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艷 張曉瑩
(河北政法職業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00)
教師禮儀,是指教師在從事教育教學活動、履行教育工作者職責時所必須遵循的禮儀規范。
教師禮儀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有著不同的要求。
在原始社會時期,也就是教育的起到之時,人們通過口口相傳來傳遞知識,教師這個行業還未從勞動生產中分離出來,還沒有形成這個職業。
奴隸社會時期由于生產力發展以及文字的產生,教師不但要教學,還需要幫助統治階級管理政事,教師地位較高,教師禮儀主要體現在向學生傳授“六藝”和道德,這個時候是“官學”。春秋時候,私學開始,這個時候以孔子影響最大,教師禮儀也以“仁”為基礎。
封建社會時期,生產力進一步發展,整個社會相對來說比較穩定,教師的地位也逐漸提高,這個時期“傳到授業解惑也”是這是時候最主要的體現,但這個時候的教師有比較嚴重的官吏之風。19 世紀西方列強的入侵,這個時候中國的教學一直在去粗取精,中西并舉。的教師不僅僅是需要傳授知識,還要承擔救國的引導者職責,教師在不斷更新自己知識儲備的同時,還需要樹立民主作風,教學做合一。
新中國時期,教育專門的管理機構成立,教育也進入了一個新的篇章。
社會生產力進一步的提高,信息技術的急速發展,網絡成為了當代大學生獲取信息最重要的平臺,網絡使他們能夠快速、方便的接觸的新生事物,這些都讓他們思維獨立、追求個性,對老師和別人的觀點不輕信、不盲從,有較強的自我意識,愿意提出自己的創造性的意見。大學生正處于青年期,這個時期正是一個人生理心理急劇變化、生長發育迅速成熟的關鍵時期,也是人生中最完美、最燦爛的黃金時期。因此,這個階段的學生對校園的教學有著更高的要求,所以這個時候的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幫助學生去發現、管理知識。有可能會同時扮演“師長”“先學者”“引導著”等許許多多的角色,新時代賦予了教師更多的責任。
教師的形象禮儀包括教師的儀容、儀表和儀態。因為老師的形象不僅僅體現了教師的審美、氣質以及品位,還體現了對學生的尊重。
1.教師的儀容,主要指的是容貌,儀容是教師最直接的外在體現。教師的儀容基本要求是講究衛生、修飾的當、配合教學,不要濃妝艷抹或是過于個性化。與幼兒以及中小學生相比,在大學階段,其實教師的儀容對其影響并不是特別大,因為這個時候他們的審美基本已經形成了,對于教師的儀容會有自己的判斷,一個符合職業特色的妝容,會影響到學生上課的興趣。筆者本身平時并不是一個十分注重形象,但如果上課,上臺之前必檢查自己的是否形象是否清潔衛生,發型是否雜亂,必定畫淡妝。
2.教師的儀表主要指教師的著裝和配飾。服裝的搭配要考慮多種元素,每個人的年齡、容貌、氣質、甚至是膚色等都是不相同,著裝自然也就不會全部相同,但整體來說著裝風格還是需要端莊、整潔、大方,有時代感,符合教師的身份,才能在教學活動當中給學生美的享受。如果一個教師著裝邋邋遢遢、暴露或者是時尚等不符合教師禮儀的穿著,是不會給學生留下良好的印象,不利于教學工作的順利展開。教師的配飾不僅要求與所穿服飾的協調,體現個性,展現出教師的品味,基本要求是整體協調、數量適當、同色同質、揚長避短、做工精致、符合身份。
3.教師的儀態,是指身體的姿態和風度。姿態是身體表現出來的樣子,風度是內在氣質的外在表現。在教師的教學當中的儀態禮儀主要包括表情、站姿、坐姿、走姿、蹲姿和手勢。教師的面部表情要表現出真誠、耐心、適度,教師的表情對傳遞知識和表達情感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在教學工作當中露出不屑等不合時宜的表情,甚至會讓學生產生抵觸心理。教師的站姿要優美,挺立、直腰、向上,從而提升教學效果。坐姿要典雅大氣,入座后要下肢和上半身協調配合,尤其是手腳擺放得體。教師走姿從容、平穩、直線,以優雅、穩重、從容、大方的走姿提升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教師的蹲姿,姿態優美,舉止從容,低頭撅臀、雙腿叉開、平衡下蹲都是不美觀的。教師的手勢,教師講課時,需要配以適度的手勢來強化講課效果。手勢要得體、自然、恰如其分,隨授課內容進行。
教師的形象具有很強的示范性,所以教師要知道言傳身教的重要性,從儀容、儀表、儀態這些方面嚴格要求自己,從而在教書育人的崗位上更好展現自己應有的風度,展現良好的形象。
教師被譽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傳道、授業、解惑”這三個核心工作內容任何一個都離不開語言。
1.教師與學生的言談禮儀
