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志鵬 孫利宏
(1.寧夏醫科大學網絡信息中心,寧夏 銀川 750001;2.寧夏醫科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寧夏 銀川 750001)
21 世紀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給醫療行業的發展帶來了機遇與挑戰,同時也對醫學院校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傳統教育模式培養的醫學人才已不能滿足醫療行業對前沿知識、技術的需求,并且隨著時間的發展,傳統教育模式的優勢逐漸削弱,呈現出疲軟的態勢,教學和課程改革迫在眉睫。
大數據,顧名思義就是海量數據,其特點就是信息量龐大。具體而言,一是大量,涌入大量的信息、消耗大量的時間、耗費大量的資源;二是多樣,信息種類的多樣、數據變化的多樣、更新狀態的多樣;三是價值,資源獲取的價值、信息參考的價值、數據研究的價值;四是高速,數據流動的高速、信息變革的高速、資源拓展的高速。
隨著大數據分析技術和信息技術管理的出現,信息的快速收集、資源整合、準確處理成為了現實,為臨床醫學的精準決策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與傳統的臨床醫療相比,使用數據分析進行的臨床醫療決策,不僅為醫生提供更加完善、準確的決策依據,而且提供了更加科學、有效的決策建議,提高了醫生的臨床決策能力和效率,還為醫護團隊內部溝通和交流提供了一個更為便捷的渠道,同時為醫院整合醫療資源、加快醫療信息傳遞提升了空間。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信息系統應用方面:如影像歸檔系統、病案系統、通信系統、電子病歷系統和實驗室信息系統等數據信息系統的應用,有效簡化了醫療診斷流程,最大程度的減少了醫生整理數據、實施決策的時間,提高了醫生的診斷效率。
(二)臨床決策方面:大數據的應用在減輕醫護人員的工作壓力,提升醫生的診斷效率和臨床決策水平,帶動醫院的高效運作等方面產生了重要的作用,從而提升醫療服務的整體水平。對于具體的臨床情況而言,如分析婦產科手術、分娩手術、術后出血情況等,可以結合多名患者的對比信息為該患者提供有效建議,提升臨床決策水平。
(一)課程內容單一
大數據背景下醫學院校信息技術類課程的開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大多數的醫學院校考慮到絕大部分學生在高中階段就已經掌握不少計算機操作技能且隨著計算機的普及,簡單的電腦應用已經掌握,加上沒有開設專門的計算機專業,所以對信息技術類的課程設置非常單一,僅僅只是將信息技術類課程作為公共基礎課學習,對學生的要求也僅僅是能夠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必要的活動就行,沒有看到大數據時代給醫學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帶來的轉變和改革,忽視了對于學生的數據分析能力的培養。
(二)教學內容脫節
許多醫學院校還是采取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信息技術知識的教授,也就是以掌握辦公軟件為主的教學,使用的教材還是《大學計算基礎》這類普通的教材,對于醫學生來說,學習到的知識有效性不足,不能滿足其在進入醫院后具有操作數據信息系統的能力,阻礙了其數據分析素養的養成。傳統的教學內容造成醫學生在校學習時學習到的信息技術知識與工作后的實際應用脫節,影響其全面發展。
(三)實踐教學不完善
實踐教學不夠完善使得學生在進行理論知識的學習后不能夠及時的進行實踐操作,出現知識忘得快、理論知識不扎實、實踐效率低、課堂質量差、反饋力度不夠等問題,對學生創新意識培養也造成了阻礙。醫學院校的實踐教學不完善主要是體現在實踐課程設置上的缺乏,或是課程少,間隔長,還有就是實踐設施的缺乏,各類信息技術類實驗室能夠成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實踐環境,推動學生信息技術能力的掌握和提高。
(一)學校層面
各醫學院校應當從學校的辦學定位、學生基礎、教學資源及各學科專業需求等方面出發,以“提升信息素養、強化數據分析思維、深化醫療融合應用”為主線,構建“多層次、多模塊、自構建、自應用”的課程教學體系,視具體情況設置先修、通識、進階三個層次的課程,推廣至全校一、二、三、四各個年級。
(二)課程體系建設方面
課程設置分為三個層次分別是基礎知識與技能課程、專業素養通識課程、融合臨床知識與技能的進階課程。首先,設置計算機及網絡,OS 操作模塊,辦公軟件模塊(含文字處理、表格處理、幻燈片處理等),信息搜索模塊等基礎知識、操作技能類的課程;其次,設置信息安全模塊及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基本原理與應用模塊(含人工智能、大數據等)信息素養、計算思維類的課程;最后,信息技術創新應用設計模塊(含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多媒體、數據庫、網絡安全、5G新一代通信、虛擬現實等應用設計和開發等)與專業融合應用開發模塊等專業融合、應用創新類課程。
