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峰
(吉林省雙遼市柳條鄉中心小學校,吉林 雙遼 136415)
小學語文教育特點明顯,學生思維成熟程度不高,無法正確判斷價值觀和學習觀,此外教師對課堂教學的整體把控存在諸多問題,如教學方式單一、形式單一、缺乏趣味性等。這些問題都可能會導致小學生失去對語文科目的興趣,產生厭學心理或者是無法吸收知識。這些都會影響語文教學效率。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需要找到有效的方式方法來提高教學效率,在滿足教學任務的前提下調動起學生的自主性,從而達到教學事半功倍的作用。
當前許多教師的教學模式未與時俱進,仍然使用教條型的模式,例如生字默寫、課文朗讀并布置課后作業等。在單節課時的教學中,學生往往處于一個被動狀態。一方面缺乏主動參與、主動發現、主動解決問題的積極性,不愿意參與課堂教學,另一方面喪失對語文學科的興趣,容易分散注意力,養成不好的學習習慣,影響知識吸收和掌握,產生消極態度。
相較于其他科目,小學語文是一門充滿不確定性的學科,可選擇的教學方式較多。當前語文課堂教學方式仍然單一,即使多媒體技術、信息技術已經基本普及各學校,但是教學方式更新速度卻沒有與之匹配,沒有加以利用教室配備的信息設備。除此之外,擁有豐富經驗的高齡化教師盡管本身已經形成系統的教學流程,但無法完全掌握先進的信息設備,也無法利用互聯網技術為學生打造沉浸式課堂。再者,學校也很少組織相應培訓,教師主動學習積極性也不高。這些都會阻礙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小學語文更注重語言能力和思維模式的培養,是學生成長的初步階段,因此小學語文教學要融入啟發性的引導,幫助學生自發性的展開思考。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容易忽略這一部分,只將知識完整的闡述或展示出來,并沒有用一定的方法引導學生去自主思考,思考知識的前后邏輯性和關聯性。這樣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學生學習更加困難,從而阻礙教學的整體流程性。
語文教師的教育理念決定課堂效率。當語文教師的教育理念較先進時,其更倡導自主、合作、探究,會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特點。如果教師的理念還停留在應試教育,更傾向于單向式教學和嚴格嚴厲的管理方式,會導致學生逐漸進入機械跟隨的角色地位,不利于主觀能動性的養成,也會破壞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親密感和情感橋梁,從而產生抵觸、厭惡心理。此外,語文教學形式多樣,各類型方法已經足夠完善和成熟,在實際教學中假如教師能夠融會貫通,將多種方法根據實際情況加以靈活運用,會讓課堂有良好反應。再者,是否能夠熟練的應用信息技術和設備,也是影響課堂教學效率的一大因素。
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欲望、學習自信程度,均影響著在課堂上對語文的態度,也決定著教學輸出的轉化效率。若學生對語文興趣低,易出現交頭接耳、分神等情況。所以,語文教師想要提高教學效率,能否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至關重要。
小學教育中不同年級的學生思維成熟不同,要根據不同年齡段、不同年級的學生采取針對性的措施進行教學。一二年級的學生剛剛由幼兒教育階段步入小學階段,接受能力、智力發育程度不高,這個階段的教學重點應該放在基礎拼音、字、單詞的教學上,并開展部分《看圖寫話》等基礎寫作訓練,此外還應加入簡單古詩文教學,使其對古文有基本概念和邏輯,了解詩歌大意。如《詠鵝》《靜夜思》等古詩。三四年級的學生已經在學習方面有一定的自覺性,形成一定的自制力,理解學習目的,并能夠產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在語文能力方面,掌握了語言的基本邏輯、基本的寫作能力、基本的語感能力。這個階段的學生,要著重培養感知能力和情景想象能力。五六年級的學生,思想已經基本成熟,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都有明顯進步,這個階段的學生要注重整體培養,提升整體能力。要加入一些有難度的文章解析、主題寫作、篇章閱讀。針對性教學根據不同年級的特性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布置不同的任務,設定不同的目標,旨在分化式教學提高效率,避免出現越級培養或者降級培養,最大程度上保證的課堂教學目標清晰,學生整體培養任務一致。
