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傳樹
(福建船政交通職業學院 土木工程學院 福建福州 350007)
作為一種便捷的交通工具,地鐵給城市人民出行帶來極大的便利。截止2020年8月,我國內地已有38個城市運營地鐵,里程達6291 km(表1)。根據我國城市的發展趨勢,區域中心城市圈的建設,必定帶來區域中心城市的崛起,以及周邊城市的發展,使人口、經濟向區域經濟中心城市聚集。可以預見,未來幾年,我國將有更多城市參與到地鐵建設中來。

表1 截至2020年8月的各大城市地鐵通車里程
然而由于地鐵建設工程具有隱蔽性、復雜性等特點,地鐵施工過程安全事故頻發。據不完全統計,從2003年~2019年這17年間,我國地鐵施工共發生225起安全事故,造成了巨大的損失。本文事故案例采集雖為不全面,但仍可從不同的角度探尋地鐵建設事故潛在的發生規律[1-3]。
地鐵施工安全事故的頻繁發生,使人們深刻認識到,風險管理研究工作有待于進一步深化。
本文收集了2003年~2019年這17年間城市地鐵施工階段發生的安全事故,不包括地鐵運營期間發生的事故。事故案例來源主要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以及新聞媒體報道和公開發表的文章等。
事故數據分析主要采取按事故特征統計分析,包括事故發生地、發生時間及事故發生的嚴重程度等;工具主要包括柱狀圖、餅圖、趨勢圖和表格等。
按照事故發生年份統計事故發生頻數,分析事故發生數量與事故年份之間的關系,如圖1所示。

圖1 事故發生年份與發生頻數關系圖
根據統計結果,2003年~2009年,我國地鐵施工事故呈增長趨勢,在2009年后,隨著地鐵施工風險管理法律法規相繼出臺,事故頻數有所下降,安全管理初見成效。但2015年之后,由于地鐵建設城市增多,在建線路逐年增加,事故又呈現出增長趨勢。總之,地鐵施工事故發生的頻數與在建規模、地方安全管控力度和國家出臺的法律法規息息相關。
按照事故發生地統計事故發生頻數以及百公里事故數量,如圖2所示。

圖2 事故發生地與事故頻數關系圖
根據統計結果,從事故基數分析,地鐵施工事故主要集中在一線城市,如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等地,占總事故的58%,這主要與這些城市地鐵建設時間、建設規模有關。但隨著地鐵建設的城市增多,出現地鐵施工事故的城市越來越多,約占營運城市數的80%。換言之,每新增一個地鐵建設城市,就有80%的概率至少發生一起的地鐵施工事故(一般事故、較大事故、重大事故和特別重大事故均有可能)。對于第一次介入地鐵建設的城市而言,施工過程的安全管控、施工預警尤為重要。
同時,根據百公里發生事故數量分析,佛山、深圳和貴陽3個城市的百公里發生事故數排在前三位,分別為9.30、8.87和8.55。因此,在后續的建設過程中,更需要注重施工過程的安全風險管控。
參照《企業職工傷亡事故分類》(GB/T6441-86)[4],對225例施工事故進行分類統計,統計結果如圖3、圖4和表2所示。

圖3 事故類型柱狀圖

圖4 事故類型餅圖
根據圖3、圖4和表2可知, 2003年~2019年地鐵施工發生的事故分別為爆炸、車輛傷害、觸電、高處墜落、火災、機械傷害、起重傷害、坍塌、透水、物體打擊、中毒以及其它等12種類型事故。其中,坍塌、物體打擊、高處墜落3種事故類型約占2/3,是地鐵施工最常見的3種事故。另外機械傷害、車輛傷害、起重傷害和觸電4種事故在地鐵施工過程中比較容易發生,占比分別為5.78%、5.78%、4.44%和4.44%。根據統計結果表明,坍塌事故是我國地鐵施工所面臨的最主要事故類型之一,占比37.78%,在施工過程中需要重點、有針對性采取防范措施。

表2 事故類型統計表
依照《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根據事故造成的人員傷亡或者直接經濟損失般劃分等級,分別為特別重大事故、重大事故、較大事故和一般事故[5]。
將2003年~2019年事故數據按照上述事故等級統計,結果如表3和圖5所示。

表3 事故等級統計表 起

圖5 事故等級柱狀圖
上述統計表明,地鐵施工事故89.78%是一般事故,其次是較大事故,占比8.4%。雖然重大事故和特別重大事故相對較少,但一旦發生將是災難性的,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工期延誤和社會影響都將無法衡量。
統計結果表明,在2003年~2019年期間發生的225起地鐵施工事故中,出現人員死亡的案例有176起,占比78.22%,相當于平均每1.28起事故中就會出現一起人員死亡事故,如圖6所示。同時,在這176起人員死亡案例中,人員死亡總數285人,相當于每起人員死亡案例中,平均有1.62人死亡。

圖6 事故死亡人數統計
將2003年~2019年地鐵施工每年發生的事故次數與死亡人數進行對比分析,統計結果如圖7所示。

圖7 事故次數與死亡人數分析圖
由圖7可知,2008年之前,每年的死亡人數略低于事故發生的頻數,2008年劇增。主要原因是當年杭州地鐵發生了一起重大事故,單次事故造成21人死亡。2012年后,死亡人數和事故次數發展趨勢相同,事故次數越多,死亡人數也越多。
將2003年~2019年地鐵施工事故類型與死亡人數進行對比分析,統計結果如表4所示。
由表4統計可知,坍塌事故導致人員的死亡人數最多,單次死亡人數中,機械傷害、爆炸、起重傷害和坍塌四類事故排在前四位,分別為1.77、1.67、1.50和1.44,是事故預防的重點,如圖8所示。而坍塌事故是重中之重,不僅發生次數多,死亡人數多,單次死亡人數也較高,是需要重點控制的事故對象之一。

表4 事故類型死亡人數統計表

圖8 事故類型死亡人數關系圖
將2003年~2019年地鐵施工事故類型與事故等級進行統計分析,結果如表5所示。

表5 事故類型與事故等級關系表
統計結果表明,坍塌事故中,高等級事故最多,有12起較大事故、1起重大事故和1起特別重大事故,不僅事故數量多,事故等級也最高。
由上述統計分析可知,地鐵每增加100 km里程,大約發生3.6起施工事故,大約有4.6人因施工事故而死亡。根據目前城市地鐵規劃獲批情況來看,保守估計在2025年末,城市地鐵營運里程將達到10 000 km,較2020年末新增近4000 km,故可以推斷,在未來五年地鐵施工事故仍將頻發。同時根據地鐵施工事故統計分析可知,地鐵施工過程中,坍塌、物體打擊和高處墜落是最為常見的事故類型,其中坍塌是最為主要的事故類型之一。
針對分析結果,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加強人員安全管理,增強安全風險防范意識。根據海因里希安全法則,88%的安全事故是人為因素導致的。因此,需要加強施工人員、現場管理人員的安全知識和技能知識培訓,建立科學的作息制度,合理的安全獎懲激勵機制。
(2)在認真研究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資料的基礎上,進行必要的有針對性的地質補充勘探,加強地下管線和不明障礙物的排查,消除隱患。
(3)施工過程中,加強安全風險管控。一方面制定科學合理的實時監測方案,及時對監測數據做出反饋,制定針對性措施;另一方面,制定風險分級管控與隱患排查體系,推進安全事故預防工作信息化、動態化,提升企業安全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