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睿寬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 工程管理與房地產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促進農民增收和保障糧食安全一直是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問題中的兩條主線,同時也是我國各項農業政策的兩個核心目標。回顧“十三五”時期,我國在研究和解決“三農”問題上已經取得了一個歷史性的偉大成就——我國全部貧困人口都脫離了絕對貧困,國家按照目標有計劃地完成了這次脫貧的目標和任務,創造了當今世界人類精準減貧工作歷史上的一個偉大奇跡。脫貧攻堅任務如期完成,為國家下一步振興鄉村的計劃的實施提供了物質上的基礎,為“十四五”創造了良好的開局。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主題就是如何更快、更好地推動“三農”這一問題得以有效解決,加快了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步伐,同時還特別指出“農民收入增長繼續快于城鎮居民,脫貧攻堅成果持續鞏固”的重大目標任務。為下一個階段開展鄉村建設工作重點和目標清晰地指明了道路和方向。由此可見,無論在哪一個發展時期,黨中央對農民增收問題都有極高的關注度,并將其作為農業農村工作的重點,本文對于“十四五”時期農民增收路徑的探討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當前,國內學者關于農民增收路徑選擇的研究有很多,大體可以歸結于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從農業內部探討各因素對農民收入的影響。梁天麗等[1]運用C-D生產函數建立數學模型并測算出了廣西農業機械化對農民增收的貢獻率;饒芳萍等[2]運用固定效應模型分析林果種植對農戶凈收入的影響,并得出農戶參與林果種植有利于其農業生產經營性收入和總收入增加的結論;沈洋等[3]運用兩步系統GMM模型研究馬鈴薯主產區農業技術進步對農民總收入、工資性收入、經營性收入以及轉移性收入的影響,并認為農業技術進步對于該地區農戶增收有著顯著的正向影響。另一方面是從農業外部探討各因素對農民增收的影響。彭妮婭[4]認為教育經費的投入對于貧困地區農民收入存在穩定的正向影響;黃穎等[5]運用多重中介效應模型考察農業保險對農民收入的直接影響和要素配置的間接傳導機制,并得出農業保險從直接渠道和間接渠道提高農民收入、農業投資和技術進步是農業保險助力農民增收的關鍵傳導機制的結論;薛永基等[6]對產業融合與農民收入之間的協調發展及其互動關系進行了實證分析,并得出農民收入增長受到一二產業融合和一三產業融合正向影響的結論;郭武軻[7]認為新型城鎮化水平的提高與農民收入的增長是一個良性循環機制,兩者存在單向的因果促進關系。
從以上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多數學者在農民增收的探討上選取區域不同、指標不同、采用的實證分析方法也不盡相同,但都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本文選取在中國“三農”問題中具有代表性的河南省相關數據,運用灰色關聯分析的方法從農業內部來探究下一時期河南省農民增收路徑的選擇,以期為下一時期三農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
在過去一個時期,河南省農民收入持續穩步提升。數據統計資料顯示2019年河南省城鎮和鄉村居民的人均最低可支配經濟總收入達15 163.75元,與2018年相比增長9.6%,增速較快。與2008年的4 454.24元相比,翻了三倍有余,可見在過去10年內河南省農民收入有了較大幅度的提升,提前超額完成黨中央的既定目標。但與同期全國水平相比,河南省農民人均收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見圖1。為有效提高河南省農民收入水平使之能夠達到或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本文運用灰色化系統的理論研究分析了河南省鄉鎮和城區農業各行政產值對于農民收入水平的直接影響,并根據研究結果進一步探討下一時期推動河南省鄉鎮和城區農民就業增收的合理性和有效路線。
灰色系統是鄧聚龍教授在研究中相對于傳統的白色系統與黑色系統而言首次提出。按照慣例,顏色一般代表一個系統內所有信息的認識或其他方面的了解程度。例如,使用白色的系統代表了對該個系統內所有信息的已知度較高,黑色的系統代表了對該個系統內所有信息的已知度較低,灰色的系統代表了在某些特殊情況下介于這兩個系統之間的存在,表示了對該個系統內所有信息僅能得到部分的已知。
