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曉娟
(新疆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新疆 昌吉 831100)
一直以來大學生都存在著光環效應,社會對于大學生寄予了較高的期望,把其定位為高等優秀人才,大學生在自我認知上也受到光環效應的影響,形成趨于理想化的價值取向。但是社會形勢的快速變革,政治形勢的多變,多元化思想浪潮的沖擊,以及社會就業的焦慮,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了較多的問題。高職大學生處于一個更為尷尬的境地,教育改革使得高等教育成為普惠教育,高校的擴招使得大學生人數越來越多,沒有考上本科的高中生,退而求其次選擇了高職院校,存在著較大的心理落差,產生了自卑、自我放棄、焦慮等諸多心理問題。
心理健康問題是當今社會的普遍性問題,在社會多元化思想的沖擊下,傳統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都被撼動,幸福感缺失,焦慮感增加困擾著社會大眾,由此而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大學生作為社會一份子,自然也受到社會氛圍的影響,而且一直處于光環效應中的大學生,在面對現實殘酷的競爭和壓力時,難免會滋生出更多的心理問題。
高職院校在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背景下,獲得了快速的發展,與本科學歷相比,高職大學生的學歷光環被弱化,生源素質越來越參差,在與本科大學生的就業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于是高職大學生普遍存在著缺乏自信、消極迷惘的心理問題。此外在學生個人的成長過程中,難免還會存在著因為家庭因素、社會因素、學校因素等造成的個性心理健康問題。比如學校環境因素,對高職大學生造成的心理問題,如專業選擇不當造成的厭學心理問題,如對專業發展前景缺乏信心,造成的焦慮危機心理問題,如大學生活不適應引發的心理問題,如社交恐懼、孤獨感等。總之在當前社會背景下,高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容忽視,由于心理問題而導致的社會問題不斷增多,需要強化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1]。
隨著社會技術人才的缺失,在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高職教育都將會是國家技術人才的主要輸出地,將有越來越多的高中生,在畢業后進入高職院校,并在畢業后進入各個行業領域承擔重要的社會職責。他們的心理素質如同他們的專業技能一樣重要,有必要通過心理健康教育,使其具備穩定的情緒,健全的人格,以及強大的抗挫能力,從而更好地發揮自身的價值,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積極心理學的研究,以主觀幸福感為研究核心,以塑造積極心理品質為目的,對高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切實的指導性和積極的建設性。在前面的觀點中,筆者論述了當前高職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積極心理學,不但要修復這些心理問題,還要通過心理建設,構建健康的心理品質和行為模式,從而塑造整個學生群體的健康心理品質。
積極心理學與傳統的悲觀主義心理學不同,它繼承了科學心理學和人本主義的核心思想,從人性的積極方面出發,幫助人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質和良好的行為模式,而并非單純的對人的心理問題進行修補,更傾向于積極的預防和建設。積極心理學以健康的、正常的普通人為研究對象,與傳統心理學對有問題的人進行研究不同,從人性的優點出發,而并非從人性的弱點出發。并對傳統消極心理學,秉持批判與繼承的態度,彌補了心理學在正常人心理研究上的空白。通過對心理問題的預防,塑造個體內部的心理健康,發揮人類自身對于心理問題的抵御力量,培養出積極的心理品質,通過研究積極心理品質形成的途徑,指導實施干預手段,幫助人們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質。積極心理學,使心理學專業的發展得到了突破,補充拓展了傳統心理學,從而也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更加的成熟[2]。
積極心理學視域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需要從以下兩方面來實現,一是培養學生積極的認知品質,積極心理學從人性的優點出發,來構建個體的積極體驗,學生在經過積極心理學教育后,可以發現自身的潛力和優勢,從而對自身進行更加積極的認知和定位,這樣就實現了對高職大學生潛能的挖掘,不但解決了很多在學生缺乏自信的問題,還養成了積極的認知品質。二是培養積極的情感品質,通過積極心理學健康教育,使高職大學生體會到榮譽感、成就感、存在感、責任意識等,使之明辨是非美丑,感悟各種情感美德,追求精神上的提升,遠離低級趣味,體味人生中的真善美,提升主觀幸福感,不但解決了幸福感缺失的問題,還構建了健康的行為模式[3]。
隨著高職教育的不斷發展和完善,高職心理健康教育已經初步構建的教育體系,教育的重點主要是心理健康的提升,以及對人際關系的干預,這使得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趨向于專業化,但是在具體的運行中,還存在著以下的缺陷:
