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東潔
(河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1)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高校思政課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承擔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的重任,與國家意識形態安全聯系密切。研究新時代思政課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義和途徑,對于守衛高校意識形態陣地、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國民教育、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新時代,針對意識形態領域的復雜情況,黨中央明確提出“高校是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陣地,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課教師隊伍責任重大。”各高校為更好承擔黨和國家意識形態工作的歷史使命,緊密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認真貫徹落實各項重大決策部署,推動思政課教育教學改革,成效顯著。思想政治理論課和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不斷加強、思政課“必修課+選修課”的課程體系逐漸構建,思政課教學研究深入開展,一支支政治強、情懷深、思維新、視野廣、自律嚴、人格正的高素質思政課教師隊伍不斷打造。這些都為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提供了有力保障。
其一,國際環境紛繁復雜,文化安全威脅加劇,思政課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受阻。新時代,世界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思想文化之間的交流、交融、交鋒日益頻繁。特別是西方流行文化以滲透式、微觀化、彌散化的后現代文化范式,借助先進媒體技術,以立體的傳播生態、多元的滲透方式傳播到中國大學生群體中。較傳統的意識形態傳播模式,其滲透力更強、隱蔽性更深、攻擊力更大;較一般文化產品,其主動性更強、范圍更廣、程度更深,具有更高效的意識形態滲透功能,嚴重阻礙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
其二,思政課重教學形式的改革創新、輕教學內容的創新拓展,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利。在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下,高校思政課取得了長足發展,但仍有不足。教學形式的改革創新無可厚非,但教學內容才是思政課改革創新的根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中國文化的精神內核,植根于中國優良的傳統文化。思政課教師利用先進的教學手段、技術對其講授固然可以博得學生眼球,但如果忽略其解釋力和說服力,很難做到以理服人。對學生而言,難以達成情感上的認同,更別說將其作為價值引領去踐行。
其三,思政課教學客體綜合素質有待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效果不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矛盾表現出的貧富差距大、教育不公平、就業壓力大等社會問題,影響著大學生的人生信仰和價值判斷。新時代大學生作為思政課重要的教學客體,他們關注國家發展,更關注個體成長;他們信仰馬克思主義,又信仰個人主義;他們參加集體活動,關心個人利益。這種過多關注自我完善的價值取向,使得新時代大學生極易受非主流價值觀的影響,喪失抵御能力,影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效果。
新時代,我國意識形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包含中華優良傳統文化,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為主體的理論體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各利益階層和社會成員價值觀的“最大公約數”,承擔著統領國家意識形態的重大使命。高校思政課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方面,要結合中華優良傳統文化,基于馬克思主義理論框架,系統講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學生的理論認知和價值認同;另一方面,要著眼于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將價值觀教育與培養什么樣的人相結合,發揮其對國民教育的引領作用,牢牢掌握意識形態的話語權和主動權,更好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我國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高度凝練和集中表達。”[1]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精神的集中表現。這些重要論斷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國精神三者之間的密切聯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建設依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時代表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賦予中國精神時代特色,中國精神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得以弘揚。思政課在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要以弘揚中國精神為依托,展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理論內涵、時代要求和實踐要求,將三者融為一體,為意識形態安全守好高校重要陣地。
青年大學生是最積極、最具朝氣的社會力量,其理想信念是影響社會發展的重要精神力量。大學生有信仰,國家就有力量,民族就有希望。“廣大青年一定要堅定理想信念”,“沒有理想信念,就會導致精神上‘缺鈣’。”[2]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和靈魂,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度契合。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不僅能增強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感和踐行力,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自覺抵制錯誤價值觀影響,為形成科學崇高的理想信念建立牢固的價值觀念基礎。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高校黨委應堅定不移地推進黨和國家的意識形態工作。一方面,堅持“一盤棋”工作導向,統籌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意識形態工作大格局。積極推動相關職能部門關心思政課建設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工作,發揮各部門優勢,形成思政課、專業課、職能部門合力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另一方面,堅持做好“課程思政”。將“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相結合。立足本校辦學傳統和特色,通過設立“課程思政”示范教改項目、特色公選課等方式,打造以“課程思政”為引領的育人工程,提升專業課程的育人功能,使“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形成協同效應,助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立德樹人”是發展教育事業的根本任務,思政課教師是落實這一任務的主力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4]。思政課教師要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嚴于律己、以德立身、以德樹人。思政課教師信仰堅定、學識淵博、理論功底深厚、有浩然正氣,內心充滿真善美,這種良好的人格形象伴隨立德樹人理念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教學中,產生潤物無聲的教學效果,潛移默化的影響大學生,幫助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引導學生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學生的價值判斷、價值選擇、價值塑造能力。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工作要因時而進、因勢而新。一方面,緊密聯系大學生思想實際講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思政課教師要摸準學生的思想困惑和日常關注點,課堂講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要積極主動回應,講清楚這些問題。這樣不僅能做到以理服人,提升思政課的抬頭率、點頭率,而且能引導學生培養理論興趣,提升理論思維能力,增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論的情感認同,實現以情感人。另一方面,尊重大學生表達習慣講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思政課教師要聯系新時代、新理論、新問題,充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用大學生習慣的方式、用自己的話語風格來講授,讓學生能聽懂、能聽進,同時引導學生參與、討論、辯論,激發其深入思考理論問題意識,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好入腦入心。
《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 年6月,我國網絡視頻(含短視頻)用戶規模達8.88 億,占網民整體的94.5%。”[3]新時代,互聯網已經成為“意識形態工作的主戰場、最前沿”。思政課教師應充分利用網絡視頻載體,守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的主戰場。網絡視頻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能滿足大學生的精神需求,產生教師單一主體傳播無法實現的傳播效果。政治課教師可順勢而為,打造多主體傳播模式——人人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代言的傳播模式,通過思政課實踐教學活動,指導大學生錄制微電影、短視頻,并挑選優秀作品在校園網展播,在網絡空間唱響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旋律,堅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的主戰場。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是個涉及多環節、多群體、復雜的系統工程,隨時代發展呈現新特點。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唯有與時俱進,竭力探索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途徑,才能培養堅定理想信念、站穩人民立場、練就過硬本、投身強國偉業的時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