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翊姁 長沙師范學院
民間工藝美術門類眾多,樣式繁雜,其中繪畫、編織、泥塑、木雕、刺繡、剪紙、蠟染、鑄件等都極具地方特色。以下對繪畫、編織、剪紙、泥塑等進行簡單介紹。
民間繪畫不拘泥于紙張,常見的表現形式有壁畫、門畫、灶頭畫、墻頭畫、眠床畫等。繪畫因為內容深刻、制作簡單,成為人們在春節、中秋等特殊節日抒發自己情感的不二選擇。民間壁畫多為宗廟祠堂內部的裝飾,主要是為了紀念或歌頌本族英雄,也有描述神話傳說的,其表現手法兼具工筆、寫意,極為浪漫。墻頭畫多應用于屋內建筑裝飾上,題材豐富多樣,寓意吉祥,早期多以八仙過海、福祿壽仙等神話人物為題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多展現祖國建設、鄉村規劃等。門畫多為年畫娃娃、年年有魚等形象飽滿的吉慶作品,表現出廣大勞動群眾對來年美好生活的期盼。
編織技藝根據使用材料不同可分為不同門類,目前最為常見的有竹、柳、草、棕、藤四種。竹編產品主要起源于南方,大到床頭桌椅,小到各種擺件,幾乎囊括了人們生活中所需要的各種物品。草編起源較之竹編更早,早在戰國時期人們就有編織草席的習慣。能用于編織的草具有光滑、質地柔韌、不易拉斷的特點。用草編織成的草帽、草鞋等物品是廣大勞動人民千百年來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實用品。柳編技藝多樣,編織成品精美奇特。人們將柳條剝去外皮后,經過特殊的加工和處理,編織成筐、盒、箱等日用品,物美價廉,精致耐用。藤編主要產地為云南。人們常用雞廣藤、水廣藤等制作躺椅、茶幾等物品,其以防水防腐、輕便耐用的特點遠近聞名。棕編,顧名思義,是以棕櫚樹葉為原材料編制的工藝品。經過拋絲或搓繩等手段,人們將棕櫚樹葉編織成衣帽盒、床褥等物品。其柔韌有彈性、不怕潮濕,被貴州一帶的人們廣泛應用。
在民間工藝美術中,剪紙一直是極為重要的分支。剪紙以紙張為載體,通過圖像語言傳遞著民間風俗和時代風貌。傳統剪紙作品構圖精巧、生動傳神、樣式和諧統一,講究對稱性、連續性等,還用花、草、魚、鳥等圖案加以修飾,使畫面更加靈動傳神。剪紙作品的畫面注重色彩調和,通過留白的方式,使畫面更加生動。剪紙素材豐富多樣,龍、麒麟等圖案體現了廣大勞動人民天馬行空的想象力,而牡丹、喜鵲等常見圖案從側面反映了人民對生活美滿、社會和諧的追求。
泥塑是中國傳統的工藝品雕塑。追溯其歷史,新石器時代便有泥塑藝術的雛形,春秋戰國時代有做“耍貨”的民間習俗。泥塑的造型多種多樣,以人物、動物為主體,或素或彩,形象生動,充滿趣味。泥塑發展至清末形成了南北兩大流派。天津“泥人張”作品強調寫實,人物造型細膩、富有韻味,色彩裝飾豐富多彩;惠山泥人則更加富有鄉土氣息,造像古拙活潑,色彩醇厚樸實。“大阿福”是供孩童玩耍的“泥耍貨”中最為經典的代表作。手捏戲文的主要塑造對象是戲曲人物,通過適當的夸張手法實現對人物形態更好的刻畫。
民間工藝美術構造簡單、內容樸實,以樸素直觀的方式反映廣大勞動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的風俗習慣,體現著廣大勞動人民對生活的熱愛及對美好明天的期盼[1]。民間工藝美術之所以具有強大的生命活力,是因為它始終以服務百姓為宗旨。勞動人民的日常生活為民間工藝美術的發展提供了靈感。與生活緊密聯系的特質,決定了民間工藝美術的內容,是民間工藝美術生生不息的藝術靈魂[2]。