高職的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模式較為單一,主要是通過課程教學的方式開展,輔助心理咨詢的方式,整個教育過程中,學生都較為被動。首先課堂的宏觀教學,并不能切實的解決學生群體的共性問題;其次課下的心理咨詢,接受咨詢的教師或者專家,又與學生存在著距離感,并不能切實的解決學生的個性問題。因此高職心理健康教育,并沒有實際解決學生在學習、生活、人際交往、情感、就業、家庭方面的心理問題,無法對學生的心理成長做出有效的指導[3]。
就目前高職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來說,更多的是集中在對學生的就業指導,專業認知、擇業導向、就業預期、就業適應等方面,但是對于學生適應校園生活、進行人際交往、調控自身情緒、科學自我認知、戀愛家庭等方面,并沒有開展充分的心理教育,這就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較為片面,只能解決學生的部分心理問題,并不能對高職大學生的整體心態,進行積極的改善,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并不顯著,學生也缺乏參與的興趣,流于形式主義。以目前的高職大學生來說,都00 后的學生,這一代人從小的成長環境較為優越,自我中心意識更加明顯,在離開家庭環境,融入大學集體生活后,會有明顯的不適應,孤獨感、人際交往困難,激烈的競爭壓力,脆弱的心理承受能力,都使他們容易產生心理問題。但心理健康教育中,較少的涉及到這些內容,即使有所涉及,空洞的理論知識也難以引起他們的興趣,從小在網絡中長大的他們,視野較為開闊,沒有一定的教學水平,也難以引起他們的重視[5]。
積極心理學指導于高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就要從教育目標上發生變化,以往心理健康教育的焦點,放在了對學生心理問題的修復上,教育內容較為單一,教育目標是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而積極心理學則不同,教育的焦點放在了學生的心理需求上,通過挖掘人性的優點,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來建設健康的心理品質和良好的行為模式,從而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因此教育目標也要發生變化,教育目標要定位于培養學生的健康心理品質和良好的行為模式,對學生群體的良好心理品質進行挖掘,開發學生的心理健康潛能,從而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自我認知能力,形成積極的認知品質和情感品質。
在積極心理學的指導下,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要從學生的心理需求出發,對教學內容進行完善,使教育內容覆蓋學生人際交往、職業道德、個人美德、積極情感、審美情趣等方方面面,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6]。
首先,要培養積極的認知品質。使學生可以認知到自身的積極品質,挖掘自身的優勢,開發自身的潛能,可以正確的認知自我,接受自我,明確自身的生活目標,可以感受到獨立,感受到生活的意義,感受到成功等,從而可以消除學生群體中存在的自卑、沮喪、焦慮、迷惘、抑郁等不良情緒和心理。同時也使學生積極的認知與他人的關系,重視人際關系的建設,并可以與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在需要幫助時可以獲得別人的支持,在有能力時可以提供幫助給別人,從而可以更好地應對學習和生活中的壓力。
其次,要培養學生積極的情感和情緒。使學生獲得各種積極的心理體驗,諸如自豪感、欣慰感、滿足感、驕傲、愉悅等,使這些積極的情感,來拓延學生的知行能力,增強學生的個人資源,如智力、體力、健康、社會協調性等,以幸福感為核心,使學生從各種積極的情感體驗中,獲得正能量,提高學生的心理品質[7]。
首先,教學的形式要創新,結合00 后高職大學生的成長背景,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學模式,提高心理學教育的時代性,并引進各種貼近大學生生活的案例,對學生的實際生活進行指導。注重實踐活動的開展,可以通過角色扮演、集體演講等實踐活動,來發展學生的積極認知,從而形成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其次,充分發揮心理咨詢的作用,對個性化的心理問題,進行積極的干預,從而切實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實際效果。針對學生的個性心理問題,進行針對性的心理輔導,使高職大學生可以發現自身產生心理問題的根源,然后通過積極的措施進行干預,使學生增強個體抵御心理問題的能力,從積極的情感體驗和認知品質中,獲得自我肯定和自我欣賞[8]。
再次,建設良好的校園風氣,營造積極的校園成長環境。鼓勵學生參與各種社團活動、沙龍文化,積極開展各種體育鍛煉、文藝比賽、演講辯論、晚會表演等活動,為學生提供人際交往與展現的平臺,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和體驗。積極創建寢室文化,以寢室為單位,開展各種交流活動,為學生創造健康的心理環境。
高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已經成為一個較為嚴重的問題,需要重視心理健康教育,正視高職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在發展特色職業教育的同時,也完善對高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過積極心理學健康教育,來構建心理健康的防線,使學生擁有積極的認知品質和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心理品質和行為模式,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