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 音
(石河子大學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心內科 新疆 石河子 832000)
老年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STEMI)是血管危重癥疾病的一種,發(fā)病率較高,可致殘與致死,病因為患者冠脈阻塞或痙攣造成進行心肌缺血性壞死,心律失常、胸痛、心力衰竭等為該病的臨床表現(xiàn),會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1]。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與溶栓為ASTEMI 主要臨床治療方式,前者操作難度大、費用較高,與后者相比,接受度相對較低[2]。本次研究對ASTEMI 患者應用替羅非班與氯吡格雷聯(lián)合治療的效果做對比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20 年2 月—2021 年2 月本院接收的ASTEMI患者88 例,隨機將患者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4 例。對照組男24 例,女20 例,年齡48 ~72 歲,平均年齡(60.62±6.82)歲;觀察組男23 例,女21 例,年齡47 ~71 歲,平均年齡(60.83±6.75)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已征得所有患者的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患者入院后,均給予基礎治療,選用阿替普雷展開治療。具體如下:給予患者阿替普雷8 mg,靜脈推注時長在2 min 內;隨后30 min 內靜脈滴注42 mg 阿替普雷,依據(jù)患者實際狀況開展降脂、降壓、降糖處理,溶栓1 d后給予患者阿司匹林腸溶片,1 次/d,300 mg/次,之后1 次/d,75 mg/次。
對照組在基礎治療基礎上應用氯吡格雷展開治療,具體如下:選用硫酸氫氯吡格雷片,1 次/d,首次300 mg,隨后75 mg/次,口服治療。患者治療時長為14 d。
觀察組在基礎治療及對照組基礎上,應用替羅非班展開治療,具體如下:氯吡格雷治療方式與對照組相同,選用鹽酸替羅非班氯化鈉注射液,10 μg/kg,靜脈推注時長為3 min,隨后開展靜脈泵入24 h,速率維持在0.15 μg/(kg·min)。治療過程中需對患者胸痛癥狀、生命體征以及ST 段下降狀況予以監(jiān)測,依據(jù)患者實際病情對用藥方案予以調整。患者治療時長為14 d。
(1)觀察比較兩組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運用FF Cardio FCU-2000 超聲心電儀對RV/LV、LVEF 水平進行檢測;運用博科BK200 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對CK-MB、eTnI 水平進行檢測。RV/LV 參考:0.30 ~0.51,LVEF參考:50%~70%,CK-MB 參考:0.6 ~6.3 ng/mL, cTnI參考:0.02 ~0.13。(2)觀察比較兩組治療前后血小板功能指標,以四色流式細胞術對CD63、MPA 進行檢測,運用血小板聚集試驗對MAR 進行檢測。(3)觀察比較兩組血流恢復狀況,包含CD63、MPA、MAR。(4)觀察比較兩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發(fā)生狀況,包含心力衰竭、再發(fā)心肌梗死、心功能惡化、再發(fā)心絞痛。
采用SPSS 24.0 統(tǒng)計分析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心功能指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LVEF、RV/LV、CK-MB、eTnI 均有所提升,且觀察組明顯更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比較( ± 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比較( ± s)
LVEF/%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4 0.63±0.09 0.46±0.04 45.32±5.47 61.38±5.92對照組 44 0.67±0.13 0.55±0.12 45.18±5.38 52.81±5.42 t 0.172 5.629 0.6287 8.125 P>0.05 <0.05 >0.05 <0.05組別 例數(shù)RV/LV

表1(續(xù))
治療前,兩組血小板功能指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CD63、MPA、MAR 均有所下降,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小板功能指標比較( ± 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小板功能指標比較( ± s,%)
注:與治療前相比,*P <0.05;與對照組相比,^P <0.05。
MPA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4 6.79±3.23 2.12±0.39*^ 21.97±3.16 11.89±1.52*^對照組 44 6.82±1.24 3.96±0.89* 22.28±3.22 16.19±1.93*組別 例數(shù)CD63 MAR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4 79.19±5.69 61.72±5.27*^對照組 44 78.83±5.83 68.59±5.73*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后觀察組血流恢復狀況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血流恢復狀況比較[n(%)]
治療后觀察組MACE 總發(fā)生率為15.91%顯著低于對照組的38.64%,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MACE 發(fā)生率比較[n(%)]
ASTEMI 是心血管疾病的一種,較為常見,發(fā)病速度快,可致殘、致死,患者需及時接受有效治療[3]。當前,ASTEMI 臨床治療方式主要有兩種,分別為PCI 與溶栓,PCI 操作難度較高,需花費較高費用,臨床應用限制較多,所以溶栓為ASTEMI 主要臨床治療方式[4]。從ASTEMI 患者角度展開分析,其血小板活化異常、存在較重的血栓負荷,所以溶栓后存在較高的心肌微循環(huán)障礙發(fā)生風險,臨川治療中需搭配其他藥物阻止血小板活化、聚集[5]。氯吡格雷是抗血小板聚集藥物的一種,較為常用,但作用途徑存在較強的單一性,其主要是通過抑制二磷酸腺苷與血小板受體間結合實現(xiàn)抑制血小板聚集的目的。聯(lián)合應用替羅非班,可是作用途徑有所增加,例如競爭性抑制纖維蛋白原和血小板GP Ⅱb/Ⅲa 受體等,進而減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fā)生。
本文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患者LVEF、RV/LV、CK-MB、eTnI 均有所提升,且觀察組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應用替羅非班與氯吡格雷聯(lián)合治療可改善患者心功能。治療后,兩組CD63、MPA、MAR 均有所下降,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應用替羅非班與氯吡格雷聯(lián)合治療可抑制血小板聚集。觀察組血流恢復狀況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應用替羅非班與氯吡格雷聯(lián)合治療可恢復患者血流狀態(tài)。觀察組MACE 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應用替羅非班與氯吡格雷聯(lián)合治療可減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fā)生。
綜上所述,對ASTEMI 患者應用替羅非班與氯吡格雷聯(lián)合治療發(fā)揮理想效果,可改善患者心功能以及血流狀態(tài),減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fā)生,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