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麗娜
(山西省孝義市振興街小學,山西 孝義 032300)
學生畏懼寫作的原因很多,有老師指導方法的原因,也有學生自己的原因。一直以來,作文教學總是容易走入兩個極端,大多的作文教學指導以老師為重,老師對學生進行寫作模式訓練,束縛太多,要求太多,導致學生寫出的文章華而不實,沒有思想情感的表達,只是華麗辭藻堆砌而成的沒有靈魂的一盤散沙,經(jīng)不起細細推敲。學生的作文出現(xiàn)套路化、千篇一律、照葫蘆畫瓢等現(xiàn)象。而有的老師則對學生放任自流,不進行任何指導,學生得不到專業(yè)的指導,在作文中容易出現(xiàn)各式各樣千奇百怪的語病,甚至連標點符號的用法也無法熟練掌握。這兩種極端都會導致學生畏懼、排斥寫作,出現(xiàn)寫作障礙,這嚴重影響了學生語文水平的提高。
(一)多讀書沉淀語言 波利亞曾說過“學習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由自己發(fā)現(xiàn)的”。學校學習是一個傳授——獲得——內化的過程,自主學習則是獲得內化的過程。相比之下,自主學習的過程更加簡單,理解更加深刻,內化的更徹底。而且自主學習效率更高,學習的人也會更加快樂。閱讀就是一個自主學習的過程,讀是寫的基礎,只有讀的多了,寫作時才會文思泉涌,只有真正讀透了,才能在寫作時付諸筆端。寫作對小學生來說或許是一件難事,但閱讀絕對是小學生喜聞樂見的事,我們沒有比童年階段更熱愛閱讀的時候了。小學生具有“閱讀期待”的心理,教師應讓學生廣泛大量地閱讀文章。當然閱讀不能漫無目的,得有選擇性地閱讀,教師可以為學生推薦閱讀書目,推薦一些文字精品、文學名著和有利于語言積累的報刊、雜志等。教師可以要求學生以剪報或讀書筆記的形式記錄下他們在閱讀過程中遇到的好的句子或段落,并每周抽出一節(jié)課讓同學們在課堂上進行分享和交流,這樣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將會更高。久而久之,學生們讀的多了,語言自然積累的多,寫作時也能運用自如,就可以解決他們“有話說不出”的問題了。
(二)用課文教他們學習作文章法 語文課本的選材文質精美,文章結構和遣詞造句上都獨具匠心,這樣的文章用來給學生指導作文寫作具有很好的示范效果,教師在教課過程中可以結合具體的文章分析寫作的技巧技法。例如在《桂林山水》的教學中,可以讓學生體會如何在寫景時抓住景物的特點;《我的戰(zhàn)友邱少云》中,可以教授學生如何通過描寫具體事例表現(xiàn)人物品質;教學《開國大典》可以指導學生如何有序地描寫活動事件。
除了教授規(guī)律性的寫作方法之外,還要注重對學生品詞賞句能力的培養(yǎng),提高學生遣詞造句的能力。比如在“春風又綠江南岸”這句詩的教學中,可以讓學生思考‘綠’字可以用哪些字替換掉,學生可能會想出“染、回、過、到、醒”等很多答案。然后讓學生比較這些字和“綠”字相比,哪個字更好,并讓學生體會不同的字帶來的效果。在這樣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學生用詞將會更加準確,在作文寫作中也會更加精益求精。
(三)多項評改,互動交流 寫作水平的提高和作文的評改是密切相關的,傳統(tǒng)的方法都是由老師進行批改,根據(jù)這么多年的教學實踐結果來看,效果并不理想。批改作為學生寫作的最后一關,一直都不被老師和學生所重視。有的老師只改一下錯別字,或者個別句式上的錯誤,很少有老師進行認真批改的。很多老師的評語大多敷衍了事,只有簡單的一句話,有的甚至不寫評語,只簡單批閱一下。有時就算老師認真批改了,也很難引起學生的注意,下次寫作的時候往往又會犯同樣的錯誤。老師即使付出大量的勞動,結果往往收效甚微,學生的寫作水平難有實質的進步。這些現(xiàn)象都說明由老師一手包辦的傳統(tǒng)批改模式弊端很多,是時候進行改革了。教師的評改對學生來說就像隔靴搔癢,收效不大,只有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的問題才會被學生重視,才能得到有效改善,因此教師應該把評改的優(yōu)先權交到學生手上,讓學生在長期的作文評改中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評改要采取多樣性、靈活性的方式,遵循多角度、多緯度的原則,可以采取以下方法進行評改。
1.換改法。將學生作文進行交換互改,我們對自己的錯誤往往不以為然,但對別人的錯誤往往能提出真知灼見。這種改法可以使學生變?yōu)殍b賞者的身份,根據(jù)自己的標準吸取長處,并指出不足,有利于學生取人之長補己之短。長期進行,有利于提高全班的作文水平。
2.集體評改法。印發(fā)幾篇具有代表性的作文,由老師引導學生集體評改,鼓勵學生各抒己見,最后由教師進行總結。此法以討論為主,有利于打破學生思維定勢,可以讓學生快速有效地掌握大量的作文修改方法。
在眾多學科中,只有語文是陪伴我們一生的學科,無數(shù)事實證明:語文素養(yǎng)是學生學好其他學科的基礎。小學生寫作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部分,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的弊端層出不窮,探索一條切實可行的作文教學新模式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使命。相信未來會有更多的優(yōu)秀的教育工作者能探索出更加有效的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