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芳
(四川民族學院,四川 康定 626001)
石渠縣民族寄宿制中學地處金沙江畔的“石渠小江南”的洛須鎮,“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創辦于1901 年,坐落于川、藏、青的交界處,距縣城75 公里,學校占地面積68.4 畝,海拔3200 米,該校前后經歷四次校址搬遷,該校的民族教育發展歷史悠久,民族文化傳承的氛圍濃厚,學校的科學管理模式新穎的辦學理念,大膽吸收現代教育的優秀成果,根據該校的實際情況,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爭創一流寄宿制標準化管理示范學校”的辦學宗旨,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基本形成了適合本地區經濟發展需要的民族教育體系,為民族地區的經濟繁榮、文化進步培養了大批的優秀人才。在上級部門和兄弟學校的關懷和鼎力扶持下,在學校領導的勵精圖治與教師們的默默奉獻下,成了“甘孜州寄宿制管理示范學校”“甘孜州先進學校”“石渠縣先進學校”“石渠縣平安創建活動達標單位”等榮譽稱號,并在2016 年榮獲科普示范學校,同年定向招生47 人,2020 年榮獲“五四”紅旗團支部稱號等一系列殊榮。
民族地區的教育由于受地域、環境等因素的影響,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產生的具有洛須特色的寄宿制教學模式,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受到廣大農牧民群眾的歡迎,這種教學管理模式是目前民族地區發展教育,培養民族人才的一個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徑,是發展民族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要實現這一目標,教育教學是關鍵,因此,石渠縣民族寄宿制中學為了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突出寄宿制教學的辦學特色,更好地完工作目標,完成教育教學任務,使學校教學質量、辦學效益和社會聲譽得到大的提高,制定出了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逐步加強和不斷完善教育教學工作。
石渠縣民族寄宿制中學服務范圍為石渠縣洛須鎮為主的8 個村和1 個社區,現在逐漸發展為全縣乃至周邊藏區的學生,從原來的50 余名學生發展到現在的810 余人,學校共設立初中班級18 個,含初中一、二、三年級。2020 年石渠初中考高中階段招生統一考試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參加中考的學生共310 名,石渠全縣前50 名該校占28 名,其中有7 名同學在2020 年度甘孜州中考石渠縣名列前七,700 分以上有3 人,600——699 分有12 人,500——599 分有28 人,400——499 分有67 人。現在學校共有教職工81 人中級教師8 人,本科學歷教師41 人,專科學歷教師31 人,黨員教師17 人,教師結構年輕化。由于近年來黨的民族政策措施到位,當地政府和有關領導部門的關心和高度重視,對該校基礎硬件設施加大投入力度,還有各界關心民族教育的單位和個人都投入大量資金,學校面貌同建校初期相比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如今的石渠縣民族寄宿制中學正成為石渠教育的一面旗幟,實現了“立足洛須,服務四鄉,立足洛須,跨度石渠,走出石渠,放眼全州”,為力爭做石渠教育發展的龍頭學校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學校目前擁有教學樓四幢(其中一幢有學生的藝術教室,教室內有學生學習泥塑、雕刻、傳統織布、繪畫、書法、舞蹈、制作好的農牧民帳篷等的標本等手工,有閱覽室),教師宿舍三幢,學生宿舍四幢,辦公樓一幢,建筑總面積5191 平方米。學校還有各類會議室、實驗室、微機室、語音室、電教室、階梯教室等基礎設施,各班配備“二機一幕”(錄音機、幻燈機、投影屏幕),使課堂教學進入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具備寄宿制中學的相應配套設施。,建立了多媒體教室、光盤播放室和遠程教育數據接收室,現在已正式開始了遠程教育IP 數據的接收。學校在2002 年就被列為中國西部遠程教育及李嘉誠現代遠程教育基點學校,同時,學校作為西部地區遠程教育的式三學校。讓教師成長,讓學校發展,讓學生成才為目標,一直以來不斷在教育教學上屢創佳績。迄今為止,為民族地區的發展輸送了一批又一批的優秀人才。
