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卓玥 吳焱玲
(江蘇師范大學,江蘇 徐州 221116)
應急語言學知識是一種特殊領域、特殊用途的語言應用知識,是一種特殊的語言知識體系。主要研究的是應急方面的語言。此次疫情的突襲,給全球抗疫中中外應急語言學知識的運用提出了挑戰,值得驕傲的是,在這次突然到來的疫情考驗中,我們的應急語言學知識經受住了一定的考驗,并取得了不錯的成果。但更客觀的來說,我國在中外應急語言學知識的運用和服務上還不是“自覺行動”,只是一種對突發事件的應對,是一種在緊急情況下做出的應急需要。從長遠來考慮,對于一個國家來說,應急語言學知識是需要具備的一種應急體系和能力,只有較為完善的應急語言學知識體系和語言能力,才能更好的保證當國家在遇到和處理一些重大的突發事件或者緊急事件時有更多的底氣和力量。
在一場突然而至的新冠疫情面前,每個普通人都應該負起責任去努力打贏這場毫無硝煙的戰斗。因為抗擊疫情不僅僅只是醫療衛生部門的工作,而是全方位、全社會都應該參與的一項工作,是一場全人類共同的戰爭。而在這個過程中,各個部門之間、人員之間的相互溝通就顯得至關重要,特別是在緊急救援過程中,相互之間的溝通是否順暢是極其重要的,在這時,應急語言就凸顯出了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時,全球抗疫的形成也給應急語言學知識提出了更大的挑戰。醫患之間的交流與溝通、疾病的命名、各類多語種信息資料的發布、應急語言翻譯服務、新聞宣傳使用語、各類謠言的防控等各種語言問題,都直接關系著我們在應急救援和處理中各個環節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這對于更加科學有效的治療和抗擊疫情會起到很積極的作用。
總體來看,以當前全球抗疫為宗旨的應急語言學知識應該能夠發揮出以下一些作用:
1.規范與疫情防控相關的詞匯表達及使用。自疫情爆發以來,中國外文局已經分四批審定公布了513個詞匯,內容涉及醫學專有名詞,政策舉措,防控救治,社會生活等,其中很多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話語表達。鑒于當下疫情全球蔓延的趨勢,在不斷拓展詞匯的基礎上,外譯方案應至少包括聯合國主要工作語言,并提供必要的多語釋義;
2.提供多語種疫情防控和診療方案。包括臨床表現、治療對策、護理實踐經驗等,突出了中醫藥在此次新冠肺炎預防和應急救治過程中所扮演的重大角色,有效宣傳、推廣“中國抗疫模式”;
3.提供多語種新冠肺炎日常防護、自診和隔離知識。為了緩解病患壓力,同時滿足不同年齡人群的閱讀偏好,文本可以多媒體方式呈現;
4.提供與新冠肺炎有關的多語種法律咨詢服務。尤其是疫情帶來的“不可抗力”所引發的各類商務糾紛的調解、索賠、仲裁等內容;
5.提供多語種全球疫情通報、領事及應急服務、交通和出入境檢疫信息,方便中國海外投資企業和全球華人更好地安排生產、生活。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來臨,其在國內乃至全世界的蔓延程度和影響范圍遠遠超過了民眾的預期。目前,我國的疫情已經得到基本控制,但依然不能放松,“常態化疫情防控”仍然是重中之重。從“封城”到“解封”我國經歷了艱難的一段日子。能取得如今的防疫成果,是所有人的共同努力。在很多新聞報道中“外防輸入,內防擴散”“分區分級、精準防控”“最美逆行者”等詞語屢見不鮮。很多媒體陸續發布了《中國抗疫:世界該有的視角》《不信謠不傳謠 疫情面前勤思量》等報社、網站博主、海內外師生制作的英文視頻,向世界分享了中國的戰疫記錄,也講述了中國戰疫故事。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我國所建立的有組織的應急外語發布機制,組織、協調各方力量,快速、及時地發布真實信息,并建立有效的對外溝通機制,更好的發出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
全球抗疫過程中,醫患關系是備受關注的。無論是在治療,還是在防護、預防等方面,醫護人員的作用都是不可缺少的。在這場人類的共同戰爭面前,醫護人員付出的要遠比我們想象的更多。應急語言知識在醫療衛生領域體現的更加頻繁。“交叉感染(cross infection)”“拐點(turning point)”“致病源(pathogen)”“特效藥(specific medicine)”“方艙醫院(temporary treatment centers)”“疫情無國界,人間有真情(virus knows no borders,but the worst of times reveals the best in people)”等這些應急語言的出現,讓人們看到了作為醫護人員的責任和愛心,也給予了患者更大的信心,面對這樣的災難,人類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只有共同努力,攜手抗擊疫情,才能最終取得抗疫的勝利。
