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嵐
(深圳市龍崗區橫崗六約學校,廣東 深圳 518115)
科學文化技術的發展,推動了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隨之而來,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不斷改善,對審美藝術的需求也逐漸多元化。而文化建筑作為城市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建筑環境藝術的設計更是現代城市文化建筑藝術魅力的有效展現。同時,人們對文化藝術審美的不同追求,也造就了人們對現代文化建筑環境藝術設計的不用審美需求。因此,為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加強對文化建筑環境藝術設計進行豐富和拓展,提高城市文化建筑設計的藝術性和美觀性也變得越來越重要。
文化建筑展示了一個國家政治經濟文化水平,文化建筑質量的優劣也會影響到國家的文化形象,因此,為了提升我國的文化建筑質量水平,還要加強對文化建筑進行環境藝術設計,改善城市文化建筑的審美狀況[1]。而文化建筑環境藝術設計創作的靈魂是審美,對于文化建筑設計師而言,提升自身的審美藝術水平,了解社會大眾的審美心理,對創作優秀的文化建筑環境藝術設計作品有重要意義。
審美心理除了感覺、知覺和思維、聯想外,還包括情感和意志等方面。而環境藝術設計是一種基于建筑環境審美的藝術再創造表現形式,它是人們追求美的創造性活動。因此,文化建筑環境藝術設計的審美要符合大眾的審美心理,具有發散的信息傳達性、模糊的文化傳達性和審美知覺視覺直觀性等審美心理特征。
文化建筑因為要滿足人們游玩、參與等需求,具有一定的廣泛性。常見的文化建筑如:游樂場、展覽館、音樂廳和博物院等。除此以外,還包括一些名勝古跡或是歷史遺跡等場所。環境藝術設計是在環境要素的基礎上,將相關的環境、藝術理念融入文化建筑的內部結構和使用功能中,凸顯文化建筑環境的美觀、舒適性。
從使用功能上看,文化建筑承載著文化教育的功能,環境藝術設計又是發揮其功能的基礎。而文化建筑的根本是為了滿足人的需求,達到建筑內、外部結構與環境的相互協調、有序。因此,文化建筑的環境藝術設計,還要從審美藝術心理上著手,展現文化建筑的藝術魅力。從環境藝術設計的思路上,強化文化建筑環境藝術設計的理念[2]。而且,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文化的發展,文化建筑環境藝術設計對設計師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在文化建筑環境藝術設計中提升藝術審美水平,展現文化建筑的文化價值,也成了當前文化建筑環境藝術設計領域的發展趨勢。
文化建筑環境藝術設計對文化建筑的審美觀賞意義一直都比較重視,因此,文化建筑環境設計的居室、色彩是否和諧,美觀,能否帶給受眾良好的審美體驗和心理需求,還取決于文化建筑環境設計的審美觀賞意義。而文化建筑環境藝術設計的審美觀賞性,與人們看到文化建筑后產生的心理滿足感是成正比的,所以,文化建筑環境藝術設計的使用功能如果存在問題,也會影響文化建筑的審美觀賞性,從而降低人們對文化建筑環境藝術設計的評價[3]。
文化建筑環境藝術設計是為人服務的,作為文化建筑的使用者,文化建筑環境藝術設計的使用功能,需要滿足人們對文化建筑的精神和文化情感需求。因此,在進行文化建筑環境藝術設計時,還要堅持“以人為本”和貼近生活的設計理念,保障文化建筑的廣大受眾可以感受到文化建筑的環境藝術審美,獲得精神的審美享受。
