易于加工,易于更換,材質的透氣性和韌性較好,富有自然天趣和人情味。同時,木材有來自大自然給予的靈氣,賦予建筑旺盛的生命力,與堅硬的石基形成強烈對比,產生了對立統一的效果。從“方法”來看,木構架建筑采用模數制的生產方式,標準化的構件批量生產,可進行現場拼裝,施工速度快且有助于各施工工作之間的協調。從“色彩”來看,木結構建筑表面會用油漆等涂料進行防腐防潮處理,比如,唐代詩人竇庠的詩中寫道“落照金成柱,余霞翠擁屏”,晚霞照射下來使柱子變成了金色,使雕屏變成了翠綠色。我們可以猜測出柱子的顏色為黃色或金黃色,色彩別具一格,光彩奪目。這些要素的協調一致共同組成了裝飾藝術的造型美。
岳陽樓獨特的魅力與名人大家的詩文也有密切的聯系,這些詩文為名湖和名樓增添了一分色彩,突出了它的文化意蘊。唐朝時期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岳陽樓也迎來了詩文創作的一個高峰,文人墨客多會于此,李白、孟浩然、杜甫、白居易等大家也紛紛到來,參觀游覽岳陽樓,欣賞洞庭美景,借景抒情,發出無限感慨。比如,杜甫的《登岳陽樓》中“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看似平平的書寫,但“昔”與“今”二字對比,抒發了詩人漂泊天涯、懷才不遇的痛苦。在這樣的困境下,詩人由自己的命運聯想到祖國的大局。從“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一句可以看出,詩人不僅僅是為自己的身世而痛苦,更是為國家的身世而擔憂,忍不住淚流滿面。這首詩雖然是在寫景,但顯示出詩人崇高的境界。李白也留下了多篇岳陽樓詩作,其中,《與夏十二登岳陽樓》最為杰出。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中“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也為千古佳句[2]。詩文不僅是自然美景的寫照,也是詩人思想感情的流露,唐代的詩文賦予了岳陽樓更多的文化氣息。
“天人合一”理念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是中國重要的哲學思想。“天人合一”觀念強調建筑與自然的完美融合,人與周邊環境的和諧共處,要求我們親近自然、順應自然,在尊重規律的基礎上合理改造環境,追求人、建筑、自然環境三者的統一。首先,從地理位置來看,岳陽在古代稱為巴陵,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戰略陣地,位于京廣線的中段,臨洞庭,扼長江,地勢險要難攻,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其次,岳陽樓建筑注重選址,位于廣闊的洞庭湖畔,遠眺君山,坐落在巴陵古城西北隅的城墻之上,是登高遠望的絕妙之地。文人學士、遷客騷人只要得便,莫不前來大飽眼福。亭臺樓閣與山水相映成景,渾然天成,達到一種“天時地利人和”的最佳境界。
岳陽樓在取材方面以木材為主。木材是自然界的產物,加工方便簡單,并且自身帶有紋路,質地堅韌,耐久性強,同時,木材本身體現出的沉穩、誠懇、高雅的美符合中國人內斂謙遜的性格。木材適合做房屋的構件系統,岳陽樓的木柱、木梁作為基本框架,承受著屋頂和墻面的重量。木柱還對建筑的室內空間進行劃分,把大空間分隔成小空間,滿足人們基本的生活需求。木構架建筑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對地形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岳陽樓以洞庭湖岸為基礎,木構架結構不僅能突破湖岸高低不平的限制,還能根據周邊環境和地勢順勢展開,因地制宜,靈活布局[3]。
“虛實相生”是生成意境的關鍵所在,是中國審美思想中的一條重要原則,在中國的詩詞、建筑、繪畫中都有所體現。在詩詞方面,“實”指的是作品中可以直接感知到的形象,“虛”指的是作品中所表現的情趣、氛圍和由形象所引發的藝術想象與藝術聯想;在建筑藝術中,所置樓閣不同,所見景色不同,各有一番情趣[4]。岳陽樓就是建筑藝術中的“實”,移步換景的自然之景被稱為“虛”,歷代遷客騷人登山臨水,吟詩作賦,將意與境,情與景有機統一。
綜上所述,唐代岳陽樓建筑具有博大的文化底蘊和高雅的審美情趣,岳陽樓工藝精巧,雄偉磅礴,莊重大方,將建筑裝飾與技術完美結合,是中國古建筑的成功案例,也是一份寶貴的藝術財富。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岳陽樓的地位、文化與影響力與日俱增,所以,對岳陽樓的保護與開發是非常重要的。中國是有五千多年歷史的文明大國,擁有許多寶貴的文化財富,我們要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同時與時俱進,在傳承中發展,在傳承中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