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青華
(天津市職業大學,天津 300406)
在社會與經濟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人才的培養是永不過時的話題,尤其是具有高水平、高素質的全能型人才,更是社會與企業爭相搶奪的資源。高職院校作為我國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肩負著人才培養的歷史使命,而學生在校期間,正是樹立正確三觀、價值取向、提升社會競爭力、強化政治素養的關鍵時期,需要學校盡可能地培育學生,實現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為此,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廣大高職思政教師要深入貫徹教育改革的具體要求,充分融合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實現協同效應的有效發揮,遵循教育規律,落實“五育”并舉,通過對課程標準、社會人才需求的深度剖析,探尋多種有效切入點,落實立德樹人之重任。
高職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受生理遺傳、生長背景、教育模式、人生經歷等各有不同,其產生的心理問題類型也是錯綜復雜。當他們走進高職院校的進行學習的時候,因為各種原因,出現了不同的心理問題,如焦慮、自卑、挫折等,部分心理問題如果不加以改善和改正,會影響學生未來的全面發展。所以,學校想要培育學生健康心理,需要深入了解學生心理問題的出現原因,找出病癥提出針對治療,才能緩解學生壓力,解決學生心理問題。以下就提出當前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存在的問題:
首先,學生的自我認知不夠。對于高職學生來說,他們在中學階段的學習中,大多數課程的成績不理想,文化基礎較弱,學習意志品質不足,再加上從小形成的單一性評價體驗,高職生容易受到來自于成績的打擊,從而出現自卑、自我否定等心理,也會出現較為消極態度。并且,一般的高職生,他們的社會實踐機會有限,很少或者幾乎沒有去進行自我認識,即使開始自我認識,也僅停留于生理上的,如面貌、身體等,對自己的心理特征了解不足,同時,自我調節能力不夠也容易激起心理沖突。
其次,學生的情緒管理能力不足。針對高職階段的學生來說,他們的心理相比較中小學來說,已經提升了一個檔次,呈現心理快速發展,但由于還未真正成熟,情緒管理能力、意志力也沒有達到穩定程度,再加上此階段學生需要面臨社會實踐,人際交往范圍擴大。當學生遇到突發事件時,沒有良好的情緒管理能力,容易出現情緒波動,一部分學生會將情緒深藏心底,導致負面情緒積累發酵,導致心理危機,一部分學生的情緒會被山東,出現沖動現象,也造成不良影響。
最后,學生的意志品質較為落后。心理發展是一個艱難而又重要的歷程,這必定會要求高職生有較強的意志品質去挑戰自我,戰勝自我。當高職生缺乏意志品質,學習上沒有目標、學習規劃,自覺性和主動性不足,讓人感覺沒有學習興趣;生活上不能接受壓力、抗挫能力低;對感興趣的事物的堅持度不足,容易中途放棄。
對于思想政治教育來說,利用正確三觀、政治理念、高尚道德規范來影響其他人,要讓他們逐漸形成社會所允許思想道德的一種社會活動。對于心理健康教育來說,利用具有針對性的心理指導,輔助和疏導個體心理,實現個體整體提升的活動。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將有助于學生健康心理的養成、樹立學生正確三觀,培育其高尚品德以及正確的政治理念,將為社會提供高素質人才。首先,兩者具有一致的教育目標。基于高職院校的教育目標來說,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都是希望能夠為社會提供高素質人才,實現社會的健康發展。其次,兩者教育內容方面具有關聯性。如思政教學中“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與心理健康教學中“大學生的人際關系問題”;思政教學中“樹立正確的戀愛觀”與心理健康教學中“大學生的戀愛心理”等,兩者具有非常多的相似之處。所以,兩者結合是非常有必要的。
作為教育的主體,高職院校有責任加強高職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已經設立了心理健康咨詢中心,會有相應教師來引導和普及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及思想教育。然而,兩者之間沒有相互融合,導致心理教師無法培育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思政教師無法引導學生健康心理。基于此,高職院校需要強化體質上的無縫銜接,要讓教務人員參與思政教育與心理教育,共同學習思想道德建設與健康心理。只有強化體制上的相互銜接,才能讓教師及時發現學生的問題,找出是思想道德問題還是心理健康問題,以此為學生提出具有建設性、針對性的意見與指導,幫助學生更好地提升自己品質,從而為社會提供一個具有高學識、高素質的人才。
