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三寶
(贛南師范大學地理與環境工程學院,江西 贛州 341000)
紅色文化資源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精神資源,具有很強的感召力,為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鑄魂、凝心聚力。紅色文化是黨在革命戰爭年代就逐步成了偉大革命精神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集紅色革命道路、文化、精神、實踐為主線的內容體系,具有革命性、先進性、人民性、科學性、實踐性[1]、基層化對我們的文明文化傳承、思想政治教育、經濟發展都有著的積極推動作用[2],總書記在全國兩會期間指出:要讓信仰之火熊熊燃燒,讓紅色基因融入血脈,讓紅色精神激發力量。讓紅色文化融入青年發展當中,不僅可以讓青年更好地發展,也進一步促使了紅色文化自身的傳承發展,形成代代育人的良性機制與循環。
2018 年9 月10 日,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與此同時,《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于2020 年3 月20 日頒布實施以來,進一步突出強調了青年勞動教育的重要性,歷史性地將勞動教育的重要性提至前所未有的歷史高度[3]。高校青年勞動教育是以促進青年大學生形成正面積極健康的勞動價值觀和培育良好的勞動素養且追求積極勞動、敢于實踐為目的的教育活動,引導青年大學生在勞動中學會生存、創造與發展,從而提升大學生綜合素養和核心競爭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隨著勞動教育進入到再探索階段[4,一方面讓勞動教育注重與社會實踐緊密聯系,開始轉向對高校青年大學生勞動態度、勞動觀念的關注,對勞動技術教育與能力提升明顯超過了勞動態度等方面的重視程度,出現了“重智輕勞”的現象,且愈發明顯,勞動教育產生弱化、矮化。當前出現的高校青年對勞動成果不珍惜、不愛護,勞動育人的特有效果一定程度上被其他教育育人方式所遮蓋,出現了淡化、消退等現象。
一方面高校、家庭、社會尚未對勞動教育形成普遍認識,高校育人體系中勞動教育的課程設置與頻率出現不同程度的缺位現象。有關勞動教育配套工程如課程體系、評價考核機制、后勤保障體系等出現不同程度的弱化現象。相對于其他“四育”,勞動教育發展及內涵發展與創新后續乏力,重視程度較“四育”,有明顯的差距。目前高校在勞動育人方面的實踐面比較局限,僅僅涉及勤工儉學崗等比較簡單機械的重復性勞動。
目前針對高校勞動教育課程設置可以逐步完善,但在其他學科或交叉學科間增補勞動教育環節的機制與措施不足,如何區分勞動教育的具體內涵與實踐差異化探索相對滯后,針對目前勞動教育實踐探索與其他育人相結合的途徑遲緩。同時針對勞動教育的評價考核制度建設有待加強,沒有建立起對勞動教育多元化的評價制度,呈現出一把抓的情況,用傳統思維評價新時代的勞動多元實踐。
就紅色文化本質而言,紅色文化作為一種思想文化,在其萌芽、成熟且不斷傳承的過程中本身就對青年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青年大學生發展是在知識攝取與閱歷增長的基礎條件之上的精神文化的升華,而紅色文化在其傳承路途中不斷地產生新的思想與精神,更加豐富、清晰了自身的文化思想結構。
當下紅色文化教育體系的傳承面臨著不小的挑戰和嚴峻形勢,如加速發展的網絡帶來的表面或不良信息,紅色文化本身相較而言的主旨精神汲取吸收過程的枯燥性,等等都可謂是出現一定程度的傳承障礙。青年發展與紅色文化傳承是相輔相成的,青年發展步伐和前途離不開紅色文化的滋養與引導;紅色文化的內涵傳承也離不開也脫離不了新時代青年這個群體,二者有著天然的導入性。
根據《意見》要求,要進一步確定勞動教育的內容,提高勞動教育的育人效能,要充分結合青年大學生群體特點,針對性開展既有一般勞動時間規律的實踐,也要照顧青年大學生群體與其他學生群體的差異性,有的放矢地開展工作。紅色文化及其沉淀的精神內涵能積極引導高校大學生勞動教育產生積極效果。圍繞如何針對青年這些特點,在勞動教育中采取有效措施,特別是讓青年大學生增強勞動意識,梳理正確的擇業觀,主動激發到艱苦地區開展工作的奮斗精神,在面臨危機中主動作為的奉獻精神,紅色文化系列豐富元素的融入能有效提升勞動教育的內涵發展。
高校青年大學生個人知識體系的構建主要來源大致可分為兩個方面——課堂教育與課外實踐。而勞動教育的課堂教育是最為直接且更易把握青年勞動的學習動態[5],課堂上的直接文化教授講解及思想討論于青年而言的知識汲取效率更高,同時其間知識的真實性及時效性也更強。對于將紅色文化引進勞動教育課堂,可以探索建設紅色班級集體、開設紅色文化課程與講授、建立紅色文化交流學習小組,對紅色文化歷史、內涵、精神進行對話交流與思考討論并積極付諸實踐。
勞動教育課堂理論教育作為直接的文化知識基礎學習,勞動教育課外的時間中各類紅色活動加入則是對紅色精神的進一步豐富。紅色文化精神總是通過紅色經典故事、紅色家書傳承、紅色文化影像等各類媒介、實物來具體展現的。青年勞動教育的發展離不開豐富的課余實踐活動,特別是處在紅色文化底蘊極為豐富地區的青年如贛南閩西的中央蘇區等各具備深厚底蘊的紅色地區的青年,應結合當地紅色文化資源開展一系列系統性、長效性的活動,做到因地制宜[6]。
網絡文化的快速發展也帶來了人們對碎片化知識的快速讀取的問題,是當前廣大高校青年了解信息、汲取營養的主要手段。當前結合網絡快速發展的趨勢,網絡勞動教育及傳播方法需要進一步改進,目前較為陳舊,內容結構也想對單一。同時,對于網絡紅色精品打造,目前有很多成功的經驗儲備,如何來把勞動教育內涵化建設做好,紅色文明精品路徑探索是一種良好的途徑。當紅色文化與網絡文化碰撞后,將紅色精神以紅色故事表現,以網絡用語或是帶入某種網絡文化來講述,不僅增添趣味,也將紅色精神解讀得更為淺顯易懂,同時深入人心。高校網絡勞動教育可將紅色精神宣傳這種方式進行升華,衍生出以此種方式來促進青年學習與實踐。
新時代的高校勞動教育涵蓋范圍廣,包括圍繞創新創業、學科建設、實習實訓等內容,有著時代精神的明顯烙印,有著新形勢下偉大任務的進一步反哺塑造,因此二者的融合顯得迫切但又十分有意義,有著天然的結合性與適應性,為促進新時代勞動教育,形成“五育融合”育人體系提供了良好的結合點,助力高校進一步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現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