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少君 南海中學
南澗“跳菜”是云南彝族特有的古香古色的飲食文化,堪稱“東方飲食文化之一絕”。它是一種集舞蹈、音樂、飲食于一體的上菜禮儀。原生態民間舞的現狀不容樂觀,很多在現代文明的沖擊下遭受了巨大的打擊,甚至瀕臨失傳。南澗“跳菜”經過長期的傳承與保護,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特征。
1.南澗“跳菜”的起源
南澗“跳菜”源于原始母系社會,是一種古老的祭祀傳統民俗,盛行于唐朝民間,獨一無二地流傳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澗縣。“跳菜”雅稱“奉盤舞”,俗稱“抬菜舞”,彝語稱“吾切巴”,是彝族民間辦宴席上菜時集舞蹈、音樂、飲食為一體的上菜禮儀,融合了云南民族的豪氣與爽朗,是為見尊貴賓客而跳的一種禮節性舞蹈。
2.南澗“跳菜”的種類分析
(1)席間“跳菜”,分為宴席“跳菜”和實地“跳菜”,一般在結婚慶典、新房落成、給老人祝壽和為老人送終時舉行。
(2)表演“跳菜”,分為舞臺“跳菜”和廣場“跳菜”。表演“跳菜”所用的舞步以席間“跳菜”為基礎。整個表演都是用來表達彝族人民對豐收的喜悅和對美好生活的憧憬,也表達了對賓客的熱烈歡迎和崇高的敬意。
“跳菜”是南澗彝族特有的傳統飲食文化,它把粗獷、豪氣、古樸的民間藝術亮點融匯在一起,堪稱“東方飲食文化之一絕”。2003 年3 月,文化部正式授予南澗縣“中國民間跳菜藝術之鄉”的稱號。2008 年,“南澗跳菜”被國務院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被譽為南澗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1.按抬菜方式的不同
按抬菜方式的不同,“跳菜”可分為頭功“跳菜”、口功“跳菜”、手功“跳菜”。三者相對獨立性,又有整體的表現性。
2.按地域風格的不同
按地域風格的不同,“跳菜”可分為無量山系黑彝“跳菜”、哀牢山系黑彝“跳菜”和無量鄉紅星村白彝“跳菜”三種形式。
南澗縣成立50 周年慶祝活動于2015 年11 月27 日——28日在南澗縣舉行。期間,游客可參加規模宏大的“千人跳菜”及第一屆無量山櫻花節的大開園儀式,能欣賞到2 萬株冬櫻花在茶園中開放的情景。
內容為旅游文化的展演,游客能體驗彝鄉濃郁的民族風情。一是賞“千人跳菜”;二是看彝鄉人民輝煌50 周年成就展;三是觀首屆無量山櫻花節開園儀式;四是吃“南澗跳菜”歡樂宴;五是聽國內外著名專家品南澗茶。南澗“跳菜”成為一張亮麗的旅游風景名片。
由于優越的地理位置及濃厚的民族特色,南澗縣立足區位優勢,充分挖掘雄險奇秀的無量山、美麗浪漫的櫻花谷、寧靜優雅的萬畝生態茶園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南澗“跳菜”等資源,堅持生態為本、文化為魂,全力打造獨具特色的南澗“跳菜”文化。
1.原生態民間舞
所謂“原生態”舞蹈,應是古代先民們“歌之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而產生的,是較少受到“現代化”侵入的、具有“文化源頭”意義的民間舞蹈。原生態民間舞對當地人民而言,主要是一種娛樂手段,一種自發的活動和宣泄方式。因此,原生態民間舞表現的也多是民眾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淺顯明白。此外,原生態民間舞在迎神賽社活動中,擔負著迎神祭神的任務,成為民間祭禮儀式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較強的實用性。
2.原生態舞蹈對南澗“跳菜”的傳承
在原生態民間舞的影響下,南澗“跳菜”具有濃郁的農民文化特征,本色、直白、鮮活、樸實,并且滲透著較強的族群意識和來自生命本身的影響力。原生態民間舞對南澗“跳菜”的傳承在體態上習慣保持平素狀態,因原生態民間舞對南澗“跳菜”的影響,對南澗“跳菜”沒有固定模式的約束,即自由度較大,即興程度較強,從而形成了云南彝族民間歷代傳承的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