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曉玲
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目標是發展學生的終身閱讀能力,要求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而聽讀的閱讀行為就是一種良好的閱讀習慣。小學是閱讀教學的起始階段,教師要把握好教育契機。
在學習時,教師時常告訴學生,“我們慢慢來,我們一步一步來”。最開始,我們讓學生聽教師說話,聽教師閱讀,跟著教師慢慢地走進文本,感知文本。教師和學生一同在教師的朗讀聲中安靜下來,走進作者描繪的美好世界。
例如,部編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四個太陽》的學習。一年級的學生剛剛步入小學學習。很多學習習慣都處于培養階段。教師要拉著這個年級 段的學生慢慢地往前走。在教學開始,教師沒有讓學生接觸文本,而是給學生們朗讀了這篇文章的內容?!拔耶嬃艘粋€綠綠的太陽,掛在夏天的天空,高山、田野、街道、校園,到處一片清涼。我畫了一個金黃色的太陽送給秋天……我畫了一個紅紅的太陽照亮冬天……陽光溫暖著小朋友凍僵的手和臉,春天的太陽應該畫什么顏色呢?”文本中,這有一個問句。教師分析了文本的特點,特意在這里停了下來。很多學生開始好奇,春天的太陽應當是什么顏色的?這時,教師帶領學生們回顧剛剛所讀到的三個太陽。綠綠的太陽、金黃的太陽和紅紅的太陽,讓學生展開想象,聯想春天的特點,想象春天的太陽。有的學生認為春天的太陽是藍色的,有的學生認為春天的太陽是紫色的,有的學生認為春天的太陽是花色的。正如文章中所言,春天是一個多彩的季節,所以春天的太陽是彩色的。為了讓學生們收獲更好的聽讀體驗,教師在閱讀引領時可以播放一段柔緩的音樂,讓學生們靜下心來。
剛開始,學生的能力有限,我們要求學生認真聽,聽懂教師朗讀的內容。慢慢地,我們對學生的標準也要提高起來。我們要求學生在聽中分析語言,在聽中感悟語言。這一個環節的完成必須依托具體的問題。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四個太陽》時,我們將課堂的重心落在文章中的最后一段。春天的太陽應該畫什么顏色的呢?哦,畫個彩色的,因為春天是個多彩的季節。教師總共把這段話朗讀了兩次。分別是:春天,春天的太陽該畫什么顏色呢。春天,春天的太陽該畫什么顏色呢?教師讓學生對比老師兩次朗讀的不同。其實,學生有在認真地聽教師的朗讀,他們馬上發現了不同。第1個不同:教師的語氣不同。教師第1次朗讀的語氣平平,好像在讀一個問句,好像在陳述一個事實。教師第2次朗讀的語氣上揚,像是在尋找一個答案,像是在問一個問題。很明顯,課本上這里有一個問號。第2次朗讀的語氣更適合。第2個不同:教師兩次朗讀停頓的時間不同。第1次,教師停頓的時間很少。但是第2次,教師讀得很慢,停頓的時間很長。把句子中的疑惑都讀了出來。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感受到了語言符號的魅力。我們用問號,還是感嘆號,還是句號都需要經過深思熟慮。學生用耳朵仔細聽,就能夠發現語文學科的特點。這是教師也沒有料想到的教學效果,真的是出人意料,給人驚喜。確實,教師在教學中總能發現很多驚喜。
學生在聽讀時,也要注意去積累課文中比較好的表達,模仿這種表達的方式,進一步做到運用。這是我們對聽讀教學的最高要求。對于一篇文章的聽讀,文章中反復出現的語句更能夠引起學生的注意。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小學語文一年級《4個太陽》時,學生聽讀完整篇文章,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我畫了一個( )地太陽,秋天……夏天……冬天……春天……”將其化簡,……太陽?季節……因為學生熟悉了語句的特點,教師就讓學生們運用該句式創造一些新的句子。比如我想畫個溫暖的太陽,送給小鳥,讓它有一個溫暖的家。當然。學生的創造也不賴。我想畫個明亮的太陽,送給眼睛看不見東西的人,讓他們看到明亮的世界。我想畫個開心的太陽,送給學生,讓學生每天都過得開心快樂。我想畫個藍色的太陽,送給大海,讓魚兒能夠自由自在地游。我想畫個溫暖的太陽,送給寒夜中的人們,讓饑寒交迫的人都能感受到溫暖。我想畫個大大的太陽,送給……老師在朗讀時,可以重點突出文章中有特色的句子,讓學生留下較深的印象。如此,一旦后面開展具體的運用,學生也不會感覺到突兀。
總之,聽讀教學并不是一個無趣的過程。雖然只有短短的幾分鐘,但卻可以夾雜著語文學科的思維訓練,還可以給學生帶來不一樣的情感體驗。更重要的是,學生在聽讀的過程中,能力,思維,情感都會有所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