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靜文 澳門城市大學
設計美學是結合藝術美與設計理論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學科,是藝術設計專業的重要分支。它強調材料美、技術美、功能美及形式美,源自生活,應用于商業,不同于傳統美學藝術。在市場經濟日益發展的背景下,為了實現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的良性發展,高校應對藝術設計教學中設計美學的革新展開積極探索。
生活是藝術的源泉,高校藝術設計教學應注重研究和應用生活美,緊密聯系生活展開教學,引導學生學會欣賞生活之美,提升學生對美的鑒賞能力和品位,設計出滿足生活需求、體現美的藝術作品。例如,一些手部力量較弱的女性或小孩在開瓶裝飲料時會出現擰不開瓶蓋的情況。針對此問題,設計師應立足設計美學,優化設計思維,在瓶蓋豎立面做凸起部分的設計,如此不僅體現了關愛情懷,還凸顯了瓶蓋的設計美學思想。大部分與生活聯系密切的藝術作品都具有美學思想,讓人們在使用產品時能感受到藝術設計的關愛情懷,進而內心產生一種暖意,體現了功能美與形式美完美結合。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為學生講解更多生活中體現美學的作品,加深學生對這些作品的設計目的、初衷的了解,以及對設計者的情懷與靈感的理解,更深刻地感受生活中設計美學的應用。
道德教育和美學教育是互相促進的關系,美學感知力對學生高尚人格素養和道德情操的養成大有裨益,而高尚的道德情操則有助于學生美學感知力的提升。因此,在革新設計美學時,教師應注重美學教育與道德教育相融。高校學生大多是成年人,擁有較為成熟的社會價值觀與思維觀念。而如今社會中充斥著奢侈之風、浪費之風、享樂之風等不良風氣,這些都背離了社會道德情操和美學觀念。教師在開展教學時應有意識地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理想和信念,摒棄不勞而獲的思想,使學生站在一定高度,依托美學思想設計藝術作品。
藝術設計教學的重點是鼓勵學生個性化發展,激發學生的創造力,促使學生在作品設計中更好地融入設計美學。為達到這一目的,教師要轉變以往單一、守舊的教學形式。
第一,信息化時代,豐富的網絡資源可供教學使用,教師在開展實際教學活動時可依托網絡收集能體現設計美學的優秀藝術作品,為學生詳細講解這些作品的設計思路、設計理念及產品性能,以幫助學生對美學在作品設計中的體現形成從外到內的了解,通過多聽、多看、多學的方式激發設計創意。教師還要鼓勵學生對他人的設計作品有自己的理解,并根據自己的想法修改他人的設計作品,在作品中融入自己的創造性思維與設計美學。此外,在教學愈加現代化、信息化的當下,微課模式被廣泛應用。微課是依托信息技術發展起來的一種有效教學方法,教師可利用微課為學生講解某個作品的設計美學、設計精髓及設計理念,通過以點帶面的方式使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到激發,鼓勵學生在藝術作品中融入美學,增強作品的感染力。
第二,藝術設計要在實踐中展現出思想與創意。當前許多高校設立了藝術設計工作室,教師應扮演好專業技術與美學指導者及設計總監的角色,鼓勵學生在設計室內展開藝術作品創作,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以促進學生審美品位的不斷提升。
第三,教師可組織學生參加設計大賽、展覽等活動,鼓勵學生參與設計項目,幫助學生利用所學理論知識設計作品,將設計美學的感染力充分展現出來,促進學生創新能力、設計潛力及自主學習能力等多項能力的提升。
總之,設計有了美,才能增強品牌效應,提高產品附加值。建筑設計、服裝設計、視覺傳達設計及工業產品設計等都蘊含有不同程度的美學觀念。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及精神世界愈加豐富,對產品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培養滿足社會實際需求的藝術人才,高校藝術設計教學應與時俱進,不斷革新,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