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巖 王玉潔 丁艷艷 李慶 林真真
(衡水科技工程學校,河北 衡水 053030)
就業指導是為了幫助衡水市中職學生了解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就業形勢與當前就業狀況,了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和相關政策法規,認清自己的職業志趣、職業能力與個性特點的過程,并運用職業評價分析、調查訪談、心理測量等方法和手段,依據市場人才供求,按照中職生自身條件與求職意愿以及用人單位要求,提供咨詢和幫助,實現人職合理匹配的過程。就業指導與學校的教育有著天然聯系,但學校并非就業指導的唯一領域,就業指導的領域是包括學校在內的整個社會。與社會就業指導相比,中職學校的就業指導更加注重育人,不僅僅是解決求職者的具體困難,幫助其就業,更重要的是教給中職學生擇業、就業、創業的方法,培養中職學生的綜合素質及能力。
眾所周知,京津冀協同發展了7 年,2021 年6 月9 日的京津冀協同發展論壇數據中顯示∶河北在營企業注冊資本最多的是制造業,其次為批發零售業、建筑業。7 年來河北上升了5.85%。這就說明了河北省經濟的蓬勃發展給中職學生帶來了更多的就業機會與就業平臺,但隨著產業結構改革升級和經濟發展的需要,中職畢業生就業前景愈發不樂觀,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中職學校招生體制的原因,學生入讀無分數門檻,只要想讀,誰都可以進來,使中職學生在社會上的整體形象下滑。
第二,受疫情和區域產業結構改革的影響,各類企業紛紛實施裁員減負或轉為網絡營業,造成轉崗人數增多。
第三,部分企業盲目追求用工高標準,中職生年齡小、層次低、專業窄、思想不成熟,在與高校學生的競爭中不占優勢,由此導致中職畢業生就業難。
第四,大部分畢業生就業觀念尚未根本轉變,目光還盯著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國有大中型企業或一些輕松體面的工作。
第五,部分中職畢業生業務不精、質量不高,在用人單位實習中表現欠佳,由此影響了整個中職學生群體。
一是社會的、客觀方面的原因即人才市場方面的原因。面對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提出,以及經濟發展、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的需要,加之,疫情帶來的國際經濟的持續低迷,今后人才市場的競爭將越來越激烈,中職生面臨的挑戰將更加嚴峻。學歷低、年齡小、找工作難,加重了很多中職學生的自卑、消極心理,擔心“畢業即失業”,形成就業心理危機。
二是中職生本身的、主觀方面的原因。中職生正處于身心急劇發展和自我意識由分化、矛盾逐漸走向統一的時期。初中生進入中職學校后,學習壓力減輕,思想變得活躍,但心理承受能力卻沒有得到相應的鍛煉和加強,容易受周圍環境的影響,往往會出現一些心理上的問題。面對激烈的就業競爭,許多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擔憂和焦慮癥狀。對就業形勢不能正確認識,只期望在大城市、行政事業或國企單位工作,盲目地追求高薪、舒適而又無風險的工作,這直接影響了順利就業。有些學生對能否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失去信心,形成嚴重的就業心理危機。
目前中職生存在素質普遍不高、技能掌握得不扎實現狀。根據國家教育部規劃的中職教育“2+1”辦學模式要求,中職生在校學習時間是2 年,第3年頂崗實習。為了緩解學校就業推薦工作的壓力,許多中職學校在學生就讀的第二學年下學期一開學便開始進行就業推薦,這導致許多中職學生在沒有掌握好專業技能的情況下去尋找工作。加之很多中職學校根據市場需求不斷更新專業設置,而有些專業是在教師資源不充足、教學設備尚未完善的情形下倉促開設的,學生很難學好一技之長。這幾方面的原因致使中職學校的學生就業競爭力差,心理壓力增大。
第一,就業指導應幫助中職生進行自我評估即科學認知自我。我們要幫助中職學生樹立正確的自我觀念,認識到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還要認識到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讓學生了解自我,悅納自我,發展自我,提高自身綜合能力,以適應京津冀協同發展人才市場的需要。中職生擇業,需要掂量一下自己,認清形勢,面對現實,看清自己的能力,輕裝上陣,不要帶有太多的壓力和負擔。切記不要有怨天尤人和自暴自棄的想法和做法。實際上中職生和高校畢業生相比,更能吃苦耐勞,清楚自己的能力,他們實際操作能力強且對薪水要求不高,這也成為他們就業率較高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中職學生的就業,關鍵的是要擺正自身位置,樹立信心,迎接挑戰。
第二,就業指導要引導中職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當今社會上“一切向錢看”的消極現象,助長了某些學生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心理的產生,妨礙了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就業指導中應加強對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多組織中職學生學習一些古今中外樂于奉獻的人物事跡,特別注意搜集現實生活中的先進人物事跡,更具有說服力,從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把奉獻社會作為工作的最終目標,從而減少心中的浮躁。