灰色關聯分析是一種對多種因素進行分析的統計方法,序列的關聯度與曲線形狀的相似情況呈正比例關系。形狀相似度大,其關聯度也就越大,形狀完全相同,則關聯度趨近于1。在一個灰色系統中,想要了解所關注的某個指標項目受其他因素影響程度的相對強弱并對這些影響因素進行排序,得到一個分析結果,便可得到所關注的這個指標與哪些因素更相關,因此可以根據分析的結果調整系統。雖然數理統計方法也能夠實現對于系統的分析,但是數理統計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那就需要大量的數據和樣本作為支撐,并且這些個數據都符合概率分布原則,而灰色關聯分析則沒有相關的要求,彌補了上述缺陷,在使用上局限性小。
本文利用灰色關聯分析法方法對河南省農民收入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探究。具體的計算方法為:第一步選擇所在參考指標序列即所在關注的指標項目和所在的比較序列即對該指標項目產生影響的因素;第二步為了能夠使不同的參考數據之間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將所有參考序列中的數值都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另外在比較序列中的其他數值也要做同樣的處理;第三步通過方法的計算,求得兩個序列之間的灰色相互關聯的系數;第四步是利用上一步計算結果進而求出二者之間的關聯度,若該數值約等于1就說明二者的相關性高;第五步對所有參考序列之間的關聯度進行排序,將所選擇n個比較的序列和同一參考序列之間的關聯度按照所有數值之間的大小分別進行了排序,從而組成關聯序,將關聯度的大小清晰地表現出來,也就是各影響因素對指標項目的影響力的優劣。
基于河南省2019年的統計年鑒,選取2010—2018年河南省農村居民人均年收入和同一時期的農林牧漁業及其服務業的產值數據進行分析。對農民收入產生影響的因素有多種,本文僅選取第一產業中的5個分業來研究探討。將2010—2018年河南省農村居民人均年收入作為比較序列,同時把2010—2018年的河南省農林牧漁業及其服務業的產值作為參考序列。
將2010—2018年河南省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年收入x0和相應時期的農林牧漁業及其公共服務業的年產值xi(i=1,2,3,4,5)兩者作為一個原始數據,運用灰色相互關聯性的分析法計算出農林牧漁業及其公共服務業的年產值與全省農村居民平均年收入的相互關聯程度。計算過程:
(1) 采用數據均值法對選取的原始數據進行均值預處理。具體公式:
(2) 計算參考序列與比較序列差的絕對值即∣x0(k) -xi(k)∣(k=1,2,…,9,i=1,2,…,5),并求出其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別記作a和b。
(3) 計算比較序列與參考序列中各指標的關聯系數,具體公式:
式中:ρ為分辨系數,一般在0~1的范圍內取值,通常選取ρ= 0.5。
(4) 計算農林牧漁及其服務業年產值(X1-X5)與農村居民人均年收入(X0)之間的灰色關聯度和關聯序,具體公式:
通過比較各影響因素的灰色關聯度大小得出關聯序。
將所搜集到的原始數據進行整理,并進行灰色關聯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農業各產業產值與農民收入的灰色關聯度與 關聯序
由表1可知,2010—2018年農業中各產業產值與農民收入的灰色關聯度排序為農林牧漁服務業>漁業>農業>牧業>林業,即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與農民收入關聯性最強,其次是漁業產值和農業產值,最后牧業產值和林業產值。
(1) 圖2反映了2010—2018年河南省農林牧漁服務業總產值對農林牧漁服務業生產總額中的比重情況。由圖2可以看出,農林牧漁服務業的產值占比較低,但有逐年向上攀升的趨勢。這一時期,農林牧漁服務業的總產值在我國農業生產總產值的5個主要組成部分中位列第三,但其與農民收入的相互關系程度卻是最高的,達到了0.861 5。這與河南省近幾年來的推進現代化農業結構調整,推進現代化農業建設具有一定程度的相關性。
(2) 圖3反映了2010—2018年河南省漁業產值在其農林牧漁業總產值中的占比情況。這一時期,河南省林牧漁業總產值占比最低,在我國現有農業和林牧漁業總產值中所占比最低,位于我國現有農業五大部分工程中的最后一位,但其與林牧漁業農民收入的相對比率僅為0.798 7,排到第二位。這表明雖然河南省漁業生產的體量較小,但由于其產品的附加值較高以及發展波動小且整體上呈上升趨勢的原因使得漁業與農民收入有了較高的關聯度。
(3) 圖4反映了2010—2018年河南省農業產值在其農林牧漁業總產值中的占比情況。可以看出河南省農業產值占比總體呈現出波動狀。河南省的農業總產值占全省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所占的比重相對較高且連年穩居于農業中各大部分地區的第一位。農業與農民收入的關聯度為0.645 0,排在第三位。雖然我國的農業總產值占比在農林牧漁業的總產值中還是占比很大,但其與農民收入的關聯度卻不是最高的,這與河南省的農業種植結構有關。河南省目前作為一個糧食生產的重點省,其農民所從事和種植的主要農業作物是糧食農業,而近年來糧食價格走勢不高,農民種糧的比較收益較差,種糧收入較低。因此農業總產值雖然占比較高,但由于上述原因所致其與農民收入的關聯度只能在農業各部分中排到第三位。
