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影 沈陽音樂學院
作為一種音樂類別,藝術歌曲的最終追求和其他藝術形式基本相同,都是以人情感蓄意音化釋放為目標。從音樂價值本位而言,無論東方還是西方,國內還是國外,音樂之間并沒有界限,但在音樂傳入一個國家后,會因為該國家文化的影響而附帶上本國文化的符號。為做好藝術歌曲研究,明確中國文化對藝術歌曲所產生的影響,進一步展開藝術歌曲探究與發展推動,我們首先需要明確中國藝術歌曲發展的基本情況。
在新音樂文化發展的推動下,人們的音樂觀念開始發生改變,藝術歌曲概念也有了初期特指,從而逐漸發展成為一個泛指概念。在初期階段,藝術歌曲是新音樂翻譯西方音樂概念得到的漢語名詞,因為受到五四新文化運動及外來音樂文化的影響,學院派作曲家開始創作聲樂作品,而這些作品和中國其他聲樂作品有著明顯的不同[1]。因為這些學院派作曲家都有一定的留學經驗,在作品創作上多數借鑒了歐洲19世紀藝術歌曲創作原則與特征,雖然主要以模仿為主,但創作出大量優秀作品,如《晚歌》等。部分作品創作主要集中在1919—1949 年間,這是我國藝術歌曲創作最為繁榮的階段,留下了大量經典作品。
就廣義而言,藝術歌曲泛指歌曲,是指在藝術上有很高品位的作品,含義包容性較為突出。從這一特點來看,我國歷史上的一些民歌也可稱為藝術歌曲[2]。通過對中國傳統歌曲的分析可以發現,我國傳統歌曲種類極為豐富,且存在著多為曲牌體的特點,創作者會依曲填詞,完成作品創作。雖然此種創作方式的文學語言較為豐富,但會對音樂語言靈活性及創新性產生干擾。發展到宋代,自度曲創編作品數量明顯增加,但和德奧藝術歌曲仍然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就廣義角度而言,詩經中的風、雅、頌就已經具備了藝術歌曲的成分,所以中國古代藝術歌曲很早便產生了。在不同時期,古代藝術歌曲的文化特色并不相同[3]。例如,唐朝較為開放且強盛,和西域之間有諸多貿易往來,不同民族及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較為頻繁,所以其藝術歌曲形式也較為豪放;但宋代因為經歷了南侵,音樂人和詩人內心都極為悲涼、痛苦,所以歌曲也充滿著感傷與哀怨的情緒,而長短句語言韻律和音樂的結合,更是突出了這種韻味;在元代之后,雜劇及散曲開始流行,多民族文化交融特點也較為突出,音樂種類變得更加多樣,曲詞口語化特征較為明顯,音樂變得更加生動、有趣,不但少了凝重、古樸的氣息,而且具有民間生活氣息的內容占比更大,開闊、爽朗的散曲、套曲的數量明顯增加。
通過對我國古代藝術歌曲綜合情況的分析可以發現,古代藝術歌曲是按照詩、詞、曲規律發展的,發展道路較為漫長,但因為沒有得到良好保護,所以很多作品并沒有保留下來,現代人無法對各個朝代的音樂展開詳細記錄,也很難想象當時的盛況[4]。通過對一些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出,這些作品都是古典文學和音樂作品的高效融合,為我國民族文化特色音樂語言豐富與發展提供了可靠素材。對其藝術規律展開研究,不僅是對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還會對現代藝術歌曲創作與發展產生積極影響。
藝術歌曲在西方經歷了兩三百年的歷史,有大量經典作品及著名創作者,并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善的音樂創作理論體系,為后續音樂研究及教學工作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5]。從20 世紀開始,西方古典音樂開始傳入中國,相關作曲技法及音樂理論也開始在我國作曲領域得到應用,因此,大量以西方作曲方法為依據的藝術歌曲作品開始出現。
