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微
(河北省廊坊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新世紀中學,河北 廊坊 065001)
隨著新課程的改革,英語教學把學生語言的理解和運用能力放到了重要地位,閱讀作為學生語言習得的一個重要手段,已經逐漸成為新教材標準的一個要素。《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 年版)》在對語篇類型的教學中特別指出:“廣泛閱讀可以讓學生體驗更豐富的語篇文體,使他們逐步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對于英語詞匯量的要求明確規定:高中階段,除教材外,六級目標的課外閱讀量應累計達到18 萬詞以上,七級應達到23 萬詞以上,八級應達到30 萬詞以上。可見,為了達成這一目標,學生除了在日常英語課堂上對課本閱讀材料進行精讀以外,還應加大課本以外的泛讀文章的數量。
雖然培養中學生英語閱讀的重要意義是顯而易見的,但是絕大多數農村高中的英語閱讀教學現狀卻不容樂觀。由于地域和環境等客觀因素的限制,農村中學生的英語水平參差不齊,大部分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英語閱讀習慣。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村中學生的閱讀能力的綜合發展。
美國語言學家S.Krashen 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提出的“語言輸入說”(Input Hypothesis)中認為語言輸入是第一性的,語言習得是通過接受大量的“理解性輸入”而產生的。持續默讀(Sustained Silent Reading,SSR)是基于這一理論提出的一種以學校為基礎,但可擴展到課外、校外的自由閱讀模式。SSR 的基本原則就是鼓勵學生自由、持續默讀,以此來提升學生閱讀的流暢性和提升語言技能。學生讀得越多,理解就越容易,就會更喜歡閱讀,就會讀得越快,他們就會成為更好的閱讀者(Nuttal,2002;Gardiner,2005)。
通過學習多項國內外關于持續默讀的研究,筆者發現持續默讀的實施能夠有效彌補現行農村英語閱讀教學的不足,因此筆者根據SSR 活動的實施原則,結合本校英語教學的情況,在任教的高一年級1 班和2 班開展了持續默讀活動。
為了讓學生充分了解持續默讀,筆者在開展活動的前一周向學生介紹了SSR 的理論基礎、活動內容和其他學校已經取得的積極成效。在得到學生的認可后才開始開展閱讀活動。
關于閱讀材料的選擇,筆者鼓勵學生從自己的興趣出發,選擇他們喜歡看的英文材料,可以是雜志、報紙、小說等。并指導學生遵循“五指原則”來選擇難度適中的材料,具體做法為:讓學生翻到書的任何一頁開始閱讀;每碰到一個生詞就伸出一個手指;當學生讀完該頁后,數一數他們總共伸出了多少個手指。如果少于5 個手指,那么這本書的難度就恰到好處。
每天上課鈴聲響,計時器開始計時,閱讀活動開始。師生一起安靜閱讀,不作任何交流。有的學生在閱讀了一本好書或一篇好文章時會有分享的熱情,筆者會利用晚自習的時間開展“我來推薦一本書”的活動。如果有學生讀了相同的材料,筆者還會鼓勵他們就閱讀的內容進行討論。討論的內容和形式不受限制,只要與閱讀的內容相關即可。
到目前為止,持續默讀活動雖然只進行了5 個月,但是,筆者通過觀察記錄、學生閱讀記錄表、訪談學生、問卷調查等方式,可以看出學生在閱讀興趣、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上的變化。
第一,持續默讀對閱讀興趣的培養有著積極的影響。雖然在活動開始前,筆者已經宣講了持續默讀活動的意義,仍然有約四分之一的學生對活動不感興趣,尤其是一些英語學困生,認為該活動無趣、難度大、浪費時間,很難堅持下去。然而,持續閱讀五個月之后,再次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了解學生對該活動的態度時,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希望可以繼續開展下去。由此可以看出,SSR 活動不僅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還改變了學生的閱讀態度。
第二,持續默讀對閱讀習慣也產生了積極影響。在活動之初的問卷調查中,筆者發現兩個班80 名學生,有近60 名沒有閱讀過除課本以外的任何英語讀物。而在默讀活動開展之后,學生們表示他們很喜歡英語讀物中描寫的不同的文化習俗、有趣的人物故事等內容,并且表示他們會繼續保持這種閱讀習慣。活動開始一段時間之后,筆者發現有些學生不僅在課上閱讀,在課下的自由時間也會拿起書繼續閱讀,這有助于他們養成終生閱讀的好習慣。
第三,持續默讀還可以提高英語閱讀能力。接受訪談的學生幾乎都認為SSR 活動可以幫助他們提高閱讀速度,擴大詞匯量。這從學生的閱讀記錄單上也有所體現,他們每天閱讀的頁數在后3 個月明顯有所增加。而且,筆者還發現,由于持續默讀過程中不允許查字典,學生只能通過上下文去猜測生詞的意義,這在一定程度上還提高了學生猜測詞義的能力。
對于農村中學的高中生來說,每天的持續默讀活動不僅給他們提供了閱讀的機會,提供了豐富的英語閱讀材料,更是給他們打開了通往閱讀世界的大門,讓他們學會了閱讀的技巧,體會了閱讀的樂趣,并逐漸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