教師一天的工作時間基本上都是和學生在一起,因此和學生的互動比較多。在開展課堂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語言表達要準確、發音要適當、語言要簡明、可以適當地運用一些肢體語言,插入一些生動、趣味的課堂語言,營造和諧愉悅的課堂氣氛,吸引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引導他們積極、大膽思考。反過來說,如果我們在和學生的互動中不注意語言的文明,缺乏耐心,對學生不耐煩的急著批評,這些都會影響了老師在學生面前的形象,甚至引起師生間的對立情緒,影響教學。
2.教師與家長的言談
作為一名教師,與家長交談時要注意表達語言時應遵守的禮儀禮節,舉止端正,行為有度。要坦誠相待,實話實說。曾經聽到一個家長說:“我們班的老師在交談過程中幾乎沒有笑容,很難接近。這樣就造成家長與老師之間溝通問題,對老師來說也不易于家長工作的開展,所以在對待學生家長的時候也需要我們時刻記住自己的職業禮儀。
還包括教師的備課、課后教務工作、課外工作禮儀以及一些出行、餐飲、會面、拜訪等社交禮儀,因為篇幅關系不再累述。
教師是學生的鏡子,言行舉止學生都看在眼里。教師除了必須以滿腔的熱情對待事業、對待學生以外,還必須自覺地、高標準地去塑造自身的人格,從而才能培養出學生健康的人格。
當前在素質教育、教育教學改革時期,大部分教師還是比較重視自身素質提高的,對教師利禮儀的重要性也開始有了一定的認識。但在實際當中,還是有一些教師仍然有損害教師職業形象的不當行為,比如穿著過于暴露、染色彩鮮艷的頭發,留不合職業特點的發型,濃妝艷抹、珠光寶氣。對學生隨意說粗話,區分對待,甚至侮辱學生人格。曾經聽到一名學生說她上課時身體不適需要去衛生間,但是被老師嚴厲拒絕,認為她是故意不想上課,這件事讓她感覺自己被侮辱,遂與任課教師產生了對立情緒。
造成一些教師禮儀修養不高的客觀原因,除了一些社會上的不正之風以外,還有長期以來我國忽視對教師的職業道德和禮儀培養方面的教育。尤其是現在一些非師范專業的畢業生進入了教師隊伍,很多非師范類學校對學生的培養著重看重知識的培養,對禮儀的培養不夠重視,雖然有些學校設立了專門的禮儀修養課程,但也僅僅是作為選修課程。
在教師的繼續教育方面,也存在看著重學科專業和教學技能技法的培訓,對教師的禮儀培訓不夠重視。
主觀原因是一些教師認為教師禮儀是無足輕重的,沒有擺正自己的職業位置。教師應根據社會期待和受教育者的需要塑造自我形象,而不是僅憑個人的主觀愛好和以往習慣。
筆者所在學院的系部因報考教師資格證考試的學生較多,為提高學生禮儀道德修養,也在近幾年開設了教師禮儀這門課程,在禮儀課的教學中通過多種教學方式方法,加強學生的實際訓練,使學生們的基本素質有了一定的提高,行為舉止得到了規范,塑造比較良好的職業形象和品質。在課堂當中,學生們對教師禮儀課程表現的也很有興趣,認為有必要了解和遵守教師禮儀規范。也因為所開設的教師禮儀這門課程不僅僅教師這個職業的禮儀,也涉及到一些一般的社交場合禮儀,比如說辦公室禮儀、接待禮儀、餐飲禮儀和涉外禮儀等等,有利于解決許多學生自身的問題。許多學生認為,通過禮儀修養課的學習,以前一些沒有注意到的小細節現在也開始注意到了,比如說給人倒茶或者是上下樓梯時遇到老師或者是長輩應如何做,給自己的日常的生活也帶來了很大的幫助。教師禮儀課上講到的一般性社交知識讓他們即使將來他們不從事教師行業,也會對將來找其他工作提供很好的幫助。
加強教師的禮儀修養涉及到每一位教師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工程,也是一個長期的工程,要將教師禮這件事貫穿始終。
第一,嚴格教師準入制度,提升教師的整體素質。在學校方面要嚴格要求,嚴把教師的師德師風關。強化教師的職業規范性。杜絕沒有職業道德的人進入教師這個序列當中去,從源頭把關,嚴格考核制度,讓真正德藝雙馨的人從事教師這個行業。
第二,思想上高度重視,提高有關部門和教師的思想認識。教師禮儀課的教學應從首先從教師個人形象入手,使每一個正在從事或者將來要從事這個職業的教師知道教師禮儀修養不僅是教師自尊自律的基本要求,而且關系到受教育者的健康成長,甚至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這樣,才會從思想認識上高度重視,把學習禮儀變為一種習慣,滲透到自己教學活動中,最終成為自然流露,體現出良好的個人修養和風范。
第三,學校應該定期開設禮儀修養培訓課程,安排所有教職工參加,保證必要的教學課時。教學手段可以多種多樣,比如在平時對教師的思政教育當中,將教師禮儀融匯到當中去;通過請專業的禮儀專家做報告或者是看教師教學當中的錄像,使禮儀意識自覺貫徹到教師的日常行動中去。
第四,營造良好的禮儀環境和氛圍。民族振興,教育是根本;教育發展,教師是關鍵。學校每個教職工都應做到為人師表,教師的職業形象影響了學校的整體形象和教育效果。因此,學校教職員工的基本形象和言行要求應以適當的制度和紀律的形式加以規范,以為學生樹立榜樣。同時,在校園當中對學生的在校形象和言行也應有必要的文明規范。學校也應配備完善的硬件設施(如垃圾箱),以達到環境育人的要求和效果。
在學生心目當中教師就是社會的規范,道德的化身,教師優雅的舉止、淵博的知識,無形當中會成為學生模仿的榜樣,所以教師禮儀不僅會影響教學效果,甚至會影響整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