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文峰,梁少軍,黃瑞迎
(中山市坦洲醫院中醫科 廣東 中山 528467)
膝骨關節炎是由于關節間隙變窄、關節軟骨磨損、滑膜增生、骨質增生,從而出現內、外翻畸形,是一種慢性退行性的疾病。本病以關節疼痛、僵硬以及活動受限為主要表現,對患者生活質量有較大影響。本病在老年群體中最為常見,男女均可發病[1]。有關研究表明,我國骨性關節炎發病率在50 歲以上人群是5%,60 歲以上人群是20%,其中膝骨關節炎的發病率為78.5%[2]。目前膝骨關節炎的治療方法,西醫療法主要有:口服非甾體抗炎藥,關節腔內注射生長因子,膝關節周圍截骨術,關節重建治療等;中醫療法主要有:辨證運用中藥內服、外敷,按摩,針刺,艾灸,小針刀等。蜂針療法作為中醫外治法之一,是指在針灸理論指導下,用蜜蜂尾針蜇刺人體相應腧穴,使蜂毒藥理作用與腧穴治療作用相結合的一種療法。近年來,有研究表明,蜂針治療膝骨關節炎在鎮痛、改善關節僵硬度、日常功能恢復和總體療效方面均有較好表現[3-5]。本文采取蜂針療法治療30 例膝骨關節炎患者,在臨床上取得了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選擇2019 年3 月—2020 年3 月中山市坦洲醫院中醫康復科就診治療的60 例膝骨關節炎患者納入研究。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 例。治療組中男性21 例,女性9 例,年齡41 ~75 歲,平均年齡(51.16±6.09)歲,發病時間0.5 ~6 年,平均發病時間(3.23±1.62)年;對照組中男性18 例,女性12 例;年齡40 ~74 歲,平均年齡(49.69±6.23)歲,發病時間0.5 ~7 年,平均發病時間(3.28±1.59)年,治療組和對照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中醫標準:符合2002 年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6]相關標準;②西醫標準:符合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頒布的《骨關節炎診治指南(2007 版)》[7]中膝骨關節炎診斷的標準;③年齡18 ~75 歲;④長期服用消炎鎮痛藥或糖皮質激素者需停藥1 周;⑤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對蜂針過敏者;②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③對針刺過敏或曾出現過暈針的患者;④無法配合的精神性疾病患者;⑤合并其他膝關節疼痛性疾病者,如:痛風、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
治療組:局部取穴(阿是穴)為主,配合足三里、梁丘,血海等穴。選用中華蜜蜂蜇刺器官為針具,治療前,患者均應先接受蜂毒試驗(方法:75%乙醇消毒穴位后,用鑷子夾取中華蜜蜂1 只,以蜂尾蜇刺穴位,然后快速拔除蜂針,患者留觀15 min,觀察針刺局部紅腫范圍,若其半徑<5 cm,同時全身無其他不適反應者,為蜂毒試驗陰性,可納入治療組),蜂毒試驗為陰性后正式治療。蜂針治療先以75%乙醇常規消毒穴區皮膚,再用鑷子夾持蜜蜂腹部,以其尾針蜇刺相應穴位,留針5 ~10 min,然后拔出蜂針。一般首次治療量從1 只蜜蜂開始,之后治療的用蜂量則視患者病情、體質,漸次增加,最終維持4 ~8 只/次。2 次/周,4 周為1 個療程。
對照組:醋氯芬酸腸溶膠囊片聯合鹽酸氨基葡萄糖片,醋氯芬酸腸溶膠囊1 粒/次,2 次/d,連續服用4 周為1 個療程;硫酸氨基葡萄糖片,1 片/次,3 次/d,連續服用4 周為1 個療程。
(1)骨關節炎指數(WOMAC)評分:從疼痛、僵硬何關節功能3 個方面評價膝關節的結構和功能,反映患者治療前后情況,評估患者對治療的滿足程度。
(2)視覺模擬評分法(VAS):0 分表示無痛;1 ~3 分表示有輕微疼痛;4 ~6 分表示疼痛影響睡眠,但尚能忍受;7 ~10 分表示疼痛強烈,嚴重影響睡眠,影響食欲,難以忍受。
(3)療效評定標準:根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評定。①無效:疼痛及腫脹加重或無變化,膝關節功能受限明顯;②有效:疼痛及腫脹稍有減輕,膝關節功能有所改善;③顯效:疼痛及腫脹顯著減輕,同時膝關節功能明顯改善;④痊愈:疼痛及腫脹完全消失,同時膝關節功能恢復正常。
兩組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治療前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對照組治療前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兩組治療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治療前與治療34 周后兩組VAS 評分比較( ± s,分)

