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宛蒙
(長春科技學院,吉林 長春 130600)
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我國每年高校入學率呈現出迅猛擴張的趨勢。高校數量穩步增加,在校生人數逐年擴大,每年入學人數已經接近千萬規模。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的民辦高校已經接近八百余所,在校生也達到了近二百多萬人。毋庸贅言,民辦高校在我國高等教育中已經占據了一席之地,并且其影響也越來越大。作為公辦高等教育的重要補充,民辦高校在培養專業人才工作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無需否認,民辦高校的生源質量、教學水平在短期內與公辦高校相比還存在著較為明顯的差距,有著較大的追趕空間。民辦學校大學生有著自己獨特的發展優勢,他們往往思維活躍,喜歡創新,敢于突破,樂于挑戰,具有較為明顯的個性特征。同時,他們也面臨著一定的群體壓力和挑戰,在就業競爭以及社會認同等各個方面存在著較為明顯的劣勢和短板。本著“因地制宜”和“因人而異”的原則為民辦高校的學生提供具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務,支持引導他們活動積極健康的自我認同,構建科學務實的生涯規劃,塑造符合社會期望的價值認同體系,培養和諧融洽的同伴關系是教師和管理人員需要解決好的重點任務。
2016年12 月,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高等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2017年初,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強化思想理論教育和價值引領,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教師在課程授課時應以“課程思政”的教育理念為指導思想,有意識地融入課程內容,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形成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思政教學模式正是基于此而展開的實踐探索。構建具有課程思政元素的民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需要從“目標”“內容”和“方法”等幾個維度入手,積極探索實踐。
構建具有課程思政元素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標是促進民辦高校大學生健康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就是引導和塑造大學生良好的認知、情感、行為和社會性等健康發展,而課程思政則是在道德情感、價值認同以及行為規范等方面為大學生提供支持和幫助的理想載體。從這個角度出發,將課程思政元素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勢在必行。
心理健康教育和課程思政都追求將大學生培養為身心健康發展的優秀社會工作者。課程思政具有靈活性、融合性、指導性、持久性、系統性等特點,將這些特性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目標之中具有天然的契合點。
首先,培養大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身心健康發展的人需要具有良好的生活習慣。實際上,行為與心理之間是互相影響,彼此融合的關系。良好的生活習慣客觀上可以塑造大學生良好的心理狀態。所謂“內化于心”與“外化于行”二者之間可以產生積極的影響,通過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可以促進大學生積極心理狀態的形成。
其次,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良好的心理素質包括許多維度,概括而言包括“自我認同”“責任感”“抗壓能力”“競爭意識”“規則意識”“健康的情感個性”等。課程思政也在這些方面努力為大學生發展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幫助。將“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遵守社會規則與行為規范”“良好的抗挫折能力”等作為教育目標,符合課程思政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共同需求。
課程思政一直致力于培養具有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大學生,而心理健康教育也持有相同的教育目標。在制定心理健康教育目標時,需要將“三觀”教育內容融入到教育活動之中。
首先,需要引導大學生建立正確的世界觀,清晰的認識自己與世界之間的關系,知道自己如何處理自己與世界之間的關系。其次,建立積極的人生觀,明確自己未來的發展路徑和具體目標,知道自己的奮斗方向和實現方法。再次,建立科學的價值觀,在大是大非面前懂得堅守必要的原則,知道哪些是自己應當追求的價值體系,哪些是需要摒棄和抵制的錯誤價值取向。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融入社會性發展的內容,這一點與課程思政也是有著內在的聯系,存在著共同的教育目標。具體而言,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
首先,積極引導大學生認同集體生活。部分大學生對于集體生活有著冷漠、畏懼、抵觸甚至排斥反對的態度,這一點必須要積極轉變,使其認同集體生活的價值和意義,喜歡參與集體生活,樹立集體榮譽感和歸屬感。
其次,積極參與社會生活。大學生是一個具有較高文化修養的群體,對于社會習俗和生活方式應當有著包容、理解和接納的態度與能力。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前,需要預設好相應的教學目標,促進其健康發展。
再次,主動規劃未來生活。大學生需要具有良好的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設計具有科學性、可行性和個性化的職業生涯規劃,為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制定較好的方案、路徑。
構建具有課程思政元素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可以從幾個維度入手,包括典型案例、理論知識以及社會文化等方面。
