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娜
(邯鄲市第二十五中學,河北 邯鄲 056000)
傳統語文課堂上,一些教師基于中考目標的考慮,在課堂教學時,更多地側重學生的智育能力的提高。比如專注于學生的基礎字詞掌握、閱讀能力、信息提取和篩選能力的提升,卻忽視了學生德語能力的滲透和培養,慢慢地導致學生和老師都不夠重視德育的培養。要能實現智育與德育的高度統一,而不能單一的追求一點,要將兩者完美地融合到一起,使學生不僅可以獲取豐富的語文知識,還能夠接受良好的德育教育。
受教學進度和教學任務的影響,每學期安排的教學計劃都是緊張而有序,課堂的授課模式主要分為新授課和復習課,不論哪種課型,都是本著扎實學生的基礎知識,提高學生閱讀和寫作能力作為主要目的。其中,基礎知識的掌握,還是教師的傳授和學生的一遍遍重復記憶,老師再一遍遍的測試來夯實的。從形式上來說明確是比較枯燥而單一化。閱讀能力的提升也是通過教師課堂上的講解點撥和學生的問答形式來實現。至于情感德育目標的落實,往往在文章的最后會蜻蜓點水式的一帶而過,流于形式,比如拓展題,有些課堂還會把課堂上情感思維的碰撞問題,作為思考題課下自己去思考,德育情操的培養就無從談起了。
針對敘事類文本的教學,教師主要側重基本知識的掌握和基本能力的運用,因而教師在備課中會更多地關注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比如做筆記情況;還會關注學生對敘事類文本中某些詞語、句段和中心情感的理解上。學生“學”的如何主要通過課堂上的問題設置和解決來實現,教師“教”的效果則是通過學生問題疑惑的課題反饋上,和老師有針對性的點撥上。我們知道,敘事類文本不同于文言文和說明文,它更蘊藏著寫作者的靈敏的思維和細膩的情感體驗。而這些恰恰是需要學生去體會,去思考,從而形成共鳴的。與之相矛盾的是,基于課堂時間的限制,學生的沉浸式思考在課堂上是難于落實的。那么學生的豐富的情感體驗、德育情操的培養也就只能望塵莫及了。
語文教材中,尤其敘事類文本中深藏著許多關于德育的內容,只要我們細心到課文中挖掘,它們就會如同雨后春筍般浮現出來。教師在為學生講讀課文時,要先引導學生學好課文中的語言文字,使學生能夠充分的掌握課文中每一個字、詞、句的含義,然后再引導學生學習文章的思想內容,對學生開展思想教育,使德育教育能夠切實的深入到語文教學之中。教師可以針對不同的敘事類文本類型,去引申出一個個的德育話題。比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根據典型的細節描寫,父親爬過月臺幫我買橘子的情節,幾次背影的刻畫,我的幾次流淚等,可以引申出“親情”“孝敬長輩”“尊敬”“體諒”等話題。再比如學到莫懷戚的《散步》一文時,一家三代在散步中發生的分歧以及最后的解決分歧,我們可以引申出“尊老愛幼”“珍愛生命”“家庭和睦”等話題。筆者在講授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時,緊抓文中的“父子情深”這個親情主題,具體扣緊父親說的“五句話兒”,出現的“四次背影”,“三處情感的跌宕”,兩個“聰明”,“一聲長嘆”來組織課堂教學。那么文章里的高尚的情操、崇高的思想就會通過語言文字流入孩子的心田,提高他們的文化品位、審美情趣,從而認識社會、認識人生,學會做人,珍惜親情。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著許多對話關系,比如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文本,教師與作者之間的對話等。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引導者,必須處理好這些對話關系。教學活動本身就是一種交往活動,通過交往,師生之間才能相互反饋,傳遞信息。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注意交流互動,給學生創造更多的表達與展示的平臺,讓智慧火花在交流互動中盡情開放。筆者在講授《背影》一文時,設置了“互動探究”“小組討論”“交流展示”“搶答比賽”等活動環節,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沉浸式的朗讀文本的同時,不感到課堂的枯燥,而愿意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活動中,及大地提高參與的熱情,同時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散學生的情感思維,拓展學生的情感深度和寬度。當然,在朱自清《背影》這篇課文的教學過程當中,還可以將課文當中所描述的場景搬到課堂當中,為學生合理創設教學情景,讓學生扮演課文當中的不同角色,并進行現場的觀察體驗。這樣一來,課文當中所傳遞的情感便會更加的具有感染力、更加真摯感動,能讓學生的情感變得更加細膩,想起自己的父親、家人對自己的付出,進而在生活中更加的體諒、孝順父母,尊敬家人。
課堂教學是教師滲透德育教育最為重要的場所,教師要圍繞著語文教材,對學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學生能夠為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讀書[1]。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生的獨特體驗和感受,可組織課堂討論、小組討論或者辯論,讓學生暢所欲言,碰撞升華,鼓勵學生對文本做出自己個性化的反應[2],如對課文中自己特別喜歡的內容做出獨特的闡釋,或者對自己認為特別重要的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提出具有想象力的反應甚至是“突發奇想”,把自己的閱讀體驗和作者、文本進行比照。筆者在展開《背影》一課教學的過程中,為了實現有效的德育教育,通過深化教學內容的方式,在簡單字詞講解的基礎上,逐漸深入進行情感教育,引導學生換位思考,對父愛進行體會。在這一情感體驗式教育模式背景下,學生在實際展開學習的過程中,可以對父愛無私產生深刻認知,更能夠體會到父親為家庭所做出的付出,對于父親默默的愛這一特點產生體會。在這一過程中,初中生能夠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對于學生高效進行初中語文知識的學習、更加積極、有信心地面對未來的人生之路具有重要意義。
德育是一個在任何時代都應當被重視的話題。相比于知識能力的發展,學生德育素質的發展更為重要,因為這關系著他們將來能否被社會認同與接受,能否實現更好的發展,能否成為對家庭、社會有積極貢獻的人。所以,在語文學科的教學中,我們有必要加強對學生的德育滲透,從而引導他們養成更加健康、健全的德育素質。這對于學生在今后長遠人生道路上的成長與發展來說具有很大的影響,所以教師必須要加強相關的研究、探討與實踐,不斷提高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