表1 治療前與治療34 周后兩組VAS 評分比較( ± s,分)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 t P對照組治療組30 30 10.001 16.081<0.01<0.01 tP 7.18±1.05 7.13±1.21 0.171>0.05 3.12±1.96 1.38±1.54 3.823<0.05
兩組治療前疼痛、僵硬度、日常功能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治療前后疼痛、僵硬度、日常功能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治療前后疼痛、僵硬度、日常功能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疼痛、僵硬度、日常功能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1 至表2-4。
表2-1 治療前組間WOMAC 量表評分比較( ± s)

表2-1 治療前組間WOMAC 量表評分比較( ± s)
注:組間比較,治療前均為P >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組別 例數 疼痛 僵硬度 日常功能對照組治療組30 30 tP 7.00±1.14 7.00±1.20 0.000>0.05 5.62±1.10 5.74±1.12 0.418>0.05 45.68±5.42 44.78±5.89 0.616>0.05
表2-2 對照組治療前后WOMAC 量表評分比較( ± s)

表2-2 對照組治療前后WOMAC 量表評分比較( ± s)
注:對照組,治療前均為P <0.05,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組別 例數 疼痛 僵硬度 日常功能對照組45.68±5.42 20.15±10.69 11.667 0.000治療前治療后30 30 tP 7.00±1.14 2.95±1.41 12.234 0.000 5.62±1.10 3.14±1.41 7.596 0.000
表2-3 治療組治療前后WOMAC 量表評分比較( ± s)

表2-3 治療組治療前后WOMAC 量表評分比較( ± s)
注:治療組,治療前均為P <0.05,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組別 例數 疼痛 僵硬度 日常功能治療組44.78±5.89 13.29±9.31 2 219.737 0.000治療前治療后30 30 tP 7.00±1.20 1.42±1.21 17.934 0.000 5.74±1.12 1.59±1.05 14.806 0.000
表2-4 治療后組間WOMAC 量表評分比較( ± s)

表2-4 治療后組間WOMAC 量表評分比較( ± s)
注:組間比較,治療后均為P <0.05,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組別 例數 疼痛 僵硬度 日常功能對照組治療組30 30 tP 2.95±1.41 1.42±1.21 4.510<0.05 3.14±1.41 1.59±1.05 4.829<0.05 20.15±10.69 13.29±9.31 2.651<0.05
治療后4 周,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3.33%,高于對照組的73.33%,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n(%)]
目前中西治療方面,西醫保守治療如口服非甾體類止痛藥物、腎上腺皮質激素類藥物局部封閉等,有一定療效,但不良反應較多,而手術治療如膝關節鏡手術或膝關節表面置換,療效較好,但費用昂貴,無法廣泛開展。中醫治療以活血通絡、溫經散寒為主,分內、外治法,包括中藥內服外敷、針刺、艾灸、按摩等,對于改善臨床癥候,保持膝關節主要功能,提高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8]。
蜂針既有穴位經絡效應,又有蜂毒抗炎、鎮痛、調節免疫等藥物作用,同時其繼發局部充血、紅腫、膚溫升高也兼具溫灸效果[9]。所以,蜂針是針、灸、藥三效合一的復合型療法。雖然蜂針存在過敏可能,但目前在臨床上已經擁有較為完善的預防及處理方法[10]。因此,蜂針療法已經成為目前臨床上不可或缺的一種重要中醫療法。
中醫學認為膝骨關節炎屬于“膝痹”“骨痹”范疇,其發病因素多為風、寒、濕三邪侵襲,其基本治則是祛風、散寒、除濕。蜂毒,性味辛、苦、平,歸肝、肺經,功能祛風除濕止痛。蜂針除了藥物作用,還有溫灸效果和穴位經絡效應,因此蜂針完全具備祛風、除濕、散寒之效。本研究中以局部取穴(阿是穴)為主,同時配合梁丘,血海,足三里等穴,既有對整體氣血、經絡的調節作用,又有針對膝關節的局部治療作用,整體與局部的結合,大大增強了治療效果。本研究發現,蜂針治療膝骨關節炎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能顯著降低疼痛程度、改善關節活動、提高日常功能?,F代研究證明,蜂針療法在骨關節病方面擁有其獨特的、顯著的療效[11]。
綜上所述,蜂針療法治療膝骨關節炎療效確切,具有鮮明的“簡便廉驗”中醫特色,可重復性高,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