語言幫助公眾樹立了一個高度統一的抗擊疫情意識,多語種、各類型和形式的應急語言搶險救災,滿足了不同群體和受眾對不同語言的要求。社會可以借助于語言的強大力量,將社會公眾凝聚到一起,共同抵御這次疫情。比如,為了提高人民群眾對于抗疫工作中的自豪感和動力,北京語言大學李宇明教授自主研發出了微信版、網絡版、抖音版、融媒體口袋圖書、即時翻譯軟件等7 種語言服務,可以涵蓋武漢、襄陽等曾經較為嚴重地區的方言區。“防控疫情,我們在一起”“抗擊冠狀病毒感染肺炎,我們在行動!“祝福自己,一切安好!”“無接觸配送”“Abstandsbier(遠距離啤酒)”“Coronamde (新冠肺炎疲憊)”“Ausgangsbeschrnkung(外出限制)”等一些和疫情有關的詞語層出不窮,既彰顯出了對疫情處理的關注,也說明在應急事件上語言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近些年以來,不論是在促進國際經濟社會的戰略地位和國際影響力提升方面,還是在積極推動我們國際經濟合作發展方面,我國都已經開始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戰略角色。特別是在這次這個毫無昔日硝煙的國際戰場上,我國在各方面的表現都是值得被點贊的。尤其是作為國家媒體主力軍和主渠道的新華社,在全球抗疫的背景下,向全世界準確表達了中國的聲音和故事,用獨特的、具有中國元素和中國韻味的應急語言再一次向世界展示了大國之風和大國的氣度。在發生疫情之后,新華社第一時間做出權威的表態,堅持每天都推出英文版的評論,向全世界國家和全世界人民表達中國的立場和聲音,對于那些抹黑中國、歪曲事實的個人或者組織也絕不姑息,發揮出了其作為國家第一媒體的主陣地作用。在這場戰斗中,新華社的各項報道被很多其他媒體采用,并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海外進行傳播。而其中一個非常高頻的詞語“命運共同體”,不僅得到了海內外華人的積極支持和響應,也是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們的共同表達。在這次全球范圍的抗疫中,我們每一個人都不能置身事外,只有共同攜手、共同戰斗,才能共渡難關,才能獲得最終的勝利。
在本應該平靜和享受團聚的時刻,疫情的到來給我們來了一個措手不及,雖然在這次疫情中,我國以及全世界國家都在積極應對,但暴露出來的應急語言服務基礎設施建設的薄弱,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重視,為此,必須要進一步加強疫情應急語言基礎設施的建設。
首先,必須要建立一個針對疫情的防控、管理、應對等各個項目的開放性語料庫和技術知識庫。在這個語料庫中,要把搜集和整理得到的所有關于疫情的信息資源都進行整合和分析處理,以方便更多有需要的人進行查詢和下載。術語知識庫需要具有多國語對、漢外語對、漢語與地區性方言語對、手語符號等各種專業化、規范性的內容,以確保應急語言在疫情期間可以以標準和規范的形式進行實時交換和共享。
其次,要進一步建立全球疫情信息譯解服務平臺。中外語言翻譯、少數民族語言翻譯、手語翻譯等服務都是需要我們具備的翻譯服務種類,以向所有全世界具有翻譯需要的組織或者其他個人及時提供關于我國疫情的信息中外翻譯服務,使得疫情信息可以共享,在分享我國抗疫成果的同時,也讓那些別有用心的人閉嘴。需要說明的是,翻譯服務平臺的信息可以被訪問和下載。
最后,要建立應急中外語言服務人才數據庫,尤其是非通用語言、少數民族語言和手語人才的數據庫系統,以便根據實際需要,及時提供相應的應急語言服務人才,為全球抗疫的成功助力。
在我國現代科技水平的不斷進步與發展的背景下,像大數據技術、云計算技術、區塊鏈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等新興科學技術都可以與應急語言學知識進行相互融合。通過把這些核心技術、關鍵技術應用到應急語言技術當中,來增強應急語言學知識的輿情監控能力,這樣在進行語言應急救濟、分析、處理,以及在疫情過后通過應急語言學知識來進行安撫、康復和重建等能力上都會產生助力。因此,相關部門要不斷完善和加大對中外應急語言知識技術的研發力度和共享機制的建設,鼓勵技術創新和技術突破,緊跟應急語言發展的趨勢,使得應急語言學知識有更高的技術含量,從而可以在全球抗疫中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在此次抗擊疫情中,應急語言學知識在湖北武漢的疫情中發揮出了不可忽視的作用,而之所以此次運用比較順利,和對湖北方言的相關研究是分不開的。而國家對于各個地方的方言是有一定的研究基礎的,在支援武漢的過程中,就使用了相應的中外應急語言學知識,使得醫患之間的相互溝通較為順利。但在全球抗疫過程中,不僅需要醫患之間進行順暢的溝通,國家之間、地區之間也需要就各國抗疫的成果、抗疫的經驗等進行溝通和交流,也就是說現在的抗疫語言形勢是越來越復雜的,在此情況下,一定要加強對應急語言學知識的相關研究,比如要研究其語言結構、語言應用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可以設立針對全球疫情的應急語言學知識研究基地,以實現對應急語言學知識的集中研究和集中管理。
總之,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之際,我國運用應急語言學相關知識在抗疫中整體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其中暴露出的問題也不容小覷,如應急語言相關基礎設施建設薄弱,語料庫、譯解平臺、人才數據庫不足等,雖然我們可以通過其他途徑基本解決這個問題,但完善相關基礎設施建設必定會給解決過程帶來更高的效率和更優的結果。此外,如今現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加快大數據、云計算技術、區域鏈、人工智能技術等與應急語言學的連接,提升應急語言學知識技術無疑會給抗疫過程更多的推動力。最后,不管是應急語言基礎設施還是知識技術,都必須建議在有過硬的應急語言學知識基礎之上,因此加大英語語言學知識研究力度是其進一步發展的必由之路。科學研究的主體是各大高校,因此要充分發揮各大高校語言學專業的作用以及加強高校語言學專業與醫藥專業的連接,為應急語言學知識研究創造有效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