1.加強學生課外閱讀。教師應該鼓勵和引導學生多進行雙語課外閱讀,內容可以不拘于文學,還可以包括地理、歷史、文化等方面。老師可以根據學生雙語能力的差別靈活選擇閱讀材料。在學生的閱讀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閱讀材料進行有針對性的輔導,講解閱讀技巧。要注重精讀和略讀的配合,對那些比較好的文章可以進行反復閱讀培養語感,對一些課外讀物可適當略讀。通過學生的廣泛大量閱讀,學生能夠提高漢語閱讀能力以及應用能力。2.精心設計教學方法。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良好的語言學習素材,其語言都貼近生活,符合規范的雙語表達方式。因此,這些文章都是學生進行口語能力訓練的良好語言材料,學生也更容易投入到課文的學習中來。要想學生學好。老師就應該精心備課,努力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讓學生投入到學習中,應努力做到教學功能、結構、文化的結合。學生年齡大都偏小,假如他們能學有所用,定能培養起學習積極性和主動精神。因此,通過精心備課來優化課堂教學,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提高雙語教學效率。3.加強教師教育教學水平的提升。為提高教師的教育素養,為教師的教學做好準備性工作,教師首先要從自身的觀念出發,牢牢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從備課、制作課件到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從對好的精品課程的講解,要進行說課、評課,到同行之間互聽,都要不斷進行學習,深化自身的認識,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4.增強民族傳統文化教育。我國幅員遼闊,文化底蘊深厚,千百年來的歷史發展為我國留下了寶貴的傳統文化。而由于語言和地域限制,藏區青少年卻缺乏對我國傳統文化的深入了解。對此,在藏區的漢語文教學中,可利用雙語教學,向學生們滲透我國傳統文化教育。通過結合圖片、視頻等直觀手段,讓學生體驗我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同時增強學生對所有課程的學習,可謂一舉兩得。
寄宿制學校教育也是農村義務教育的一部分,為此,該校正不斷加強和改進寄宿制學校標準化建設的制度、方法,同時還積極借鑒其他寄宿制學校的管理經驗和做法,將學生的成人教育和成材教育有機結合,讓學生在接受現代科學知識的同時,更讓學生學做真人,把良好的行為習慣教育融入教學常規,努力構建學生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長期以來,我國農村義務教育資源布局分散、教職員工水平參差,教學質量難以提升是不爭的現實。數字顯示,2004 年之前,西部地區有一師一校點約9 萬個,占全國校點的80%以上;一些高山、高原、高寒及牧區、半農半牧區和荒漠地區,80%左右的初中生、50%左右的小學生需要寄宿。該校是石渠縣以南片區區唯一的一所重點寄宿制中學,現有寄宿制學生810 人,占學生人數的100%。學校在2009 年9 月就開始啟動了寄宿制標準化管理工作,對全體寄宿制學生進行標準化管理。2007 年3 月和9 月,學校對全體寄宿制學生發放了臥、潔具,全面推行寄宿制標準化管理。
根據全體寄宿制學生具體情況和管理難度,為初一、初二年級班主任配備了三名協助教師,為初三及高中班主任配備了一名協助教師,規定班主任及協助教師必須做好學生的晨、晚檢,按照學校對寄宿制學生“四洗一漱”和“三上線”要求規范學生寢室管理,由住校生管理教師為每個寢室打分,記錄每天檢查情況,將寢室檢查量化評分作為教師年度考核的一個重要標準。學校要求協助教師和班主任密切協作,認真指導寄宿制學生寢室的標準化布置,對年齡小的學生甚至要求手把手地教他們疊放被子,教他們漱口刷牙。同時,規定每位班主任晚檢每周不得少于三次,由值周教師負責檢查班主任晚檢到位情況并進行登記。
