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 思
(曹縣人民醫院住院藥房 山東 曹縣 274400)
有研究認為,前次剖宮產后再次妊娠孕婦以自然分娩方式進行分娩的安全性更高[1],所以提示如果存在自然分娩指征的孕婦要進行陰道試產,盡可能以自然分娩的方式進行分娩。但是這一過程充滿了各種風險,所以在進行干預的時候要積極的采取相關的護理進行指導。整體護理屬于一種全面性的優質護理,這種護理能在各個科室發揮較好的護理作用[2]。本文基于此研究將整體護理應用在剖宮產后再次妊娠分娩的孕婦中的價值,并以回顧性分析的方法進行研究,報道如下。
分 析2020 年1 月—2021 年1 月 我 院 進 行 分 娩 的65 例剖宮產后再妊娠孕婦的臨床資料,按不同護理方法分為兩組,其中33 例以常規護理的患者設為對照組,另外32 例以整體護理的患者設為觀察組。觀察組年齡25 ~38 歲,平均年齡(31.05±5.41)歲,孕周36 ~41 周,平均(39.12±1.05)周;對照組年齡26 ~39 歲,平均年齡(31.08±5.97)歲,孕周37 ~42 周,平均(39.07±1.11)周。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資料均符合《世界醫學會赫爾辛基宣言》,患者或者家屬簽字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均為前次剖宮產分娩再次妊娠的孕婦;②所有研究對象均具備陰道試產的指征[3];③距離上一次妊娠時間均超過3 年;④孕婦均具備自然分娩的意愿,并愿意選擇自然分娩方式進行分娩;⑤單胎、頭位妊娠;⑥有完整的臨床資料可供追溯。排除標準:①存在其他的子宮手術史及婦科疾病等;②合并嚴重的心臟、腎臟等功能,器質性病變;③嚴重的妊娠期高血壓、妊娠期糖尿病等合并癥;④精神障礙,溝通交流障礙;⑤同期參與其他研究的研究孕婦。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具體的護理方法為:常規的對所有孕婦進行產檢和產前指導等各項工作,簡單對孕婦進行各項評估,根據孕婦的認知提供相關的健康教育和心理護理,安排良好的營養,分娩的時候常規監視孕婦與胎兒的各項生命體征,可遵醫囑正確的對孕婦應用各種藥物,提供科學合理的助產護理,產后進行積極的照料,謹防并發癥等相關情況出現。觀察組實施整體護理。具體的護理方法為:(1)心理指導:需要對孕婦介紹科室豐富的分娩管理的經驗,對孕婦介紹自然分娩成功的案例,能提高孕婦對分娩的自信心。評估孕婦的心理狀況,如果出現擔憂、焦慮等不良情緒就需要積極的引導孕婦進行想象,并進行放松鍛煉。協助孕婦選擇舒適的體位,在和孕婦進行溝通的時候必須要保證語言輕柔,盡可能引導孕婦想象,到分娩之后和家屬共同生活的一些溫馨的場景,還要指導孕婦學會腹式呼吸,幫助孕婦對不良情緒進行緩解,鼓勵孕婦發表內心的看法,勇于提問,并進行耐心的解釋。(2)產前訓練:指導孕婦進行產前訓練,耐心講解分娩的時候如何根據宮縮規律對自身的皮膚進行調節,如何正確的用力等等。指導孕婦放松,進一步講解腹式呼吸的一些注意事項和技巧,同時保證孕婦能夠綜合的掌握各種技能,可以以良好的狀態接受分娩。(3)疼痛護理:在分娩中可以通過語言、肢體動作等對產婦進行指導,安撫產婦,使產婦能夠根據要求來用力和呼吸。宮縮間歇期可以以適宜的力度對孕婦進行按摩等指導,盡可能改善孕婦的不良感受。此外也可以根據剖宮產后再妊娠孕婦的喜好等為其播放一些適合氛圍的音樂,以此來轉移孕婦的注意力,這樣可以提升孕婦耐受疼痛的閾值,對改善疼痛也具有良好的作用。分娩后也要重視疼痛的護理,要鼓勵孕婦表達疼痛,并且能清晰的表述疼痛的具體表現,根據疼痛的情況可利用視覺模擬評分(VAS)評估孕婦的疼痛等級,然后根據疼痛的嚴重程度來進行適當的疼痛干預。對1 ~3 分的產婦,可以遵守轉移注意力的止痛效果,利用和孕婦溝通交流的方式,或者觀看視頻,邀請其他孕婦進行溝通等多種方式來緩解其不良感受;4 ~6 分的孕婦可以對其提供家庭支持,適當的利用物理振動的方式,比如按摩、針灸、新生兒的早接觸和早吮吸,聯合鎮痛方式等進行疼痛指導;≥7 分的孕婦則需要遵醫囑應用止痛藥物。
對比兩組產程時間、自然分娩率及產后不良事件發生率。
采用SPSS 25.0 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Z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后觀察組3 個產程的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見表1。
表1 兩組產婦的產程時間比較( ± s, h)

表1 兩組產婦的產程時間比較( ± s, h)
項目 例數 第一產程 第二產程 第三產程 總產程觀察組 32 8.13±0.58 0.96±0.19 0.19±0.05 9.12±0.54對照組 33 11.32±0.64 1.46±0.31 0.36±0.11 13.25±0.79 t 21.0365 7.8106 7.9783 24.5310 P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干預后觀察組的自然分娩率71.88%顯著高于對照組的45.4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產婦自然分娩率比較[n(%)]
干預后觀察組產后不良事件的發生率9.38%顯著低于對照組的33.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產婦產后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例)
分娩屬于臨床上正常的自然生理過程,分娩是孕育生命的主要方式,最近這幾年因為二孩政策的開放等多種原因,使得前次以剖宮產方式進行分娩的人群再次分娩數量增加。但臨床研究表明,前次剖宮產分娩的人群再次妊娠分娩的時候存在有較高的風險,所以降低剖宮產后再次妊娠孕婦的分娩風險是臨床上產科工作中的重點[4]。
最近幾年人們對產科的護理管理工作的重視程度在不斷提高,在產科進行分娩時提供合理有效的護理也是重中之重。前次剖宮產后再次妊娠的孕婦在分娩中會存在著眾多的風險,臨床認為通過自然分娩可有效的提升整體分娩質量,減少分娩風險的發生概率[5]。本文基于此主要研究將整體護理應用在前次剖宮產后再次妊娠的孕婦中,并分析所取得的價值。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3 個產程的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觀察組的自然分娩率顯著高于對照組,觀察組產后不良事件的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能充分的肯定整體護理干預的可靠性。這是因為整體護理在進行干預時可以堅持以產婦為中心的護理原則,能夠貫徹全方位多角度的科學護理,可以充分的避免因為環境因素、人為因素、護理因素、產婦自身因素等多種原因對產程產生的負面影響,可以從產婦的生理角度和心理角度提供更加嚴謹的護理,這樣就提升整體護理的質量。
綜上所述,對剖宮產后再妊娠的孕婦以整體護理進行干預能有效縮短產程時間,提升自然分娩率,降低產后不良事件的發生率,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