首先,對于高職學生來說,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是其心理活動的方向與主導,而價值觀的形成,則是思想道德素質培養的關鍵所在。將思政教育滲透到心理健康教育中,為學生開展正確三觀、高尚道德品質的培育,能夠讓高職學生逐漸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念,利用心理干預將助力學生健康成長,樹立正確三觀。
其次,學生心理健康,才能夠深入理解社會文化,并將其內化成思想道德觀念。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思政教育中,是以生為本教育理念的體現,利用最為直接的實際案例,能引起學生的注意,發展其興趣,還能真正了解學生的心理所需,并結合學生實際,尋求最佳解決策略,強化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實現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為更好地實現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融合,需要發揮思政教育的課堂作用,通過為學生創設健康的校園氛圍,既強化思想教育的有效性,又能發揮出現心理教育的引導作用。對此,高職院校要優化好第二課堂,以此推動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例如,高職院校除了開展思政課堂之外,還可以利用選修的形式,為學生拓展第二課堂,邀請心理專家為學生答疑解惑,將思政教育與心理輔導相融合,運用多元學習模式,讓學生明確心理健康標準,提高自身心理素質,能夠對自我進行有效管理。另外,利用思政課堂為主導,滲透心理輔導內容,教師以實際案例、分析進行課堂實踐活動,要讓學生更加清楚地認識社會現狀,提升自我認知,實現自身品質的提升。當然,第二課堂不僅僅局限于課堂,高職院校還可以為學生開展心理實踐活動、心理活動月、心理健康辯論賽等,將社會熱點問題滲透其中,讓學生解決,并實現心理知識的內化,以此在實際走入社會中,當學生遇到類似問題,能夠妥善解決,不斷適應社會變化。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帶動著互聯網的普及,也給人們帶來更多的便利。網絡作為傳播信息的新媒介,以其海量的信息、共享的資源、個性化的內容等特點,逐漸影響著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當前,幾乎所有的高職生都有屬于自己的移動網絡終端,如手機、電腦、平板等,并且他們會占用大部分時間來觀看這些移動網絡設備。所以,為更好地幫助高職生形成健康人格、樹立正確三觀,高職思政教師要依托互聯網,為學生建設多元信息化心理健康途徑,將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放置到平臺中,以最直觀地體驗,既強化了師生互動,幫助思政教師掌握學生的心理實時動態,以此提出具有針對性的心理解決方案,實現學生心理的有效疏導。
例如,對于部分具有內向心理的學生來說,教師可利用好互聯網平臺,基于校園內網,為學生設立網絡心理健康教室,讓學生在網絡教室中,暢所欲言,盡情釋放自己的問題,教師在結合學生實際,以學生實際特點的解決方案,在網絡上以平等、雙向互動的方式,引導學生,解決這部分學生的心理問題;或者,教師通過校園論壇,為學生建立相互交流平臺,并由心理教師實時掌握高職生的思想變化,結合學生的實際特點,發現學生所獨有的心理問題,并在思政教學中,對學生開展思想引導,進行解惑和疏導;或者,高校可以結合學院官網、微信公眾平臺、官方微博、抖音賬號、校報、等構建完善的心理健康平臺,學生打開平臺頁面之后就可以瀏覽心理健康相關的信息,了解校園舉辦的心理活動,讓學生在瀏覽的同時對心理健康有進一步的認識和了解。當然,在多元信息化心理健康途徑的時候,高職院校也要不斷提高教師自身的專業技能、信息技術的使用能力,以保證在專業教師的引導下,實現學生健康心理的有效培育。
總而言之,高職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一直是社會和教育所關注的問題,也是最重要的問題之一。從每年各高職院校爆發的心理危機事件來看,高職生心理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對于高職學生來說,他們沒有深入社會生活中,生活經驗及處世心理依然不成熟,但是由于思想活躍,他們的人格和三觀有待進一步發展和穩定。針對高職學生這一特點,作為學生前行路上的“風向標”,高職思政教師要遵循教育規律,全面解讀“立德樹人”的文化內涵,與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培育樂觀向上、正確三觀、自信頑強、勇于拼搏、大膽創新等具有健康心理的高質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