作為近代史上著名的愛國運動及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的出現,對當時的思想文化形成了極大的沖擊,多種文藝現象開始出現,一大批具有中國民族文化意識且吸收了西方音樂文化內容的作品相繼誕生,如《思鄉》《賣布謠》等。由于我國最早的一批藝術歌曲作曲家主要以學者為主,他們在中國文化內涵認知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所以其在進行作品創作時也加入了大量中國文化元素,不但詞曲本身十分細膩、流暢,而且都具有較為深刻的內涵,能夠將作者想要表達的感情以一種較高水平的藝術形式呈現出來,進而引發聽眾強烈的情感共鳴[6]。雖然這些作品在創作方面采用的是西方創作手法,但其旋律特點及語言等都有著濃厚的中國韻味,能夠將原詩的情緒與意境更好地表現出來。
由于當時中國并沒有和聲學,所以多采用的是西方的和聲方式,但在和聲運用方面夾雜著一定的中國風味,有很多聲音的處理借鑒了中國兒歌唱法及漢語說話方式,整體運用更加中國化,旋律音調和漢語言結合較為密切,而這也成為當時中國藝術歌曲的主要發展方向。
抗日戰爭爆發后,中國人民表現出極高的愛國熱情,音樂家和詩人也不例外。在進行音樂作品創作時,加入了大量情感濃烈的內容,歌曲變得更加跌宕起伏,像《黃河頌》等作品,都帶有明顯的西方朗誦音樂風格,卻是和中國詞曲結合得非常理想的作品。歌曲表達了作者的愛國熱情,也表明了人民要和敵人戰斗到底的決心,不僅氣勢恢宏,還能夠將受眾內心的愛國情感更好地激發出來,這些作品都成為抗戰時期的經典之作,廣為傳唱。
該階段的藝術歌曲是隨著民族發展變化而進行改變的,文化隨著民族從覺醒到斗爭的過程,也經歷了從衰落到引進西方文明等一系列發展,歌曲發展和歷史潮流、文化潮流相適應,并在不斷發展中逐漸達到了較為成熟的狀態。
發展到中國現代,藝術歌曲形式開始向多元化方向發展。因為得到經濟改革的支持,民眾物質生活變得更加富足,開始有更多的時間與精力關注精神方面的內容,為藝術歌曲創作營造了更加理想的環境[7]。在此階段,西方在藝術歌曲方面取得了極大的突破與進展,爵士樂及法國浪漫元素等開始在歌曲中得到運用,勛伯格所創造的十二音序列主義,更是推動了音樂創作的發展。在此背景下,我國藝術歌曲領域開始出現不同走向及追求方向,作品創作開始融入大量創作者個人的個性內容,實現了對傳統創作模式的突破,大量民族民歌及民間音樂精華得到運用,歌曲民族化發展路線更加明顯。同時,一些創作者也將流行音樂及西方現代作曲技法融入作品創作中,多調性及自由無調性特點更加突出。此外,電子音樂等新型音樂形式的融入,也為歌曲注入了更多活力,歌曲種類變得更加豐富,可以滿足不同受眾在音樂方面的需求。
經濟全球化及信息化的發展,對當代人的文化理念及生活方式等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沖擊,大眾文化需求縱向求新化及橫向多樣化特點變得愈加明顯,對歌曲創作多元化發展形成了有效推動力,為創作者提供了更多新的思路及創作空間。現代作者在進行創作過程中,不僅要考慮音樂方面的內容,還要對現代人對文化的期待與需求展開研究,將個性魅力及民族氣概等內容融入自己的作品中,使作品層次感更強,以便保證最終創作效果。不管如何發展,歌曲創作需要牢牢堅持“藝術”二字,而這也是藝術歌曲和其他歌曲領域進行區分的重要特征。創作者需要在實踐中驗證藝術是否成功,確保自己的作品能夠被受眾所接受,以便更好地進行藝術內容傳播及文化傳播。
本文通過對中國藝術歌曲相關內容的研究,使我們對中國藝術歌曲內容及整體發展情況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雖然真正意義上的藝術歌曲起源于西方,但早在我國古代就已經出現了藝術歌曲形式,而兩者之間的融合也是兩種文化的融合。經過多年發展,中國文化內容及發展進程已經在我國藝術歌曲的發展歷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已經形成了極具中國特色的藝術歌曲形式與體系,并將繼續沿承下去。音樂領域學者要明確這一點,并要加大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與運用力度,以便創造出更多、更好的中國藝術歌曲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