先進人物事跡是開展心理健康就教育活動的重要內容載體。心理發展類似生理成長過程,同樣需要精神養分的支持。而諸如“雷鋒”“焦裕祿”“孔繁森”等先進甘于奉獻的前輩先賢,以及“錢學森”“鄧稼先”“袁隆平”“鐘南山”等國家功勛,還有“黃大年”“張海迪”“陳景潤”等勵志榜樣,為大學生的精神成長提供了寶貴的支持。這些人物事跡中蘊含的精神力量強大而持久,并且具有較強的引導和模范價值,應當成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
成為一名心理健康的大學生還需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學專業理論知識,這樣有助于他們從心理學角度對自我進行審視和判斷,對于自己所遇到的問題和困難能夠做出有效的支持和幫助。比如,教師可以考慮將“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維果茨基歷史文化理論”“皮亞杰的發展心理學”等經典理論學說納入學習內容。這些內容對于個體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發展都有著直接而重要的影響。此外,包括“行為主義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等內容都可以考慮納入教學內容,通過宏觀的介紹和概括的講解,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具有較高參考價值的學習方向和內容,大學生根據個人的需求和興趣可以選擇部分理論知識作為選修或者自主學習的內容。
大學生即將步入社會成為一名社會生活的深度參與者,這就意味著他們需要掌握必需的社會文化從而適應未來更多的社會角色,掌握相應的社交技能和禮儀。概括來講,教師可以將“社會習俗”“ 社會規則”“ 社會情感”等內容納入課程之中。部分大學生對于傳統社會習俗抱有一定的漠視態度,個別人甚至排斥和厭惡這些約定俗成的社會文化內容。這種情況的出現有其內在的原因,某些社會習俗伴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落后于時代,將之舍棄也值得商榷。但是,部分社會良俗和行為習慣則應當堅持和傳承,因為這些社會文化在某種角度承載著社會身份認同、文化價值取向等教育功能。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融入社會規則、社會情感等內容,有助于大學生的社會性發展,推動其建立完整積極的人格。
確定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目標和內容之后,則需要根據實際情況設計教育活動的組織形式。根據民辦高校的實際情況,教師可以嘗試如下幾種方式。
理論講座是最為常見的一種教學形式,但是其效率也有目共睹。教師可以利用各種靈活方式組織教學活動。比如將線上與線下教學活動有機融合,創新理論學習的路徑和平臺。教師可以將翻轉課堂等理念引入到雙線教學活動之中,鼓勵學生參與到理論學習模式創新活動中,以“主題微課”“心理知識膠囊”“心理主題學術研討會”等形式組織教學活動。
項目驅動也是一種較為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教師可以將教學目標和任務進行分解,然后將各個子項目或者任務活動分配給大學生團隊,每個團隊根據任務要求開展為期一周或者幾周的探索活動。在項目任務完成后,由教師組織小組分享回報等活動,將各個小組的收獲和成果展示宣傳出來,一方面可以鍛煉大學生的學習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加深其對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理解,有助于其身心健康發展。
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不能局限于校園的“象牙塔”,大學生應當離開校園步入社會,通過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來檢驗自己的知識,鍛煉自己的能力,培養自己的情感,明確剪紙的目標。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鼓勵大學生通過“志愿者活動”“參觀見習活動”“勞動生產活動”等形式了解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自我認知與行為技能”“道德情感與社會習俗”“價值追求與發展規劃”等方面獲得有益的經驗。
教師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期間,可以將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和德育知識進行高效整合,例如在為學生講授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相關內容期間,教師就可以將與自我認知相關的知識加入其中。此外,在進行職業道德相關內容的講授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將有關自我評價的內容融合到教學活動中,像這樣將道德教學與心理健康教學進行結合,不僅可以讓學生掌握德育的內容,還可以讓他們從心理的角度對自己進行分析,進而強化教師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由于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社會競爭力也不斷加劇,學生所面臨的生活壓力和學習壓力也隨之不斷加劇。壓力的不斷增加,致使學生的心理和思想逐漸出現問題。為此,教師一方面需要給予學生學習和生活上的幫助,并不斷關心學生。另一方面還需要及時了解他們生活上和思想上的問題,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幫助學生緩解思想和心理方面的壓力并教會他們如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為了更好地發揮德育和心理健康教學的作用,教師還需要對學生進行思想和心理的全方位輔導,將心理健康教學和德育進行高效結合,以達到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目的。
將課程思政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之中,既是一種學科發展的需要,也是一種社會發展的必然。教師在組織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時,應當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探索各種可能的方式和路徑,將各種有益的課程思政資源和信息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