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玲
(河北省衡水市景縣第五小學,河北 衡水 053500)
小學生的身心發育還未完全成熟,數學基礎很弱,學習能力也不盡相同,學生在做題時出現錯誤是不可避免的。“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在教學時,如果要求學生必須做對所有題目是違背教育規則的,會讓學生有心理壓力。長此以往,教師糾正學生的錯誤,而獲得的效果卻難以令人滿意,也會讓師生之間關系特別緊張。
審題是做數學題的第一步,也能讓學生更好地明確解題思路。受到閱讀水平影響,大部分學生在閱讀題目時都不能準確理解題目意思,存在理解偏差,也存在解題錯誤的情況。比如在“相遇問題”教學中,對于“相向而行”“相背而行”“同向而行”等表達理解上,大多數學生都不能全面理解,所以會出現錯誤。
思維定式的出現是一把雙刃劍,在周圍環境和問題不變的情況下,運用思維定式可以更好地解決問題,在問題情況出現變化時,思維定式就會導致錯誤。例如:155 是5 的幾倍。這個數學題的難度并不大,而根據學生作業情況來看,班級學生答案為31 的占到45%。經過調查,因為題目中有倍字,受到思維定式的影響,學生都會用乘法計算,就會在最后結果上出現錯誤。
目前學生在做題的時候經常存在錯誤,教師就要思考原因,為什么會出錯。對存在錯誤的題目進行歸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把錯題分為三類,第一,按照產生錯誤因素分類,需要學生根據一道題可以做出其他類似的題目,只用一半的力氣,而收到加倍的功效;第二,按照題目類型分類,復雜的題目簡單化,達到目的;第三,按照內容分類,讓知識形成體系。
但是錯誤的類型其實就是分類效率最高的,能夠將其分為這四類:其一,非常愚蠢但是簡單的錯誤,例如加減乘除計算錯誤;其二,做錯的題目,看到正確的答案后卻恍然大悟,想到“如果早一點知道這么做就好了,太簡單了”;其三,在對待題目時,會沒有辦法解決、沒有思路或思路出現錯誤情況,仔細看完答案難度偏中等,正常情況下是能做對的,思路也是正確的,而因為不小心進入“陷阱”,產生混淆,最終做錯;其四,遇到不會的題目,也不去真正的思考,放在那里。在完成基本錯誤類型歸類以后,運用內容和題型進行又一次的選擇歸類,最后錯題本就更加清晰,學生自身的知識結構薄弱點也能清晰更多。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合理地運用錯題資源,讓學生找到正確的解題方法,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例如:這道應用題:“一個林子有300 棵樹,甲組要砍15 天完成,乙組要砍10 天完成,若是兩組合作,幾天能砍完?”學生可以列出算式300÷(300÷15+300÷10)=6(天),然后說出算理。之后教師要讓學生答出:“如果這片森林有600 棵樹木,要多少天砍完?”大多數學生都回答需要:“12 天。”“你們覺得對嗎?能否需要計算出來呢?”“不需要計算。”雖然學生都這么回答教師,而還是認真地計算。得出的結果也出乎學生的意料:“6 天。”樹木的數量和之前相比超出一倍,時間是沒有變化的!“如果分別有150 棵、450 棵、900 棵樹木,要多長時間砍完呢?”這時學生回答的不是很肯定,也是有疑問的。“大家可以分組去討論。”然后就得出最后的結果,“都是6 天!”“為什么樹木數量是變化的,但時間卻不改變?”“在應用題里工程總量和工作時間存在關系?”錯題能夠讓學生更加積極地思考問題,讓學生產生學習興趣。
教師應該理性和寬容地看待學生存在的錯誤,給予學生充分的肯定。例如:這道數學選擇題“有30 名學生,每張電影票是20 元,一共買30張要用多少元?”教師可以隨便找一名學生在講臺上寫出正確的答案,這名學生寫的錯誤答案為:20+30=50(元),之后教師可以讓另一名學生去講臺上作答,讓前一名學生回到自己的座位,在后面的學生列出的算式為30×20=600(元),之后再詢問前一名學生:“若是每張電影票為15 元,一共買30 張電影票要多少元?”等到學生回答正確以后讓他回到座位上。這樣,讓學生形成更加活躍的思維,讓學生勇于提問、做題,而且大膽創新,提高學生自信心。
在進行練習過程中,教師需要更加巧妙地運用錯題,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例如:“草原里有20 只綿羊,12 只野兔,15 只奶牛,這三種動物一共有多少只?”學生們的回答也都是不同的,列出的算式有:20+12+15+3=50(只);20×3=60(只)。因為受到學生思維限制,他們不能正確理解加法和乘法之間的區別,會對這兩則運算產生混淆,將算式寫錯。教師要讓學生重新理解題目,讓學生做題時多想,之后才可以解答,讓學生按照解題思路編寫出和題目類似的問題,從而讓學生產生興趣,培養學生創新性思維。
總而言之,錯題是教師在數學教學中特別重要的教學資源,需要運用正確的觀點來看待學生的錯題,錯題能夠提高學生數學思維能力,把課堂中數學錯題有效地運用起來,可以更好地為教學和學生的發展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