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萍
(湖北省赤壁市官塘驛鎮小學,湖北 赤壁 437300)
新時期背景下,以生為本是教育追求。教師需要使用多樣化手段與方法教學。小學時期學生年齡小,趣味事物充滿興趣。教師教學期間,為提高教育質量和效果,需要打造以生為本課堂。教師需要改變單一、傳統教學模式,用趣味十足的方法教學。在學生充滿興趣的參與學習以后,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和學習質量都能得到提高。
所謂的趣味教學,說的是教師以趣味為中心,按照學生的身心發展以及年齡特點教學,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與熱情,能夠幫助學生實現全面發展和成長。使用趣味教學方案的時候,需要教師使用因材施教的方法教學,啟發誘導學生。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學習知識。趣味教學具有自主性、趣味性、實用性以及創造性、個體性價值[1]。過去教學時,教師使用素質教育方法,但受應試教育限制。應試教育作用導致學生大多有很大的學習壓力,根本無法提高學習興趣。面對這一局面和情況,出現了趣味教學法方式。在趣味教學法中,學生寓教于樂的學習,教學充滿了趣味性和魅力。學生快樂、主動學習知識,有效提升學生技能和能力,實現學生三觀的有效塑造和培養,能夠幫助學生獲得可持續成長。
小學時期學生沒有成熟心理,學生的思維完全受具體形象影響。數學學科抽象性顯著[2]。對小學生來說,數學學習十分困難。小學數學教育中,教師按照學生特點使用教學方法,具有下述意義。
首先能夠集中學生課堂注意力。小學時期學生沒有自主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低年級學生根本不知道學習價值和作用。教師教學期間使用趣味教學法,能夠集中學生課堂注意力,進而獲得更好的數學教育效果。其次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小學時期學生對于各種有趣的事情表現非常感興趣。教學中使用趣味教學法,配合多樣有趣的方式,能夠調動學生數學學習積極性和興趣。最后能夠讓學生順利掌握知識,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小學時期學生在做題的時候,經常做錯各種題目,該問題和學生概念理解、知識理解不正確有關。趣味教學中,學生探索時,順利掌握知識,明白了知識的特點和本質,提高了學生學習效果。
對于數學教育來說,影響課堂學習效果和教學質量的決定性因素是課堂氛圍。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趣味學習的時候,需要創建良好氛圍,讓學生表現出濃厚學習熱情。教師教學中,應留意教學語言和教學方式合理使用[3]。教師講解知識的時候需要使用風趣幽默的語言,使學生能夠集中注意力。此外教師講解知識的同時,需要使用修辭手段,設計各種懸念,使學生能夠表現出學習熱情。
教師可以使用多樣化的手段組織學生進入學習過程。第一種故事情境。數學本就是一門和生活聯系十分密切的課程。數學教育中的原理和概念,源自于學生生活中的各種故事,教師完全可以利用故事契機,講解知識,使學生深受吸引,愛上學習過程。比如加減法知識的學習中,教師可以組織給學生講小紅吃蘋果的故事,將數學知識點應用到故事當中。教師和學生深入互動,共同學習與研究,最后解決問題,教師時不時地提問學生:小紅手里還有多少個蘋果、小紅吃了多少個蘋果、小紅現在有多少個蘋果、小紅原本有多少個蘋果。利用趣味的故事吸引學生注意力,在問題導向中帶領學生交流知識,深入思考。吸引學生課堂注意力的同時,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第二種口訣情境。小學時期,學生對于童謠和順口溜充滿學習興趣,在童謠和順口溜中形成深刻印象與概念。教師可以將知識點變成順口溜,提高學生的知識記憶效果。比如加減法混合運算學習后,此時學生明白了按順序計算的道理,可是很多學生因為馬虎,概念記憶不深刻,時而犯錯。對于這種情況,教師就可以編制順口溜,讓學生背順口溜,建立深刻記憶,提高計算準確性與邏輯性。