由于社會群眾的審美趣味不同,會導致文化建筑的環境藝術設計帶給受眾的審美體驗也不一樣,因此,文化建筑的環境藝術設計還要根據受眾的審美心理需求,及時進行創新性的設計,給受眾眼前一亮的新穎感,引發公眾深思,使受眾產生更多的心理感受。另外,文化建筑的環境藝術設計需要能夠與社會公眾進行互動和交流,從而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和交流。讓文化建筑環境藝術設計跨越時間和空間的阻礙,獲得不同的審美體驗和感受。
目前,隨著審美的多元化,社會公眾不僅要求形體造型具備完整、協調性,還開始對形體造型的變異造型產生濃厚興趣,并由此引發新的時尚潮流。因此,在進行文化建筑環境藝術的造型設計時,還要對社會受眾的具象和抽象聯系需要進行認真分析。文化建筑環境藝術設計的色彩會受到各種影響因素干擾,從中我們看到文化建筑環境藝術設計的時尚發展趨勢,及其背后所折射出的社會與民族心理。而且,當前社會公眾對色彩多樣化追求的審美心理變化,強調文化建筑環境藝術設計要突出色彩對比,通過色彩帶來的視覺沖擊來滿足公眾的審美需求。這種強烈的色彩對比效果也是現代文化建筑環境藝術設計的創新,能更好地傳達出現代文化的特色。
目前,文化建筑環境藝術設計為順應社會文化發展的多元化趨勢,雖然在設計規則時可以更加隨意、靈活一些,但依然要遵循美學發展規律,迎合公眾的審美需要。在社會公眾審美心理不斷發生變化的過程中,傳統的文化建筑環境藝術設計被重新定義。另外,因為受到多元文化的影響,公眾審美水平和價值理念等都會發生很大變化,文化建筑環境藝術設計者還要抓住機會,充分發揮文化建筑環境藝術設計的詞語功能,使其表達更加多樣化,為受眾提供全新的審美體驗,激勵受眾不斷進行探索,形成共鳴。而且,在進行文化建筑環境藝術設計工作時,要盡量營造出模糊不清的語境,同時盡可能從不同方面滿足受眾的審美需求,給受眾更多想象的審美空間。
現代藝文化建筑環境藝術設計作品的交互性,要求其在創造時可以進行雙向和實時性的互動交流,以便形成系統化的網狀框架。在此系統結構的基礎上,設計師和受眾可以進行對話,從而避免以往單向的信息流動狀況,可有效提升受眾的權利與地位。
審美文化的主要表現在于對審美意境和精神層面的追求,文化建筑的室內環境藝術設計要保證其娛樂性和美觀性的使用功能,滿足社會公眾的審美需要[5]。但因為美學中充斥著諸多公眾事物,導致公眾的審美標準逐漸模糊化,而文化建筑室內環境藝術設計在表現形式上利用現代科技展示出審美意象的規則化符號,既可以凸顯文化建筑室內環境藝術設計的娛樂性,又能將文化建筑室內環境藝術設計的高雅與世俗完美地融為一體。
隨著社會的發展,公眾意識形態也在不斷變化,現代文化建筑環境藝術設計幾乎成了體塊、色彩和線條等造型藝術。建造技術作為室內環境藝術設計的重要設計方式,具有一定的審美含義和美學屬性,以燈光照明為例,在環境藝術設計過程中對其態度變得更為積極,不僅要實現照亮環境的功能,還要營造一個更好的光氛圍。當前,文化建筑室內環境藝術設計理念的變化,使得挖掘審美潛質在室內環境藝術設計中變得更加重要,并且在解讀文化建筑期間實現了再創造。
現代社會發展推動人類社會文明的進步,導致公眾的思想觀念發生重大轉變,人們的精神追求層次也不斷提升,而文化建筑室內環境藝術設計的審美標準也不再單一,從傳統的審美參考標準,逐漸發展為多元化的審美。而且,社會公眾對現代文化建筑室內環境藝術設計提出了更高要求,希望可以從中感受到人類純真、質樸的審美理念和審美意義。另外,因為審美和文化的圖像化轉變,室內環境藝術設計審美也走上了泛視覺化的發展道路,不僅要求室內環境藝術設計具有視覺沖擊力,還需要引起公眾的共鳴,使公眾獲得視覺多樣化的審美體驗。
結束語:文化建筑環境藝術設計的服務對象是社會公眾,這一點要求設計審美心理要緊跟時代潮流的發展,在重視研究設計方法的同時,還應結合環境設計整體和大眾審美需求,充分發揮環境藝術設計信息傳達的發散性和文化傳達的融合性,給公眾帶來更好的審美體驗,從而促進現代文化建筑環境藝術設計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