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容容
(玉林師范學院,廣西 玉林 537000)
習總書記說過,“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是國家的希望,是民族的未來,青年身上肩負著偉大使命,必須把“四史”教育作為一門“必修課”,這對于少數民族地區的安定團結、國家的和諧發展和大學生的成長成才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要把“四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首先得明白 “四史”指的是什么,它們之間的內在邏輯是怎么樣的。“四史”指的是中共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學習黨史,主要是學習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從而進一步增強愛黨情懷。黨史是學習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的基礎。學習新中國史,主要是學習新中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艱辛史,對于厚植大學生的愛國情懷具有重要意義。學習改革開放史,主要是學習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偉大成就、中國人民生活發生的巨大變化,才能深刻體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學習社會主義發展史,主要是學習社會主義從無到有、從理論到實踐的過程,正確把握科學社會主義的一般原則,在實踐中了解社會主義發展的長期性、多樣性和必然性。“四史”雖然描述的是不同主題的歷史進程,但他們并不是割裂、無關的,彼此之間有著深刻的內在聯系,體現著中國共產黨為爭取國家獨立、繁榮、富強進行的艱苦奮斗,體現著中國共產黨和人民群眾為探索革命道路、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只有將社會主義發展史與中共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結合起來,才能弄清楚我們從哪里來,現在處于怎樣的位置,將來要往哪里去的問題,也才能更清晰地認識到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從而更加堅定走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定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
習總書記在2021年4 月份在廣西考察時第一站就到了湘江戰役紀念館,習總書記表示,選擇這里作為考察的第一站,目的是在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之際,緬懷革命先烈,賡續共產黨人精神血脈,堅定理想信念,砥礪革命意志。這一要求從側面反映出學習“四史”對于堅定理想信念、砥礪意志品質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民族地區大都是經濟發展、教育水平較為落后的地區,但民族地區也大都具有紅色資源的實踐基地,把“四史”內容融入民族地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不僅可以豐富教學資源,還可以通過列舉例子、現場教學等方式堅定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比如在思政理論課內容時,可以列舉長征精神,李大釗、夏明翰等英雄人物的事跡,中國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偉大歷史飛躍以及改革開放后創造的一個又一個奇跡,這一系列成績的取得都離不開崇高理想信念的指引,這些是“四史”的學習內容,也是充分體現了理想信念的重要性的內容,把這些例子融入教學中,可以讓學生更深切地感受到中國共產黨、英雄人物在面對大困難時始終堅持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從而自覺成為理想信念的堅定信仰者和忠誠實踐者。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承擔著培育時代新人的重要使命,把“四史”內容融入教學中,可以厚植大學生的愛黨愛國情懷。因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它無時無刻不散發著“醇香”,這種“醇香”吸引我們對它進行深入的學習和研究,在學習歷史中了解初心使命,在學習歷史中把握時代方向,在學習歷史中厚植愛黨愛國情懷。近代以來,中國能夠擺脫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桎梏,取得今天的發展成就;民族地區不再受到剝削壓迫,走向人人平等、共同富裕;中國人民不再是“東亞病夫”,成為自強不息、底氣十足的公民,都源于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源于新中國成立后進行的一系列艱辛探索,源于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源于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與堅持、對馬克思主義的堅持。把“四史”教育融入民族地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豐富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大大提高民族地區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認同感,厚植民族地區大學生愛黨愛國情懷,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成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
龔自珍說過,“欲知大道,必先為史。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四史”是“各種知識、經驗和智慧的總匯”,因為它是對過去所發生事情的真實記錄。然而近年來,個別西方國家看到中國的發展成就,害怕中國的發展威脅到他們的利益,就想通過斷章取義、歪曲歷史、故意詆毀抹黑英雄等方式爭奪歷史解釋權,篡改歷史,甚至把新中國史說成是“苦難史”、把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說成是“陰謀史”等等,試圖動搖人心,策劃推翻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歷史虛無主義一旦在高校尤其是民族地區的高校大肆傳播,將會嚴重扭曲大學生對歷史的正確認識,不僅會危害到高校和民族地區的和諧穩定,還會弱化大學生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嚴重危害國家的安全、穩定和發展。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還處在塑造時期、沒有定型,把“四史”教育融入民族地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就是要大學生學史明理,通過學習歷史明白歷史現象蘊含的本質和規律,深刻認識我國選擇馬克思主義作為我們的指導思想、選擇中國共產黨領導我們進行改革、發展、選擇改革開放的發展戰略、選擇社會主義道路都有其歷史的必然性,真實客觀地還原歷史,而不是人云亦云、道聽途說,自覺抵制歷史虛無主義,樹立正確的歷史觀,筑牢意識形態安全屏障。