如果學校是一個有機體,那么,各個班級就是這個有機體的組織,班主任在這個組織中起主導作用。學校德教處將按照學校有關制度嚴格管理各班主任。采用量化評分的方式對各班主任進行評價,將學生儀容儀表檢查情況,班級常規管理情況,安全管理情況納入班主任學期考評,與班主任津貼掛鉤。
開展第二課堂教學,既是石渠縣民族寄宿制中學教學的需要,也是豐富學生文化知識,發展個性和能力的重要方法。學校根據學生能歌善舞、活潑開朗、自尊心強、求知欲高的特點,多年來主要通過辦講座、舉辦以“青稞賦”為主題的藝術節(以傳承民族文化為主),舉辦中學生藝術節、舉辦書法、繪畫比賽、閱讀課、石刻文化傳承、泥塑文化課,帳篷的制作等課程的設置。舉辦中學生運動會等多種形式開展學科性第二課堂,成功參加甘孜州中小學生藝術節。通過這些活動,擴大了學生知識領域,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并鍛煉了學生的實踐能力。
學校近年來面臨著從來沒有的良好發展契機,學校校園面積在擴大,學生人數在增加,僅本學期學校就有初中學生810 人,預計到2025 年,學校將達到全校25 個初中班級,學生人數超過1500 名的規模,但是,很多問題一直是困擾學校,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教師專業不對口。該校教師隊伍結構年輕化,目前教育教學中最大難題就是教師專業不對口,有近355%的老師上課,都不是自己所學的專業。2.教師隊伍年齡結構極不合理。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我校35 歲以下的年輕教師就有52 人,這些教師撐起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師資隊伍年輕,一方面可以說能給學校帶來活力,年輕教師的創新精神和意識都是很強的;但是,另一方面,正是由于他們年輕,教學經驗缺乏,而學校現有的有經驗的老教師相當缺乏,不能起到傳幫帶的作用。3.師資專業配套性差。學校缺乏很多專業教師,特別是英語、藏文理科教師,藏文政治教師,近年來就連藏文教師都很缺乏,這樣造成很多教師專業不對口,教師跨學科、跨年級現象突出,教師編制的不合理導致教師任課負擔重,工作量加大,教育教學質量難以提升,直接影響到學校的辦學效益。4.后勤服務不完善。該校一直缺乏專業的電工和醫務人員,出現斷電或教師、學生生病等緊急狀況都得不到及時解決。
1.安全工作,常抓不懈,鞏固加強維穩長效機制。該校長期將把安全工作作為學校工作的重中之重,由于該校學生絕大部分來自石渠縣的農牧區,寄宿制學生占絕大多數,因此管理難度很大,安全工作不容忽視,學校本著“安全不保,何談教學”的理念,狠抓安全工作。2.在初一年級起加強民族傳統文化課程實驗的實施。在新招收的初一年級中加強實踐課程的實施,每周星期二和星期五下午的課外活動課,讓學生動手進行實訓。3.加強教師精神文化層面的建設 ,穩定教師隊伍。注重教師精神文化的建設,其建設不僅要有利于保護教師個性和發展專業特色,而且要有利于發揮教師的主體性和專業自主權,促進教師專業自主發展;要注重建設具有生命本性的教師精神文化,有利于教師隊伍的穩定。教師精神文化 是在教育活動和教育過程中產生與發展,在教育目標中體 現其生命本真價值。建設具有生命本性的教師文化,要認真考慮教師教學理念與專業精神;要注重建設具有發展性的教師精神文化。教師精神文化的發展性主要包含兩方面的內容:本身的時代性、先進性,它決定其發展性;教師精 神文化的發展指向的是人的發展,即教師的發展,追求的 是真善美的統一、理想的教學生活境界。4.做好宣傳工作,擴大招生規模。加大宣傳力度,通過各種渠道、途徑,廣泛向社會宣傳我校,讓社會關注我校的發展。該校師生秉承“健康向上,不負眾望”的校訓,堅持以“不忘教書初心,牢記育人使命”為工作初心和使命,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我校的行動指南,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為把我校辦成石渠縣一流學校,帶頭學校,全州特色寄宿制示范中學而不懈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