民間工藝美術作品造型復雜多變,具有極強的裝飾性,表現出特殊的形式美感[3]。作為廣大勞動人民文化意識與美學思想顯現的產物,年畫、剪紙、泥塑等民間工藝美術作品都具有強烈的傳統性和模擬性。受傳統審美及風俗的影響,各類民間工藝流派盡管各具特色,但在藝術和造型上保持了相對一致性。傳統的陰陽五行,以及梅花、錦鯉等吉祥物都是民間工藝美術中具有代表性的特色造型符號。帶有福、祿、壽、喜等美好意愿的諸多表現形式將民間工藝美術作品中蘊含的人文情感體現得淋漓盡致。
民間工藝美術脫胎于生活,也從未脫離生活。無論構造精致復雜還是粗獷豪邁,實用性始終是民間工藝美術產品不可或缺的重要價值因素[4]。民間工藝美術作品誕生的初衷是為了更好地服務大眾生活。最初,民間工藝美術作品是基于已有物質的再創造。人們對外形及使用手感的追求,給作品附加了美的意蘊。伴隨著人們對美的需求增加,民間工藝產品進一步從實物中脫離出來,成為純藝術品。這是廣大勞動人民的審美需求進一步提升的表現。
民間工藝美術具有獨特的審美意蘊和頑強的生命力,其粗狂雅拙的表面下潛藏著中華民族的發展歷史[5]。民間工藝美術具有歷史屬性,在中國文化傳承過程中一直延續,從未間斷。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民間工藝美術具有自己的工藝傳統和豐富內涵。民間工藝美術的發展不只是簡單的傳承、描摹,而是結合時代風貌的發展與再創造。因為其獨特的發展特性,民間工藝美術在一定程度上充當了文化記錄者的角色。人們通過認識民間工藝美術,能夠潛移默化地了解其工藝歷史和中國文化。
民間工藝美術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精湛高超的制作工藝、豐富多樣的表現形式。民間工藝美術以一定的生產生活方式為依據,滿足了人民對物質生活和精神文明的需求。民間工藝美術的發展過程是對生活進行藝術創造和二次加工的過程,也是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吸引交融的過程。民間工藝美術貼近生活的選材及形態、富有深厚歷史底蘊的技藝,讓人獲得情感歸宿。民間工藝美術具有中國特定歷史環境的風格,但不局限于某一特定時期,它所呈現出的是中國廣大勞動人民的審美符號。作為一種文化表現形式,民間工藝美術是廣大勞動人民將生活與美結合的智慧結晶。
民間工藝美術是中華民族文化長期積淀的結晶。在生產水平相對低下的農耕經濟時代,物品首先滿足生活生產的需求。20 世紀以來,中國迎來了百年未得一見之大變局,全面步入工業化時期,這對民間工藝美術的傳承和發展造成了巨大的沖擊。民間工藝美術是文化多樣性的體現,也是生態智慧的結晶。傳承民間工藝美術就是傳承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生產實踐,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世代傳承的民間工藝美術具有濃厚的民族文化特色,充分彰顯了民族文化的魅力。傳承民間工藝美術有助于中國傳統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有助于文化自信的提升。
中華文化璨若星河,民間工藝美術是其中一條重要的文脈。民間工藝美術源于民間生活,脫胎于勞動創造,是廣大勞動人民的物質生活與精神世界交融凝練的產物,是人民的藝術,代表了勞動人民對美的追求及對美好生活的期盼。不論使用何種創作手法,民間工藝美術作品都表達了人民真摯樸實的情感。民間工藝美術不只是藝術,它融合了千百年來人民對生活的追求及對生命的熱愛。其中蘊藏的審美意蘊不能單獨割裂地看,而應結合特定歷史背景,從整體宏觀的角度體悟。這種脫胎于生活、扎根于人民的藝術是人民真正喜聞樂見的藝術。憑借這一點,民間工藝美術將永葆青春活力,伴隨中國文化發展愈加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