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志剛
(新泰市實驗中學,山東 新泰 271200)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如果在課堂上能夠運用好導入方式,充分激發學生歷史的興趣,讓學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去探究更深層次的意義。導入式教學的方式和載體有很多種,如視頻導入、情景劇導入、音樂導入等等,不同的授課內容,導入方式都不盡相同。尤其是在初中歷史教學中,一個好的導入式教學模式會讓學生對歷史學科有更加濃厚的興趣,為日后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教學質量也能得到較大的提升。
一方面,導入式教學能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課堂導入是課堂教學的起點,是讓學生明確教學內容、學習目的、學習方式以及產生學習期待、參與需要的一種教學行為。一堂課的開始,學生往往還處于課間休息的狀態,教師在若是運用導入式教學,拉回學生的思緒,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這對課堂的開展能起到較好的鋪墊作用。另一方面,導入式教學能提高教學質量。課堂導入的內容一般都與具體授課內容有緊密的聯系,通過多種形式的導入,讓學生對歷史知識點有初步的了解,在后續學習中能有效地進行關聯、探究,有助于學生的充分理解,降低學習的難度。
(一)導入式教學要精煉。導入重在激發學生的興趣、求知欲望,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不自覺地想去學習。因此,導入內容不僅要精彩,還要簡練,在簡短的時間內,巧妙地讓學生沉浸到課堂的氛圍中。
(二)導入式教學要準確。導入的方式有很多,比如觀看視頻、欣賞圖片、講解故事等,歷史教師要根據授課的內容,準確地選擇合適的方式,在設計上注意把握細節,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
(三)導入式教學要適度。導入內容要簡潔明了,避免虛化、套話,要直奔主題;在形式上的選擇也要注意把握度,不能一味地追求創新,導致適得其反。
(一)多媒體導入法。隨著科技的發展,多媒體在課堂上的運用越來越占優勢。在歷史教學中,可以采用視頻、音樂、圖片等內容,通過多媒體教學的形式展示出來,跟學生之間的分享更加直觀、有趣,帶來的視覺效果會更加震撼。歷史課堂中有較多的概念,教師往往采用平鋪直敘地講解,在這樣枯燥乏味的灌輸式授課中,學生極易只知表面而不知其義,甚至聽過就忘,教學質量就難以保證。而采用多媒體導入法,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增強歷史教學的趣味性,提高學生歷史學習效果。比如,在八年級下冊第2 課《抗美援朝》,可以在課堂上播放抗美援朝時期的視頻資料或者官方講解視頻,讓學生感受當時戰爭時期的艱難,進而引入抗美援朝的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探索欲望。
(二)故事導入法。歷史發展過程中會有許多有趣的、給人啟迪的小故事,而學生往往會對故事感興趣,受到吸引。歷史教師運用生動的故事作為導入,以講故事的形式把知識點串聯起來,讓學生耳目一新。教師要提前做好充足的準備,盡可能詳盡地搜集歷史故事相關內容,更好地輔助授課內容。同時要根據課堂實際,合理地選擇歷史故事。如在八年級上第12課《新文化運動》中,可以采用陳獨秀剪辮子的故事來導入,大概是1903 年春,因為陸軍學生監督姚昱惡氣擾人,陳獨秀遂與友人伺機報復。有一天夜里,陳氏與鄒容等偷襲姚昱的住所。他們把對方抱住,陳獨秀拿出剪刀,將姚昱的辮子剪了下來。此舉在留學生中傳出,一片喝彩。但陳獨秀卻因此不得不回國了,因為惹怒了官方。這個故事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教師在上課之前先講一講,可以更好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從而對提升教學質量有一定的幫助。
(三)情境導入法。語言、視頻、圖片、聲音等都是情境導入法的一種載體,要結合具體的授課實際,有針對性地選擇情境模式,語言應生動,引用的材料要真實有效,在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啟發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融入情境,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如在八年級上冊第18 課《從九一八事變到西安事變》中,在課堂伊始給學生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引導學生投入歌曲傳達的感情中,讓學生沉浸在東北民眾的悲憤情懷中,然后借著情境導入新課,學生就會很快進入聽課狀態。學生有了歌曲的震撼,加上歷史知識的學習,就會對九一八事變的背景有了更深的認識,從而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
綜述,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應用導入式能對課堂質量提升起到積極的作用,通過多種導入方式的運用,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讓學生對未來歷史學科的深入學習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