第三,就業指導要指導中職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就業觀念決定了職業方向,促使學生在眾多的職位信息中做出職業選擇。指導老師必須幫助學生認清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的就業前景及市場動態,指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當務之急是調整心態、確立科學的就業觀,切不可好高騖遠,并樹立“先就業、后擇業、再創業”的觀念,使自己的擇業原則符合社會的需要,努力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完美結合。就業指導必須讓中職學生認識到職業沒有貴賤好壞之分,也沒有所謂的專業對不對口之分,只有適不適合自己的發展。一個人的一生不可能只從事一種職業,要想獲得事業的成功,機會很多。這樣可以減輕他們的焦慮、急躁心理。
第四,就業指導要幫助中職學生制定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職業生涯規劃是一個長期的連續的過程,職業生涯設計是職業生涯規劃順利實施的保證。科學的職業生涯設計,能幫助一個人按照社會的發展要求,順利地實現自己的理想,享受立業、創業的喜悅。職業生涯設計應當確定職業目標、分析中職學生自身條件、規劃發展階段、制定實現措施,使職業活動具有計劃性,目標明確,做到心中有數,減少迷茫,使學生工作起來更有動力。
最近,55 所教育部直屬高校發布了2020 年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南京大學也曾調查了“學校對學生求職不利因素的影響”,50.5%的學生是選擇“實習經歷不夠”,48.6% 選“校友資源利用不足”,第三位就是“職業生涯規劃指導不夠”(45.8%),超過四分之一的學生認為“就業指導不夠”。另外疫情對2020 屆大學生就業也有一定影響,通過網絡大數據和調查顯示:2020 年第一季度與2019 年第四季度相比:大學生招聘需求減少,求職者則增加,在新冠疫情和經濟下行壓力綜合影響下,與去年同期相比,本季度大學生招聘需求減少了16.77%,在供給方面,2020 年1 月、2 月同比增幅較小分別為5.85%和12.30%,但3 月畢業生開始進入春季招聘,求職者同比增幅143.25%。綜合看,在疫情突發事件沖擊下,大學生的就業市場供需兩端均受到一定影響,使得本季度大學生就業形勢不樂觀。大學情況如此,中職學校就業就更加嚴重了。要改善學生就業難、提升中職學生競爭力的問題,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第一,就業指導要把企業要求作為重要參考。職業教育“最大的認可是實踐認可和社會認可,最終是用人單位的認可”。職業院校要以企業對畢業生喜歡不喜歡、社會對畢業生滿意不滿意,作為衡量學校教育質量的客觀依據,將畢業生就業率和就業質量作為評價學校工作業績的標準。就業指導部門應加強與就業市場的聯系,及時了解市場的需求,收集整理就業信息,積極向就業市場和用人單位推薦本校的畢業生,并熱情地指導學生自薦就業,研究和開拓畢業生就業市場,花大力氣疏通就業渠道。讓社會各界廣泛了解學校,充分認識畢業生的才華和能力。目前在少數中職學校開設的“訂單式”教學班初見成效。學校與企業簽訂協議,根據企業用人要求開設相應的教學課程,授課教師可以是學校專職教師也可以是企業指派的專業人員,學生畢業后直接到該企業工作。雖然“訂單式”教學有其單一性的缺點,但對于目前嚴峻的就業形勢而言,其優勢是能夠讓學生一畢業就能順利走上工作崗位。
第二,就業指導要強化技能,鼓勵學生多證傍身、增添競爭砝碼。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職學校注重學生技能的培訓,并要求學生“雙證畢業”。(《畢業證》和《國家職業資格證》)。學生們除各專業學科畢業證外,還持有各專業所對應的職業資格證書。中職生們也積極考取其他專業的計算機等級證、幼師資格證等,還都參加了普通話考試。目前,學生技能操作能力已成為就業的“綠色”通行證,持“雙證”甚至“多證”者就業率遠遠高于其他求職者。
第三,就業指導要倡導學生自主創業。創業是開創新的事業,為社會創造財富,為個人開辟新的生活道路的社會活動,它不僅有利于社會,有益于人民,還有利于勞動者本身的發展與完善。為了日后學生能早日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有條件的學校應開設創業教育和創業實訓課程。學校可通過案例剖析、知識講座、企業家現身說法、宣傳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創業事跡等多種方式,增強創業教育的針對性和實用性。最常見也最快見效的方法是邀請部分優秀畢業生“現身說法”,鼓勵學弟學妹。因為師兄師姐的學習工作經歷、經驗是最好最生動的例子,學生們愛聽,也聽得進去,能學到很多東西。
總之,在解決中職學生就業方面,就業指導要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工作思路,把注重人的終身發展作為教育目標,樹立“職業教育就是就業教育”的觀念,提高對學生就業指導水平,通過多樣、靈活的就業指導方法為中職生開拓廣闊的就業之路,全面提升衡水市中職學生的社會競爭力并向京津冀區域,輸送全面掌握高新技術并能熟練應用的技能型人才。