“四史”教育對于民族地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具有如此重要的意義,那如何更好地把“四史”教育融入民族地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呢?可以通過以下三種方式進行。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堂上,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是關鍵,教師的綜合素質、對“四史”內容的掌握程度影響著“四史”教育的效果,民族地區教育較為落后,師資力量不夠強大,因此,需要打造一支專業、優秀的教師隊伍。首先,源頭上把控好教師的選聘。民族地區高校在招聘思政課教師的時候,除了考察應聘者是否具有教師的基本技能之外,還要考察應聘者是否有崇高的理想信念、是否有深厚的思想政治理論功底。其次,教師自學。教師要傳授知識給學生,自己必須具有滿桶“水”,但是這“水”也不是死水,必須是活水,也就是必須讓自己的知識體系跟上時代的步伐,因此,教師平時要不斷積累“四史”知識,通過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知識結構和專業素養,對“四史”有一個清晰的脈絡認識。再次,加強教師專業知識培訓。思政課教師要把“四史”內容融入教學當中,自身必須有扎實的理論功底,但是當前很多高校思政課教師對“四史”還不是非常了解,平時只是通過自學還不足以很好地使“四史”教育與思政課有機融合,必須接收系統性的培訓。最后,還要加強教學反思。一名稱職、優秀的教師養成,肯定少不了每一次課后的教學反思,思政課教師也不例外,由于授課班級不同,層次不同,需要及時對教學內容進行完善,在探索將“四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過程當中,在不同班級會出現理解程度的差異,那么就需要根據班級的特性及時調整“四史”中教學案例的使用。
好的教學方法不僅能把課堂的教學重難點體現出來,還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獲得知識。民族地區教育較東中部地區較為落后,除了把教師隊伍建設好之外,還需要注意教學方法的多元化。把“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課,在課堂上我們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教學方法:一是情景式教學方法。“四史”內容豐富,如果只是生搬硬套把內容嵌入思政課堂上,會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但是如果通過情景式教學法,把“四史”的某一個內容與思政課的某一個相關知識點結合起來,再布置學生課后做好準備工作,再通過課堂上情景再現,效果就非常不同了,不僅學生的參與性調動起來了,而且還會對這個內容記憶深刻,達到了我們學習的目的。二是多媒體教學法。當今時代是一個大數據迅速發展的時代,不像以往有教材、粉筆、黑板就能夠上好一門課的,必須把多媒體用起來,多媒體除了展示本章節知識點之外,還可以展示圖片,播放視頻和音樂,并且通過視頻、音頻、圖片的展示讓學生有視覺沖擊,激起興趣,激發感觸,增強作為新時代接班人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這個是傳統教學方式無法達到的效果。如我們在講“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理想信念內容的時候可以結合“四史”,播放夏明翰、趙一曼等革命烈士的視頻,感受他們身上體現出對信念的堅定。三是案例教學法。單純的理論學習枯燥乏味,無法調動學生積極性,無法引發學生共鳴,學生只能是學習到一些理論知識,但是我們學習理論知識并不是為了死記硬背的,思政課的學習主要是讓學生在課程學習的過程當中增強“四個自信”、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能夠擔當起時代重任,也即是要把理論學習用于生活當中,從理論到實踐再到理論的這樣一個過程。“四史”中,無論是中國共產黨歷史還是新中國史,亦或是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都有很多例子是可以運用到思政課的知識點當中的,通過案例的引用,把課堂氛圍調動起來,學有所獲才是教學的目的。
新時代下,以課堂傳授為主的傳統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已無法適應時代的要求,加之現在的學生都是“00”后出生的,沒有經歷過饑餓,沒有經歷過戰亂,一切離他們似乎很遙遠,他們對于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新中國的建立、改革開放的決策以及我們選擇社會主義都是一知半解的,對于其中的艱辛也是只能通過課本上的幾句話、幾個詞來了解,所以我們除了打造好主課堂的教學陣地之外,還要充分利用“第二課堂”,開展形式多樣的實踐教學,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一是校內豐富的活動。思政課教師可以以一些重大的節假日為契機,如清明節祭奠先烈、“七一”建黨節、國慶節等,設計開展與“四史”相關的主題教育活動,如講座、征文比賽、紅色故事比賽、紅色微課比賽等等。二是校外實踐教學環節。歷史遺跡是會說話的教材,革命舊址是鮮活的豐碑。去實地感受革命先輩的事跡、去實地感受當時的艱苦卓絕,能給人精神鼓舞,形成一股強烈的力量。民族地區大都有豐富的紅色資源,思政課教師可以依據實際情況帶領學生到紅色教育基地,以更直觀的方式進行體驗式和感悟式的學習,重溫革命艱辛歲月,筑牢信仰根基。“四史”教育只有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學生才能夠對理論知識有一個更深刻、形象的一個認識,真正做到學懂弄通,并通過實踐教學得到情感的升華,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把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融入到個人的學習和生活當中,成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
學史可以使人知來路、明未來,在我國“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交匯點上,青年大學生要成長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必須要學“四史”,通過學習“四史”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高校思政課作為大學生的公共必修課,要積極探索把“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方法,提升思政課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從歷史中汲取營養,知行合一,向上向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