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教師需要使用各種現代教育技術和方法教學。豐富新穎的教學技術可以吸引學生課堂注意力。教師講解數學知識點的時候,使用各種各樣的方式。比如多媒體就是非常好的手段。講解《倍的認識》一課,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技術展示2 個豆子,4 個豆子,8 個豆子,或者展示1個蘋果,2 個蘋果,4 個蘋果。在多媒體技術的直觀反映下,學生對知識建立了深刻印象。教師教學中播放音頻與視頻可以吸引學生注意力。趣味十足的畫面與視頻,讓課堂充滿了歡聲笑語,學生喜歡這樣的課堂,能夠主動參與知識學習。
數學教育中,游戲教學同樣是非常好的方式。小學數學教育過程中,為提高數學教育趣味性和教學效果,教師教學期間需要重視教育活動的運用。游戲期間有這樣幾個注意事項。首先必須明確的是,游戲是手段,作用是讓學生在游戲中學習與理解知識,能夠將知識變成學生自己的能力。所以教師教學中所選的游戲必須牢牢圍繞教學內容與數學知識設計。游戲開展中,應做好學生思維引導,讓學生能夠展開探究完成知識學習,絕不能發生本末倒置問題。比如學習《兩位數乘兩位數》的時候,教師可以組織學生用競賽游戲,比一比哪個小組計算的又準、又快。趣味十足的游戲瞬間吸引了學生,學生想到答案以后第一時間將答案寫在紙上之后將紙疊成飛機扔到講臺。
學以致用是教育的基本追求,數學教育同樣如此。教學期間,教師應延展教學,不能局限于課堂內教學。走出教室,將知識應用于生活才能提高教育效果。當然為體現趣味教育意義,讓學生形成終身學習意識,作業的設計需要靈活與合理。作業對于數學教育而言意義重大,作用顯著。有了作業的支持,學生才能高效率學習知識,完成知識的深刻理解和鞏固。當然過去數學教育中,很多教師顯然并沒有表現出作業重視度。教師所用的作業形式單調且乏味,無法吸引學生興趣。作業充滿趣味性,學生才能主動做作業,完成知識練習。對此教師需要使用趣味作業,讓學生愛上學習過程,如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的時候,布置作業時,教師可以改變思路。教師提前準備這樣幾個數據:某圖形長12 厘米,寬4 厘米。某圖形長8 厘米,寬3 厘米。某圖形長6 厘米,寬6 厘米。作業任務為:畫出這幾個圖形。作業一改過去的形式,學生充滿興趣的參與學習,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和主動性。
小學數學教育中,最重要的兩個部分便是數字和圖形,教師講解數學知識中,有必要做好數形結合思想的傳授。遇到復雜問題的時候,學生使用數形結合思想,能夠高效率解答問題。利用趣味的解題方式,獲得準確的題目答案和結果。比如學習將10 厘米換算為0.1 米時,教師可以在多媒體大屏幕中畫出一條直線,之后讓學生模仿教師的操作在本子上畫一條線。隨后讓學生按照比例再畫一條線,讓學生明白0.1 米并非0 至1 的一份,而是0.1米。教師可以讓學生在直尺中畫出有小數意義的線段0.4 米,之后提問學生,0.4米是多少個0.1米。教師也可以不斷變化題目,提問學生,5個連續的0.1米時多長。在反復實踐和提問中,幫助學生轉化思維,學生的抽象思維漸漸變成了形象思維,有效激發學生思維能力,學生理解了數學本質,形成了數學知識學習信心和熱情。
必須說明的是,應創建平等的師生關系,這樣才能保障后續的教學趣味性與效果。通常來說,如果教師能夠受到學生喜愛,那么教師所講的知識點通常也會被學生喜歡,進而提高教學效果與教學質量。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數學教育中,教師在趣味教學的開展,需要營造民主、尊重、和諧的氣氛。教師除了應關心學生學習,同時也要關心學生生活,用心接納所有學生,讓學生得到教師的關懷和照顧,拉近師生距離,為后續的教學活動奠定基礎。教師應保持和學生的良好互動、交流,了解學生學習狀態和情況。在掌握學生學習問題以后,才能為學生提供針對性且富有趣味性的活動,提高學生學習效果。
結語:教師需要使用趣味教學手段,這樣才能吸引學生學習注意力和積極性。小學數學教育需要使用新穎有趣的方法教學,讓學生表現出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與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