以《大數據分析與臨床決策》課程為例,該門課程的設置的改革方案性質及教學內容等屬性,明確該課程屬于進階層次課程,課程開設的對象為:已經修完計算機基礎課程的一年級、二年級非信息技術類專業學生(作為選修課);已經完成了計算機基礎課程和通識類計算機課程的信息技術類專業學生(作為專業必修、專業選修課)。
(一)開設優質課程,豐富課程內容
對于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來說,醫學院校應該以大數據為背景,結合各類數據信息系統,開設《大數據分析與臨床決策》的優質課程,并編寫特色教材,在課程內容中融入臨床檢驗系統的操作方法、臨床診斷系統的應用方法、臨床管理系統的使用方法和對于醫學影像系統、麻醉管理系統、血庫管理系統等數據信息系統的具體使用流程和方法。課程目標要求學生了解和認識臨床數據信息系統,熟悉臨床應用的基本場景,塑造信息操作能力,培養信息思維,提高邏輯運算能力,為醫院輸送具備更高層次的信息技術掌握和數據分析應用人才。
(二)立足教學核心,改革傳統教學手段,
對于信息技術和數據分析能力的掌握,以往傳統的教學模式,灌輸式的教學課堂已經不能滿足學生對學習更多知識的需求,醫學院校在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上應有所改革。立足數據分析的教學核心,首先是對課堂模式的改革,老師講學生聽的模式已不再適應新的要求,所以教師在課堂上要充分利用多媒體進行個性化課堂、翻轉化課堂、合作式課堂的打造,最大程度的激發學生的主動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自主操作能力;其次是教學手段的改革,學校要多平臺多場合多渠道的為學生提供教學資源,線上線下兩個階層出發,構建醫學知識平臺和利用慕課、超星學習通、學堂在線等線上資源為學生們開拓更多的知識學習渠道;最后是教學內容的改革,除了要增加《大數據分析與臨床決策》的優質課程外,還必須要注重在課程中利用具體的案例分析來讓學生明確醫學數據的重要意義,明確醫學數據所發揮的具體作用。
(三)優化實踐教學環節,培養創新意識
實踐教學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實踐教學中,學生不僅能夠鞏固基礎理論知識,還可以學以致用,提升信息技術素養和數據分析能力,提高自身的就業競爭優勢,培養創新意識。醫學院校優化實踐教學環節首先要建立各類信息技術實驗室,包括網絡實驗室、數據信息系統應用實驗室、安卓系統實驗室、管理信息系統實驗室、大學生創新創業實驗室等,為學生的實踐操作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其次是要增加實踐課的課時,同時注意開課間隔不宜過長,在長期的連續的不間斷的時間課程學習中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信息系統操作技能;最后是要從多領域多角度多思維的方向出發,變單一實踐實驗室為復合型實踐實驗室,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復合型醫學人才。
(四)招納優秀教師隊伍,加強教學實力
大數據時代下各類醫學數據信息系統的應用要求信息技術類課程的任課教師不僅要具有信息技術知識,還要具備必要的醫學應用知識,并能將兩類知識結合加以授課,這就要求醫學院校在教師的選拔任用中要吸收具備雙重知識的具有更層次水平的優秀教師,以此來加強學校的教學實力,提高課堂效率和教學質量,更好的滿足學生對于知識掌握的需求。
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對醫療行業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對醫學院校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醫學院校對教學課程進行改革探索,通過改革后的具有時代性、技術性、數據化的課程教學計劃,能夠培養符合大數據時代,具有豐富的醫學知識和掌握更多的信息技術手段,并能靈活應用數據分析進行醫療互動的復合型醫學人才。這不僅是教學改革的期望,也是教學質量和教學深度提高和深化的手段,更是醫學領域新興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復合型醫學人才的培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醫院硬性設施掌握帶來的技術性局限和醫院信息技術人才缺乏的不足,能夠推動醫療領域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