當前課堂教學模式大多采取教師一人在講臺上授課,學生安靜聽講的模式,這與語文教學中為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初衷相違背。適當加入小組協作方式,一方面增強學生間的溝通和交流,培養團隊協作能力和表達能力,促進彼此思維間的碰撞,產生對課堂知識不一樣的看法,激發辯證思維;另一方面,小組協作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由教師主導課堂的模式,變為學生主導課堂,教師成為節奏的掌控者。比如在古詩《贈汪倫》中,教師可以鼓勵同學之間展開討論交流,分析當時的主人公是以什么樣的心情和心態寫下這首古詩,感受作者在創作時的寫作手法,展開情景想象,幫助學生融入當時的送別場景中去。學生之間可以互相交流心得,分享各自的感受。這相比較于教師一人授課,將會更豐富、更有層次感。
現代科技的發展,以及物質水平的提高,校園基本完成了信息化建設,教室也均配備了多媒體設備,教師應該加以利用,打造出沉浸式語文教學課堂,幫助學生身臨其境,不自覺地進入教師的教學節奏,感受課文情感或文章人物經歷。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多媒體電子設備,例如使用豐富的幻燈片、截取電影片段,也可以挑選與課文契合的影視劇片段讓學生進行配音展示、情景模擬,從而改變單一的教學形式,從“視覺、聽覺、觸覺”多角度打造課堂,充分營造濃厚的課堂教學氛圍,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例如,在課文《生命》教學中,為了讓學生能夠充分感受到生命的頑強、意志的強大,幫助學生感知這篇課文的主題思想,可以播放心臟跳動的動畫,或者小草在石壁中發芽的動畫,帶領學生感悟生命力,更好地領會文章。再例如,在課文《青花》的教學中,展現的是父子間的情感故事,這對于小學階段社會經歷不足的學生來說,理解親情還比較困難。再加上不了解有關于青花瓷的知識,市場上青花瓷手工制造業的衰弱和不流行,導致學生對課文整體感知就不充分。所以,教師在這種情況下,就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收集相關的素材、資料,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現青花瓷的外觀、藝術美學,或者文化內涵、制作流程、歷史故事等,在學生能夠充分了解青花瓷之后,便能理解文章中的情感故事,用新奇的視角去學習課文和參與學習,加深學習印象,提高課堂互動性,更能夠提高整體教學效率。
使用信息技術教學相較于傳統課堂有很大區別,需要具備一定的技術使用能力。倘若教學自身不擅長使用信息化技術開展教學,那么網絡教學資源的效能無法被釋放。因此,一方面教師要加強自我提高,擅于在網絡尋找教學資源和授課素材,并能夠結合到教學流程中去,同時要懂得結合教學需求開展篩選,為課文匹配合適的素材,全面提高網絡技術應用水平。另一方面,學校要組織相應培訓,從當前教師團隊中挑選優秀人才開展培訓,傳授相應技巧并加入考核機制,鼓勵教師多使用現代化技術。還可以聘請外部講師組織專業化培訓,講授如何利用網絡資源運用到實際教學場景,幫助學生在趣味中掌握知識。當然也應該認識到,盡管信息技術相對成熟和完善,但課堂教學仍然需要依據現有教材,通過教學資源和素材的整合,達到效率的最大化。
教師要突破單向灌輸式教學,更多地引導學生開展自主思考,做好橋梁紐帶作用,和學生開展溝通。一方面要做好生活化場景應用,例如在圍繞“制度規則”開展主題寫作時,要避免闡述成人社會中法律、契約等概念,而是應該導入班級規定、校園規定等符合學生日常生活場景的概念,幫助其更好地理解主題,能夠以自我角度開展寫作。另一方面,要啟發式引導,例如在《神筆馬良》教學中,不應該單純地布置朗讀、背誦等作業,可以與學生展開討論,如“馬良不肯用筆為縣令畫畫,你覺得是對的嗎”,給予學生思考時間,與學生建立互動關系,營造輕松、活躍的教學氛圍。
結束語:當前,小學教育已經越來越被重視,如何把握好學生學習的起點,幫助其夯實基礎,成了許多教育者思考和研究的話題。小學語文教學作為其中的一部分,也應該充分思考。在當今信息化水平如此高的情況下,如何利用豐富的教學資源設計出優秀的課程、打造好優秀的課堂,需要我們從細節出發,著眼于小處,不斷探索和鉆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