(4) 圖5反映了2010—2018年河南省牧業總產值在其農林牧漁業生產總額中的比重。在這一階段,河南省牧業產值占比排在了農業各部分中的第二位,但卻呈現出下降趨勢。雖然其中牧業總產值所占比重較高,但是牧業和農民收入之間的關系程度僅約為0.580 0,排在第四位。究其原因有以下兩點:首先是牧業的經營要求較高,如要有一定的經營規模、完善的基礎設施以及較高水平的資金投入等,多數農民達不到這個要求,所以無法從事牧業的生產經營。其次是牧業易受疫病影響,而疫病防控體系有待于完善,所以牧業面臨著較高的風險,因此農民對從事牧業生產經營的積極性較低。由于上述原因造成了牧業與農民收入的關聯性較低的現實情況。
(5)圖6直觀地展示了2010—2018年河南省的林業生產總值在同時期河南省農林牧漁業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河南省的林業生產總值歷年來在全省農林牧漁業生產總值中所占的份額是最低的,其與農民收入的關聯度為0.492 1,位于農業各部分中的最后一位。這與近些年的一系列嚴禁濫砍、亂荒濫伐、大范圍植樹造林、維護生態環境的政策以及林業的高投入低產出的自身特性有一定的關系。
基于上文的分析結果,針對促進河南省農民增收路徑的選擇有以下對策建議。
(1) 進一步完善健全現代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經過研究發現,服務業的產值與農民收入的關聯度是最高的,所以即使服務業產值在生產總值中所占比例較少,但應絲毫不影響其與收入之間的強關聯性。良種服務、產品質量的監控和技術信息推廣等應該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以建立完善的農業社會化服務制度。其次,要積極鼓勵省內的涉農高等院校以及國家級的科研機構與當地的政府進行深度交流與合作,組建農業專家智庫團隊并定期到農村對農民提供技術指導與支持。最后,對于可以豐富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龍頭農業企業和其他的社會組織要加強支持力度,為其發展提供便利條件。農業合作社作為政府牽頭的組織形式對于農業結構的豐富,促進農民增產增收有著重要作用,各級政府要推進農業合作社的建設。對于農業的支持要貫穿農業發展的各個環節,政府要設立專項資金給予支持。社會資本往往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在農業社會化服務發展中,引入社會資本可以擴張組織機構的形式,使其更具有靈活性,為其發展注入資金活力。
(2) 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基礎上調整優化農業種植結構。雖然我國現有的農業總產值約占全國現有的農林牧漁業生產總額的第一位,但其與我國現有農民收入之間的關系程度卻排在第三位,為促進農民增收,應當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基礎上進一步調整優化農業種植結構。通過選育良種、采用新技術來提高糧食生產率,在保障糧食產量的前提下著力發展種植品類的多樣化,發展蔬菜、藥材、水果等高產值農作物的種植。充分發揮區域優勢,在尊重不同地區地域差別的基礎上,形成產業鏈,提升農產品的檔次及附加價值。同時實施農產品品牌化經營策略,樹立專屬的農產品品牌,提升產品質量和營養價值,以順應市場需求結構的發展變化。充分利用土地資源,規范農村土地流轉,鼓勵支持發展家庭農場,大力發展集約化、規模化、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的現代種植業。
(3)持續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對市場的發展狀況和農產品的市場需求情況進行了調研,并根據市場調研結果分析了市場的走向,根據市場和消費者的需要生產出適合自己的農產品。在政府相關組織部門的引領之下,參照龍頭企業的發展思路,以實現經濟價值為目的,形成產業化的發展結構。產業化經營能夠將農業生產的前后階段都緊密連接,能夠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提高農業的經濟效益。農業產業化經營可以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增加農民的非農業收入,同時又可以使農民參與到農產品的加工銷售等環節,獲取除種植以外的利潤。
(4) 加強對農民的培訓教育工作。農民主要作為從事農業的生產和經營活動的主體和參與人,其自身的能力素質至關重要。加強對農民相關農業知識以及農業技能的培訓與教育能有效提高其經營水平,具體內容可以包括對現代農業知識的普及、對現行農業政策的宣傳以及對種養殖技術、疫病防控措施、綠色環保的化肥施用辦法以及農產品的貯藏加工等技術,以提高其生產能力。此外,還應該包括對農民進行管理方法、經營策略等方面的培訓以提高其管理經營水平。具體培訓可以通過實地指導的方式為主、輔以各種形式的培訓,提高農民的農業生產技術,樹立現代化的農業發展思維,使農民不僅會生產會種植,更懂得經營發展,將現代化的技術投入到農業生產經營中去,可以有效地促進農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